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
[摘 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高校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各种危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上,对大学生价值危机的矫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14 — 02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民的自觉追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群体是特殊的群体,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在多元的价值观的背景下,他们能否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移与原因分析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社会利益错综复杂而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体现;但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发生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移
1.社会和道德理想和信仰缺失。理想是一个人生长的灵魂,是克服困难的心理支柱,是人生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拥有崇高的理想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迫于压力和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相较于现实的生活、职业理想,他们认为去追求合理、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和道德理想不符合实际,是空谈。但个人理想过于考虑现实因素,忽视社会和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因缺少较高层级目标的牵引而导致人生发展短视。
2.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利益最大化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这些市场法则跃出市场经济领域,不断向社会领域蔓延,正在逐渐影响国民的价值观。受市场法则的影响,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处于支配地位,无时不刻在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危害是深远的,它使人们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和外在价值,忽视事物的内在价值。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用功利主义的尺度去决定自身的行为。他们认为:做事要追求效用,任何事物的价值不过取得成功的手段。在学习上,他们重视实用强、能立竿见影起作用的知识,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人文知识的积累。在职业的选择方面,他们注重工作的舒适度和薪水的高低,轻视社会的需求和自身长远发展。
3.个人主义蔓延。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立,前者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是否以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成为个人主义的试金石。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只有依靠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发展;但他们更加注重国家、社会和集体对个人的回报。在个人主义的窠臼下,有些大学生从自身私利出发,置集体利益而不顾,甚至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想冲突时,不惜牺牲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在道德方面的体现是道德相对主义,它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和恶是个人主观的结果”〔1〕。道德相对主义完全忽视道德的客观性,注重道德的个体狭隘倾向。在被问及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这种极端行为的看法时,个别大学生会回答:这纯属个人行为,个人的选择,别人不能评说,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漠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偏移的原因
主观是被意识的客观存在,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流是有现实的根源。经过分析概括,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腾飞举世瞩目,公民的物质生活得到跨越式的改变。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断完善和迈向成熟的过程中,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在所难免。公平和正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道德上的诉求,但一些“以次从好,以假乱真”的现象也不断在社会上涌现,并且还有一定的市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接受这些市场“潜规则”,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2.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匮乏导致辨别能力较差。由于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看问题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互联网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以其快捷、开放、隐蔽和虚拟的特性利于信息在全球自由流动;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正悄然地向中国青年渗透,并导致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流行。面对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对大行其道的西方社会思潮不能理性、深刻和准确地甄别。
3.人文教育缺乏影响人格健全。“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基本上还是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文史哲等学科的通识教育相对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培养“器”的层面,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方法简单化”〔2〕。片面追求技能甚至是技巧的学习。严重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及两方优秀文化的系统学习,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文教育的缺乏使一些大学生往往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坚持一元化主导和多元化包容
统治阶级在取得物质利益的统治权后,必然也在精神领域取得统治权。取得群众的认可,统治阶级必然要紧紧地掌握”文化领导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葛兰西把统治阶级的“统治”和“领导”区分开来。“统治是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支配关系,具有强制性;领导是在道德和“统治合法性”上,群众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用具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培养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组织者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绝不动摇。“除此之外,在价值观相之间相互冲突和对抗中,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选择迷茫,使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4〕。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唯一性和绝对性。事实证明,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具有积极的一面。在大学校园,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等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多元化。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如果教育者忽视这个现实,价值观教育就会陷入虚化的怪圈。在多元的价值观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和精神性的特点;而个体的具有价值观多样性、分散性、物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在表面看来,一元和现实中的多元价值观具有冲突性,两者在现实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和谐相处的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精神的指导,是对公民理想、愿望和具体价值观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具体价值挂的否定,它们是和谐中包含着差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它的主导性;也要考虑学生的价值观多样性的现实,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协调,个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教育策略上,教育者要注意先进性和学生价值观的层次性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 在坚持理论教育的同时,坚持实践化教育模式
理论灌输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第一步,即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人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动生成,必须从外面进行理论教育”〔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 教育者要坚持理论联系鲜活的社会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活跃起来。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水平。在这方面,高校的有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制度,有计划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实践是理论教育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核心由“外化”升华为内化的中介环节。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使其制度化。
(三) 进行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发挥党、团和社团的积极作用,统筹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例如: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普及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除了通过报纸、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介外,更应该充分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如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耳濡目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认识和理解。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各种讲座、竞赛等活动,尤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讨论活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展各种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习参观、假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红色之旅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精神指引。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关系祖国的强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针对当前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努力的方向。 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
〔2〕徐柏才.论社会主叉按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互融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2).
〔3〕〔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
〔4〕张远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按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