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3-04-29 13:49:46吴妍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

吴妍玲

[摘要]《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的散文。教学时,笔者以“情”为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想象中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写作训练。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中充满诗意的画面。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词卡、PPT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质疑导入

出示题目“山中访友”“山中观景”让学生猜猜看,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交流后板书:朋友、自然之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故意设置悬念,让他们去猜测,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为下文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表达方法打下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益。

二、整体感知,揣摩写作意图

1.《山中访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读题)。“访”指“拜访”,作者“我”(板书:“我”)拜访了哪些好友?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圈出这些好友来。

2.读了课文,再看看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3.为什么课文不用山中观景,而用山中访友呢?这就是文章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笔者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后,用质疑过渡,从读入手,让学生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之间构成了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可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强烈冲动。

三、潜心会文,感情朗读

1.反馈,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自然之景”)

2.师:一个“友”字就把山中的万物写活了,文章也就是围绕着“友”,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徐徐展开,让我们走进这幅画卷,看看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作什么朋友来写?又是怎么写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可以选一两处写批注。

3.交流:作者把古桥当作什么朋友来写的?又是怎么写的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1)在作者眼里,古桥成了一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的老人。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找到重点句,轻声读读,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座怎样的老桥?(历史悠久、默默奉献、历经沧桑)带着你的感受读。

(2)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拟人的写法)联系词句讨论(弓、俯、凝望)。

小结:一个“弓”,一个“俯”,一个“凝望”本来是人的动作,作者用在这,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想象投入进去,所以普通的句子也有了浓浓的情意。(板书)

(3)指导朗读。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你依然如(引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唯有你,老桥啊,依然把多少人马——(引读)渡过对岸;唯有你,依然弓着腰——(引读)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4)小结:就是这样一座古桥,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成了我的老朋友,我们之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板书:亲)。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本课教学,笔者没有在文章内容的分析上花很大气力,而是让学生专注语言学习,立足学生的语言发展。教学时以读为主,从默读、品读、感情读,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与古桥深厚的感情,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

四、品词析句,想象情境

1.接下来,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作了什么朋友,又是怎么写的?

(1)知已。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称为知已?(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

预设一: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我都能心领神会,真是知己啊!

预设二: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两两相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老朋友啊,我的文章又发表了……老朋友,我最近的烦心事真多啊……能借你的肩膀靠靠吗?就这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是一种怎样的相知啊!(板:相知)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吧!

预设三: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的,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孩子们闭上眼,听,(范读)你感觉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让我们一块靠着树,静静地遐想一下,我脚下长出的……(师引读)

多么神奇,在这一刻,人与树融为一体。(板书:相融)

(2)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又发现了什么?(拟人、联想)联系词句说说。

几个动词,一段联想,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连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这一段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是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让学生在朗读、联想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人与自然的感情。

五、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此时在你们和作者的眼里,桥不仅仅是桥,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树也不仅仅是树,而是知己;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我的朋友。

(1)作者还把山中的景物当作什么朋友来写?是怎么写的?(指名读、说:溪流不再是溪流,俨然成了一位诗人……)

(2)看看这段话(课件),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又发现了什么?(排比)

(3)这些排比句,该怎么读呢?让我们欢快地和这些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吧!(指名读)

(4)真是有情有意,奇特的想象,整齐的排比,让这些语言美得就像一首诗。(课件)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和朋友们打个招呼吧!(配乐齐朗读)

设计意图:将散文排列成诗歌的形式配乐朗读,一是利于朗读时情感的处理;二是诗行更能看出排比句的排列方式,使学生容易发现语言规律,感悟语言的魅力,为后面的模仿写作作好铺垫。

六、读写结合,内化方法

听得出,大家已经诗兴大发,让我们也拿起笔,仿照这样的句式,改写第6自然段。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位朋友写一写,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小结:孩子们,听得出大家也成了山中景物的知己,作者的知音了。我们和作者一同,与山中之友相亲、相知、相融。

设计意图:从读到写,不知不觉内化成学生的语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读写巧妙结合,润物无声,长此以往,必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七、情感升华,总结方法

1.(出示课件)记得作者李汉荣曾经说过——(齐读)。

2.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奇特的想象和深厚的情意。我与自然相亲,我与自然相知,我与自然相融,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

设计意图: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同时也让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从整体上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奇特的想象

深厚的情意

“我” 朋友(自然之景)

相亲

相知

相融

责任编辑 晴 天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