护士职业倦怠成因探讨

2013-04-29 10:00:06叶亚飞王果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工作倦怠成因护士

叶亚飞 王果

【摘 要】工作倦怠在护士群体中影响广泛,严重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根据国内外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成因,寻求相应的对策,给护士群体和护理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作倦怠;护士;成因;对策

工作倦怠被视为“职业杀手”,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并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是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的、延续不断的各种慢性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延迟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倦、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行为等。

1 倦怠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对职场中工作倦怠进行研究,医务人员是最早被关注的人群之一。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医务人员、警察和教师等工作倦怠高危职业的关注。调查显示,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是工作倦怠高危人群,尤其在三级医院发生率最高。“医学院校生源不足,八成医生子女不愿从医”的报道,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隐忧。

医疗工作要求医务人员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病患服务,但心理学家发现,从事这类职业的人们,往往都存在工作倦怠现象。医务人员的离职倾向和负性情绪,对工作不感兴趣导致的厌倦情绪、无奈、无助、紧张以及疲惫等亚健康状态,表明医务人员正面临着工作倦怠的困扰。

2 倦怠的成因

2.1 护理工作的超负荷性和高度责任心

护士缺编的情况普遍存在,使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另外,护理工作的倒班制度使护士的生活没有规律;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程序的应用,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需要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工作环境无安全感,如针刺伤、接触化疗药物、传染病病种增多等;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病人病情发展无规律性,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精神疲劳[1]。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愈发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和权益保护,护士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压抑自身的感受,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李小妹等[2]的调查显示,中国护士中工作有高度疲惫感的人有59.10%。据对某军区的护理人员调查显示,76.96%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强度过大,89.01%的护士担心工作出差错[3],年轻护士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项因子方面明显高于一般人群[4]。

2.2 护士的社会不公平感与角色冲突

本科学历护士80 %有职业倦怠及前期症状。他们综合素质高,却干着照顾别人生活起居的工作,在医院地位较低,同时社会的偏见很容易产生社会不公平感[5]。人际关系复杂,护士不仅与病人及其家属接触频繁,而且也要处理同护士长、医生和其他医技人员的关系,难免出现角色冲突。此外,大部分护士都是女性,工作与家庭都必须兼顾,也在精神上给其造成负担[6]。

2.3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和人格特征的差异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如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若关系处理不好均可产生职业倦怠。与同事、管理者的融洽关系往往能减轻倦怠感[7]。个体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有调查表明,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缺乏耐心的护士倦怠程度高,这可能是由于对工作期望过高,对压力比较敏感,认为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常消极对待或产生高应激反应。

2.4 年龄因素

在倦怠研究的早期就指出,年龄与工作倦怠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证明,21岁~25岁年龄段的护士去人格化程度最高,工作倦怠程度比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一群体缺乏社会支持,该年龄段的护士其社会支持较少,父母、家庭支持已渐渐脱离,而稳定的同事关系、小家庭等支持尚未建立,因此更易有工作倦怠倾向。而这一年龄段的护士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力,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对这一群体予以足够的重视,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如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主动听取护士的心声,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安慰和鼓励等。

2.5 其他因素

护士的性别、值夜班、婚姻状况、家庭、子女、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倦怠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倦怠的对策

3.1 社会各界应尊重护士,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

医院管理部门对护士加强技能培训,做好后勤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领导及护士长多体谅护士,合理安排上班人员,避免超负荷工作现象;在晋升方面实行公平、公开竞争及民主、综合考评。实行规范化、人性化、细节化管理,提供跟工作相关的培训和信息。适当提高护士的收入,尤其是夜班收入,增加夜班工作餐的种类,对护理工作有种补偿感。工作中更多地接纳护士对工作流程和护理程序的意见,每月将护士聚在一起,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吐露出来,尽情发泄,以减轻心理压力,有效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8]。

3.2 培养护士正确认识压力,增强对压力的抵抗力

健康需要自我维护。作为护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内心的压力,逐渐承认、接受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如采用微笑、唱歌、听音乐、幽默、定期旅游等调节方法,必要时寻求亲戚和朋友的帮助。护士也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9]。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

3.3 丰富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护士职业倦怠与个人的护理知识和能力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学习、进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人文知识,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要重视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课程,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如果在职学习不能保证,可以通过网络、讲座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达到对自我能力的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的程度。

3.4 适当降低期望值,尽量学会放弃

有时候职业倦怠就是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过大而造成的。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工作的先后顺序,尽量学会放弃一些不太重要或自己难以完成的工作。另外在工作时间以外尽量离开护士角色,尝试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各种职业、层次、年龄的人来往,开阔视野,学会灵活应对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谭凤玲,常美娟,张梅芳.护理人员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3B):686687.

[2] 李小妹,刘秀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8.

[3] 刘晓荣.部队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2002,49(2):155156.

[4] 肖祖芬,丁俊英,袁小平.年轻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1,16(3):177.

[5] 胡敏如,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425 426.

[6] 叶钰芳.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8B):1430.

[7] Vahey DC,Aiken LH,Sloane DM,et al.Nurse burnou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Med Care,2004,42(2Suppl):115116.

[8] 刘秋鸣,郭华,施莉琼,等.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4,4(2):12.

[9] 魏心.教师职业倦怠干预设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0):2224.

猜你喜欢
工作倦怠成因护士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员工职业生涯高原、自我复杂性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4:13:25
工作倦怠研究述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53
消费者不道德行为与员工工作倦怠的关系: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16期)2016-05-16 09:30:42
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商(2016年9期)2016-04-15 08: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