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性特点研究

2013-04-29 00:44纪顺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层次性特点

纪顺源

摘要:中高职衔接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问题。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层次性特点,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直接影响着“体系”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层次特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7-0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诉求,是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要。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研究,能更好地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本文从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以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层次性模糊

彰顯层次性,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有效性。但目前,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均存在层次性模糊的问题,影响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层次性

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即体现出层次性。课程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为实现培养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亦应具有层次性。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却并非如此,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层次性。以杭州市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为例,课程目标层次混乱主要表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定位在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二者的课程目标都强调技能型人才,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与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哪里?从逻辑上讲,“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包括“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如此一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体现其“高”呢?课程目标制定缺少层次性的后果不仅使中高职课程难以有效衔接,而且由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水平层次性不明显,甚至有些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还不如中职生,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二)课程设置趋同

实现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但现实情况是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仍各自为战,不能对专业课程进行统筹性的设置,使得一些课程重复设置,不能突显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影响课程的有效衔接。以会计专业为例,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这类课程的重复开设率达到 50%。又如,中高职旅游专业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复率如此之高,那么将职业教育分为具有层次性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何在?

(三)课程内容没针对性

教师通过选择课程内容将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实际情况是,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存在明显的重复问题,使得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并非他们真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学者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教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复继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从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一些相同的知识和技能,他要再学一遍。课程内容选择不当,重复率高,层次不明,严重阻碍中高职课程衔接。

(四)课程评价层次不清

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管理是否恰当,课程资源是否齐备并物尽其用,课程目标是否达到等,皆需依据课程评价予以定夺。毋庸置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的层次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具有层次性,那么由于课程评价诸要素的层次性,课程评价的标准亦应具有层次性。但目前,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皆存在评价结果模糊不清的状况。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不清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不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课程目标定位盲目、课程设置各自为战、课程内容安排不妥、课程评价标准雷同尤为突出。

(一)混淆市场需求,课程目标层次混乱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为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决定了市场需要何种人才,职业教育就要为其培养所需的人才。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市场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即体现出层次性。

课程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为实现培养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亦应具有层次性。但如上所述,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根本体现不出层次性,这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有关,市场已经明确需要的是具有层次性的人才,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那么相应地,课程目标就要与之相对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对市场需求的混淆,必定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缺少层次性。

(二)课程设置各自为战,缺少层次性衔接设计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而机器设备需要资金的投入。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获得的资金投入情况是否成正比呢?有数据显示,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2005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三部委联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年向525所学校投入10亿元,2006年至2010年向2387所学校投入80亿元,2011年向320所学校投入32亿元。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截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32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以及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从2010年开始分三批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2011年投入8亿元。

据此统计,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205.33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为958.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约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的2.3倍;而2005年至2011年向中等职业学校累计投入122亿元,向高等职业院校累计投入110.32余亿元,中等职业学校投入资金额约为高等职业院校投入资金额的1.1倍。如上统计,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远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多,而人均获得资金投入却比高等职业院校少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设备条件的限制使得有些课程无法设置,而高等职业院校却能够利用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和条件设置课程,这客观上造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看对象,专业技能训练层次不明

中职生和高职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层次性导致其能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亦具有层次性。虽然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具有学习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但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6-18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9-22岁,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导致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身心成熟程度的差异。中职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和外界还持有诸多不成熟的看法,高职生相对于中职生来说显然更成熟些,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接收也更上一个层次。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给了中等职业教育无形的压力,使本该由高等职业院校完成的课程内容下移给了中等职业学校,就如同普通教育中为了升学,小学生学了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了高中的知识,高中生学了大学的知识一般,使学生不堪重负。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漠视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安排层次不明。

(四)课程评价标准雷同,评价结果区分度低

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评价标准雷同,导致评价结果模糊不清。现阶段,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不断探索评价标准,由于评价标准的选择和制定难度极大,能适用于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本来就屈指可数,能分别适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就更少,这就造成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高等职业院校拿来借鉴,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也拿来借鉴,实际上,互相借鉴的课程评价标准都差不多,这就使得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契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即不能根据各自具有层次性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和课程目标等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有区别的评价标准,造成了评价标准雷同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借鉴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时会将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调低,而高等职业院校借鉴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时也会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调高,这样一来,操作上简单却使得评价结果模糊不清,也趋于雷同。

三、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性特点的对策

突出层次性特点,才能科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核心,充分认识“体系”不同层次的课程特点,方才有利于不同规格的职业人才培养。

(一)市场人才的层级需求,是设定层次性课程目标的依据

市场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结合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即达到“知其然”的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和更加复杂的操作技能,即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即中高职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突出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

(二)職业院校的联合攻关,是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保证

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课的设置上均要体现层次性。如上所述,某些专业课程的重复率极高,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需要各职业院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开发基于各自优势、符合各自特点,又不重复交错的课程。具体而言,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基础课重在使学生掌握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等职业学校侧重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研发,高等职业院校侧重体现理论提升和更深层次解决问题的课程的研发。实习实训课重在使学生学以致用。中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课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课侧重于使学生掌握更复杂、更精深的操作技能。因此,各职业院校要联合起来共同研发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保证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研究学生个性,是职业能力发展培养的需要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选择更精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恰好能够分担起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生和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中职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遵循一般人的智力发展规律,他们也同样无法接受太过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笔者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特点为分界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将工作过程划分为难易两部分,难的部分由高等职业教育承担,易的部分由中等职业教育承担。高职专业课程内容要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具有纵向衔接要求的课程要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有学者研究电子类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与电工技能、电子测量仪器与仪表、电子元件、电子组装工艺实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分析、电子测量与仪器应用、典型传感器应用、工程制图实训、电子设备装调实训、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微控制器应用。如此一来,便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

(四)制定个性化课程评价标准,保障层次性导向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层次性体现在评价标准的层次性。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即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要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证明是否已经具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呢?一方面要看学生是否获得此领域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要看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看是否能够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侧重结果。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除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能力的要求,所以,仅从职业资格的获取情况和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足以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还要对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标准,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导向。

四、总结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此层次性并非绝对的层次性,而是相对的层次性。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因此,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置,亦或是其他方面的衔接,符合广东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标准,未必适用于湖南省的层次性标准,甚至符合广州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标准,未必适用于深圳市的层次性标准,所以,各省市均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郭文安著.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著,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金炳雄,吴盈盈.中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抽样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中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乔庆敏.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探究[J].职教论坛,2013,(14).

[6]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7]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8]邓桂萍,宋烨.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9]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

[10]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11]张菊霞.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J].职教论坛,2013,(7).

[12]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1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14]李术蕊.推进中高职衔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15]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16]阚丽.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選择[J].职教论坛,2011,(25).

猜你喜欢
层次性特点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浅谈主题装饰绘画构图中的层次性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卡时代”下“部门货币” 层次性监管之补正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