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自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现代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为: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源。教学中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一、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化学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注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捕捉生活中适宜的现象引入新的化学知识进而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炼出化学问题。例如,我们常在施工工地上看到:在用砖砌墙和贴瓷砖的时候,工人师傅要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家里新买的铝锅,烧过开水后会出现黑色斑点;在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反而长得很茂盛。上课时,可以用这些生活中的奇妙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水泥、铝和氮气等的性质。由于有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让学习更有目的性,学习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学习起来就会轻松愉快、事半功倍。
二、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课堂上老师如果能够创设出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就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课堂设计要争取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可这样设置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放在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潮?“大足石刻的雕像”为什么慢慢遭受风化侵蚀,文字和图像逐渐变得模糊,出现这个情况怎么办?为什么家中的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堂课所讲的内容恰当地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就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的可操作性,为化学课堂的教学增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如笔者在讲能源问题时用了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得瑟瑟发抖,正向妈妈求救,可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真正可以供我们利用的能源又有多少呢?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关能源的话题和有关能源的使用情况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的生活做到了科学合理的运用能源了吗?漫画上的内容在若干年之后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呢?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究竟会把怎样一个未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呢?为了不发生漫画中人物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诸如此类放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就这么简单的一幅漫画让学生联想到了如此多的问题,这也许是老师也没有料想到的,但是事实上只要课堂上老师抛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是因为教师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三、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和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验才会掌握得牢固,记忆才会长久。
可以说实践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如果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是不能把学生教好的。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开设实验课和化学现象体验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合理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化学现象,通过各种化学实验得到有关化学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讲到皂化反应时,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设计,然后自己动手做一块有颜色、有形状、有香味的肥皂。一说要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相反的,学习化学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另外,可以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摄影冲卷、化学小制作;对土壤成分的检测。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让化学问题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这从理论角度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生活化”的回归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已经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联系现实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