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化学自主导学案对学生思维的诱导

2013-04-29 04:52:56武明
考试周刊 2013年8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

武明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不再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自主导学案如何才能诱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和自学水平,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做了研究。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导学案 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随着新课程改革大潮袭来,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推动着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化学自主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如何才能诱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水平。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以往很多导学案仅采取填空法,将课堂内容概括性地呈现,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多了认真,他们抓紧时间在课本上快速搜索,完成空缺。然而这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少了生机,多了困顿,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不清楚,课后习题尽出错,概念难理解,渐渐地,这样的导学案几乎成了一张废纸。

巧设教学情境,不仅是导学案结构上的需要,而且是启动学生思维,唤醒求知欲的催化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导学案上,老师有意设计了这样的情景:杯子里有100ml水,若把它喝掉,你知道将有多少的水分子吞下去了呢?答案:大约3.34×10■个水分子!大家想知道这个数据是如何快速得到的吗?今天你们也来学一招。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是这样的吗?现在请大家看这样一个实验:老师演示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滴水生火”。当学生惊呼水火也相容时,老师适时提出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水火能相容的原理,并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进行“氮及其氧化物间的转化”教学时,提出“雷雨壮庄稼”的俗语,结合三张具有对比性的画面:①炎热的夏天,农田水稻秧苗因缺乏营养而枯黄矮小;②电闪雷鸣、风雨交加;③雨过天晴,还是那块农田,秧苗挺拔嫩绿,长势旺盛。激发学生探究雷雨前后秧苗长势差异的根本原因。

好的导学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概括和提炼。

二、精心设计问题,诱导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品质之一,又称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没有举一反三的求同思维能力,就没有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概括、分析、联想和推理能力,就根本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在导学案中,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做到同一问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铝三角的转化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强化知识点,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设计1:某溶液中有NH■■、Mg■、Fe■和Al■离子,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

A.NH■■ B.Mg■ C.Fe■ D.Al■

变式1:某溶液中有NH■■、Mg■、Fe■和Al■离子,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变式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H■■、Mg■、Fe■和Al■四种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加入Na■O■粉末,产生沉淀的量与加入Na■O■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则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是?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设计2:常温下分别求出0.1mol/LHCl和0.1mol/L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物质的量濃度。

这是一个简单问题,用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直接算出。

c(H■)=10■mol/L,相比纯水中c(H■)=10■mol/L是因为在酸碱溶液中水的电离均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

变式1:常温下已知某溶液由水电离产生c(H■)=10■mol/L,问此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其pH值是多少?

根据设计2的结果,c(H■)=10■mol/L的溶液可以是酸溶液也可以是碱溶液。再由pH定义可知pH=1或pH=13。

变式2:常温下已知某溶液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mol/L,则在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摇?摇 ?摇?摇,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摇?摇 ?摇?摇。

A.NO■■、Na■、Al■、Cu■ B.NO■■、K■、Ba■、Cl■

C.SO■■、SO■■、K■、Na■ D.Na■、Mg■、HCO■■、Cl■

同一知识点的微调,对于初学离子积的学生来讲可使他们思维发散,打破课堂原有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学习怪圈,巩固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的合作学习进一步体现。

三、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其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等。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要有合理的结构,更应体现对知识的多角度探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喷泉实验”是高中阶段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小实验,在理解其原理和引发条件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导学案拓展其思维空间呢?

图1 图2

问题1.如图,可用什么气体代替HCl,形成喷泉实验?

问题2.怎样让CO■气体也形成喷泉实验?

问题3.提供图2装置(瓶内盛装HCl气体),你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引发喷泉?

问题1的设置使学生对引发水由低处向高处流动的动力来源于瓶内与瓶外的气压差,以及易溶于水的气体恰是形成这个较大压差的主要原因形成了统一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

问题2则打破已有的常规认识,提供一种可溶于水的气体,也要求形成喷泉实验,显然对已有的思维定势产生冲击,如何解决问题冲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

问题3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去掉了胶头滴管,还要引发喷泉,胶头滴管在此实验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能否采取其他操作起到相同的功效呢?

系列问题的设置,不仅巩固了知识的核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靠,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四、深入反思,形成感性思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它包含思考、探索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得以改进和提高。反思学习过程亦如此。在导学案中,就某一知识点深入反思,有助于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学习形成封闭的思维,从而不仅无助甚至可能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形成较准确的感性思维。

导学案的开发和使用,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呈现教学内容,挖掘教育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是不变的,愿我们共同探讨,相互启迪,开发出更加完善、富有特色的导学案。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12:47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10:40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9:37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