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林
[摘要]面对正处于智力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成功的数学教学能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规律;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因此数学课程这一学科的设立很重要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育教学相长性规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小学数学中“乘法运算及乘法口诀”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先让学生背熟乘法口诀,并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知识的再造和探索。这种忽略会使得学生对教师和课本知识的依赖性增强,从根源上否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
2.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性,批量化的“工厂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采用班级授课制,但是针对小学数学这一特殊学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说这一课程特殊,因为这一课程要求学生对知识自我探索、动手能力、团体讨论和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3.教学方法单一与运用得不灵活。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普遍只采用讲授法,很少有教师选择除此之外的别的教学方法。这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是极为不适用的。小学生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演示、课后习题的练习与教师对知识的引导发现。这个阶段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是特别强,需要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展示和演练。
3.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被较多地采用。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经苏联凯洛夫等人加以改造后传入我国。我国的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进行调整,形成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控制,减少了学生体验及实践的空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自觉地探索知识,更不可能奢谈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尊重教育教学相长的规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革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智慧锦囊”,而应该是知识探求路上的指引者和陪伴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明白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求索知识。
在教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在宏观上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特性及班级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能力,实行分组教学和讨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针对那些智力偏高的学生,个别教学可以针对其智力水平,设计相对应难度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有利于精英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分组后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教师的分组工作尤为关键,这要求教师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
3.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当中,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远远不及对视觉信息的接受能力,如果只采用简单讲授法,是完成不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任务的。为此,教学方法应当调整和丰富化。对于年纪越小的学生,演示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选择和运用应该更频繁,讲授法适当配合使用。同时,教学方法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4.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可以仿造“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教室的四面都做一块黑板,让每一位学生能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以及确保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学生的突发奇想都可以立即写在黑板上,这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智力开发的一项基础教学,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遵守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