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摘 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忽视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教师只关注知识的讲解,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动机不足,失去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影响到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认为情感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完整的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在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育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有效性
一、引言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正从单纯的知识目标的教育向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度的目标转变。但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却往往被教师忽视。高中阶段是高中生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教材内容就蕴含着高中生发展所需的许多情感因素。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其实,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双向过程,若割裂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政治课堂只会变成教师向学生说教的单向课堂,忽视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扼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给学生带来的只有负担,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国家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许多方面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新课标标准的要求不相符合,其中的情感教育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1.“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心理学上动机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而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学生缺少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或者他们仅有的一点热情是在教师的强迫下或者是考试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这种热情是短暂的,不能维持长久的,一旦外部压力消失,这种热情随之消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需要层次是比较低的,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的持久情感。情感教育应关注人的情绪、感情、价值观、意志和态度等层面上的发展。
2.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学。教学活动包含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融入,知情合一的课堂是生动有效的课堂。没有情感体验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也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美的感受。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让学生主动发现真、善、美。但是,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为了求得高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点的教学,学生更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总是能将其归纳为几个重点和要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动的教材内容变成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不是鼓励学生体验和感悟教材的内容,课堂变成教师说教知识点的教条式课堂。这就造成知行脱节,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感。同时,剥夺学生自我完善知识的消化过程,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割裂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运用
1.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则会变得枯燥、沉闷而没有生气。教师应将自己积极的情感融入课堂,关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甚至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只有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才能采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充满爱的课堂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不良学习情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关爱学生,其一教师要充分认知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互动中是民主的,相处是和谐的,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的关系。教师要让自己从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中解脱出来,从思想政治课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其是后进生就放弃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下都会有特定的情绪,其中不乏一些不良情绪。教师要做到不能让自己的不良情感进入课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挖掘教材内在情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新课程新教材非常重视生活,教材中的许多话题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并不陌生,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基于此,其一,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对学生往往具有指导作用。在解读教材时,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把握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热点,在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例如在《企业与劳动者》教学中,教师可将企业竞争的情感融入课堂中,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企业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除了竞争的情感之外,蕴含于其中的另一层情感是责任。企业的发展除了要追求经济效益外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样的情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人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在教育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悟,引起感情的升华,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感悟蕴藏于其中的情感;或者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到社会实践中学习课本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四、结语
情感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的重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情感的存在,简单的教条式的背诵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那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和强迫的地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调动他们的情感,达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目的,做到学有所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腊梅,浅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意识及其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