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摘 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侧重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不应该用特指和泛指的提法,而应该用主体内容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所有手段的主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中,首要主体是精英阶层,其次是群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05 — 02
前言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于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成为政界和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话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上,对大众化的主体的认识不同,所实践和理解的内容、手段、对象的角度和深度也会各有所异。笔记者就自己所关注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几个主体的问题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的文章上提到三种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和通俗化,被群众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认为指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三是认为包含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泛指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两个方面。
郭建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与中国化——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①中说到“通俗化是中国化的准备,中国化是通俗化的发展”。作者在谈论大众化时,指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作者从艾思奇的角度来论述了通俗化,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故事,身边的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刻的哲理。”接下来再说中国化是通俗化的发展。毛泽东强调,在大家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等等方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就要使这一世界观符合本国的国情,在高程度上的通俗化——不仅仅通俗到你个人,而且通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层面上去了,也就是中国化的层面了。就是讲在通俗化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基本情况相结合起来。而郭建宁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当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未形成,所以其只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但在如今,“通俗化是中国化的准备,中国化是通俗化的发展”的命题并不一定成立。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并没有明确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表述出来,虽是一脉相承,但毕竟还是有区别:前者相对于革命的需要,后者相对于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里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说:中国化是通俗化的准备,通俗化是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在中国经历了从通俗到中国化后之后,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更应该回到了通俗化的重点上。笔者觉得,通俗化——中国化——(更高层次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应该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的传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更要始终坚持以传播、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为中心,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②因此,笔者觉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不应该用特指和泛指的提法,而应该用主体内容或重点内容的提法。
二、方法上: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所有手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被群众所掌握了的,用来武装头脑,成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来看,大众化作为一种手段——“群众自己的语言即朴实、准确、直白、幽默的语言,群众身边生动鲜活的事例,按照群众的思路,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强调的主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工作就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是改造世界。马克思早就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①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社会发展理论与人的发展理论的同时,也创造了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内容。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价值实现的理论和方式。所以,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现实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通俗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群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转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在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手段后,关键任务就落到了思想政治工作大众化上了。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然后最关键的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大众化。
三、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主体是精英阶层,其次是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从维持执政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说,或者说以理论为主体来说,就是要“化”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关键和突出内容。像刘书林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②中提到的内容就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之中不断发展;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但如果是以群众为主体,从群众的角度来看的话,不仅要关注进一步的具体内容,还要看群众想要“化”的内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群众以主体,注重群众的需要尺度。群众需求尺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体系内容的方向尺度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两者的价值。价值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同样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把“化”的内容的属性与“化”的对象的需要结合起来。前面说过,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精英阶层和广大群众在接受宣传,内化外化理论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主体性,其对理论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总的说来,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的时候,也应该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精英阶层与群众这两个主体。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了提到:“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③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同样先要一批“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来对群众进行宣传引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是以精英为主体实现精英阶层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英阶层大众化后才能进一步的向大众宣传教育,才能进一步使得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英阶层大众化后,就应该是群众的大众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角度来思考,更重要的是从群众的角度来思考。以群众为主体,更多的是强调群众对理论的选择、创造和能动性。以群众为主体,就必须考虑群众的需要。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强调注重和培养人民大众的认同感,以群众为主体,注重群众认同感,尊重群众的主体性是现代个人个性的发展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比如,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就应该看到现代青年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众化与青年的“个性化”相结合,大众化是目的,个性化是手段,而个性化是大众化的细化,大众的问题得细而化之,才能逐个击破。个性化就是使得理论能“到群众中去”,掌握群众和使群众所掌握。“到群众中去”后,才能“从群众中来”。最后大众化是个性化的方向保证,再个性的东西,我们也要保持其一定相联系的基础,总之两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大众化离不开个性化,大众化存在并实现于个性化。个性化也离不开大众的方向保证,得保证合力是向一个方向的。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从内容上讲,其主体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方法上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手段的主体,无论是采用何种手段,都应该强调和研究此手段的“再次大众化”;从对象上来说,精英阶层和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我们更应该从这一主体来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容,考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手段的可行性。在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中,从不同的主体的特点来考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可行性是趋势,这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上取得更实在的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与中国化——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J〕.湘潭大学学报,2008,(04).
〔2〕 骆郁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1).
〔3〕 石丽琴. 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4〕 刘书林.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1).
〔5〕 曹根记,钟义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2).
〔6〕 吴晓明.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2).
〔7〕 胡洪彬.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