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坚义 叶燕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高校新的任务就是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指出,要将青年就业作为工作重点。通过详细分析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就业意识,能总结出几种方式方法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 高职学生 主体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77-02
一、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主体意识,指的是人在认识事物和进行实践时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能力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感悟,体现着人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和自觉能动性。主体意识是一种基于常规意识上的超越意识,且是能动的,主体意识通过对主体自身的智力、体力等因素进行调控,提高主体对自身欲望、自身需求和兴趣的追求。主体意识强烈的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求职时能够坦然面对竞争,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素质,沉着应对,以达到理想就业的目的;在职业活动中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加快主体潜能的开发,提高他们择业就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 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和就业思想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教育工作,近两年笔者对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和就业思想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力图从不同角度来考查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和就业思想。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学生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就业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他们普遍认为“形势严峻, 就业比较难”,但对自己成功就业比较有信心,并表示要顺应社会要求,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做好择业时的自我准备,表现出一种积极、理性和务实的心态。在职业选择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择业价值的取向上,收入高、工作稳定、能发挥专长、有发展机会是高职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就业观上他们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视经济利益、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高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对他们的学习成才、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部分高职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高职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不足,自我定位欠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缺少生涯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盲目被动;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偏低;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滞后;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加强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完善德育和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使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
(一)转变思想观念,开展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它的核心是唤醒和培养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发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教学活动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主阵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构建详细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摆正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主导教学,只有依据学生这一主体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原有的、旧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把加快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增强学生主体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进行角色对调,教师不再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辅助学生学习,要保持师生间平等的教学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先见性、前瞻性的创新能力。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主体能力
实践教学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通过推广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主体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工作过程中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工作岗位实践、工作岗位体验为教学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在就业创业职业岗位体验、模拟、实践的工学机制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能力;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利用众多条件优异的企业单位,加快“订单式”、“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工作环境和实习地点,从而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题能力。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和实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来建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义卖活动、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优化主体意识的培养环境
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有效手段,发扬校园精神,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拥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意识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觉能动的作用,并为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优先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举办多项贴近学习的科技活动,在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等。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凸显其强烈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倡导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职业技能广阔的舞台,营造一种竞争、协作氛围。
(五)以心理素质教育为牵引,塑造学生健康的主体人格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职学生由于学历不够、能力有限、观念偏差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屡遭挫折,由此容易造成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认为学习和生活都没有意义,造成人格的扭曲。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主体人格。
(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积极作用,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增强个人工作水平,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的目的,完善学生职业发展的计划,激发学生动力,督促学生向自己制订的目标迈进,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助一臂之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七)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还可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联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了先进的创新意识,对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契机,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成功创业。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发[2011]16号.
[2] 龙梦晴.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
[3] 袁美荣.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J].大学教育,2012,(12).
[4] 郑洁.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浅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 刘淑芬.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2,(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