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2013-04-29 00:46陈俊
考试周刊 2013年82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教学

陈俊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妙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情境 实践情境 交流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了多少知识,不在于受教育者储存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得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探索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现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指导必须依据师生双方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注意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

探索发现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1.选择某个或某些经验;2.妙设问题情境;3.提供解决问题、质疑、操作等所需的知识经验;4.提供进行比较分析的知识经验;5.得出结论或概念;6.运用结论或概念。其中,妙设问题情境尤其重要。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往往围绕问题展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情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是指问题要能体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适应性是指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异性是指问题的设计和阐述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求知状态,从而产生探究意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之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在讲求升学率的时代,在大搞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讨厌学习数学。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求数学必须生活化、趣味化,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其实就经常发生在他们的身旁,逐渐使他们不再惧怕数学,最终喜爱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举几个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

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联想的空间

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教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应该挖在何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猜测,他们议论纷纷,由于正在讲圆,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井应该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等到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新知识再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比如,在几幢居民楼之间的什么地点设立邮筒,才能使得几幢居民楼里的居民到这个邮筒投信的距离一样远;在几个小区之间的什么地点设立幼儿园(超市、菜场等),才能使得几个小区的居民到幼儿园(超市、菜场等)的距离一样远。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市政规划部门必须用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又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实践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照图中的方式,搭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4)若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5)根据你的计算,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在这节课上,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火柴棒或者让学生利用手边可以利用的东西来实际操作一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在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角的比较”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足球比赛中,判罚点球时,发球点离球门近容易进球,还是离球门远容易进球?随着足球热的升温,很多中学生也关心起足球来了。所以当老师一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就连平时不太爱学习数学的同学也来了兴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他们比比划划、热热烈烈、兴致勃勃,热情很高。本来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非常愿意学习的知识。这就是妙设情境的結果。这就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学生主动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努力发现,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中,一个好的情境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过程。这就促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同时,学生由于获得了较多的思考与操作的机会,就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结论、进行评价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发展主体能力。

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愿望需要教师积极地调动,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新知识出现在学生所熟悉的场景中,出现在他们所喜爱的事例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的奥秘,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