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李继红
摘 要:走校企合作模式道路是技工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实现了共赢。校企合作模式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模式
人社部发[2010]5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走校企合作模式道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模式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它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缩短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周期。校企合作模式是技工院校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二、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
1.传统教育模式引发的问题
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陈旧;开设课程多数不适合技工院校的学生,没有真正研究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学校教学实习设施陈旧,没有及时更新,而且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很难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其动手能力。
2.近几年培养模式的变化
学院坚持以“技术为本,诚信做人”的培养理念,为使实习设施和设备更先进,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分阶段投入资金,将实习室改建成设施一流,设备精良的现代化实习场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的设置并不断加大实习课的教学比重,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工學交替式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教学点进行工学交替,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由各系和企业共同管理。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学期或三学期以后把他们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在学校上课,一组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两周一轮换。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进行技能提升训练。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要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任务,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这种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工学交替建立校企共同评价制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2.“订单”式模式—企业冠名班模式
开学初,企业到学校挑选学生组建班级,成为冠名班。也就是说学生一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而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本企业所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如学院汽车专业与企业建立的冠名班有润华班、金万通班、鸿发班等。组建冠名班对企业、对学校、对个人都有好处。企业既可优先挑选学生又可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期,节省了成本,无形中为企业做了宣传,扩大了知名度;对学校来讲,可以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提供稳定有效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学校管理;对于学生来讲,还没走出校门就已经被单位预定,心里比较踏实,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助于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
3.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和一体化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各系安排教师到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学习企业岗位技能,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作者单位:济南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