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波
[摘 要]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技能素质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45 — 02
当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是其中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责任心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单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坚定政治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展现理论魅力
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思政教师基本的政治素质。自身信仰不坚定,“三观”不正确,教育学生就缺少底气,缺乏说服力。树立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材的理念,言传身教,以理论说服学生,以身教感染学生。
理论的魅力在于其有理,然而有理的理论并不能自动为学生所掌握,思政教师的使命在于搭建起理论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把“理”说透彻,理论说透彻了才能以理服人,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巨大挑战,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过关,于是课堂教学要么照本宣科,那么“理论不够,故事来凑”或“理论不够,影视来凑”,二者都严重伤害了理论本身,导致政治课要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么泛娱乐化。笔者认为,思政课一定要讲出理论味。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功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努力钻研并吃透消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理论功底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对理论的兴趣,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相关理论文章,切忌囫囵吞枣,要像方永刚老师那样把知识“掰烂了揉碎了”消化吸收后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此才算是吃透理论,理论学习一定要实现这样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把科研搞上去,是提升理论功底的动力和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抓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形象,而力求使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味来”。〔3〕加强学术研究,既利于教师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又利于以科研促教学。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理论功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掌握得如何,需要实践来检验。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掌握还是假掌握,就看教师能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才能游刃有余,通过教师示范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心底里认同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学生从“想学”理论到“学会”理论再到“会用”理论,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
二、提高教育理论素质,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未得到应有重视。理念影响行为。积极学习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一,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切实从以书为本、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化。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根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基本的知识理论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之根本。教学要立足于“教”向立足于“学”转化,使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的依赖,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
第二,关照教育的多重属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除了认知性外,还具有情感性、实践性、交往性等属性。成功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动脑”、“动情”、“动手”和“动口”,做到“合理”、“合情”、“合用”和“合群”“一箭四雕”、“一石四鸟”的效果。〔4〕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认知性而忽略其它,现代教育需关照教育的多重属性,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换。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5〕分数至上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先天差异,扭曲了评价本来的激励和促进功能。现代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个过程,用一种长时段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提高教学技能素质,体现创造性与针对性
教学技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整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师授课,不是原封不动照搬教材,也不是信马由缰脱离教材,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扩展、升化。教学与教材要若即若离,即授课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和依据,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与深化,从而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吃透教材,理清思路,整合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主题、主线、主要目标,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从宏观上理清教材整体的编写思路和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在微观上把握每一章节的主题、重点。” 〔6〕整合教材相关内容。其次,熟读各版本教材及相关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是讲一门课而不是讲一本书。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同一门课,同一本教材,每个教师的创造性不同,讲课的效果大相径庭。教师熟悉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深度解码,是教师讲好课、学生爱听课的首要前提。再次,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实际,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分析在大学生中广受影响的社会思潮,解大学生之所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邓小平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7〕思政课要在“精”和“管用”上考虑内容选择。传统教学更多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考虑相对较少。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8〕政治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理论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听课热情。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感受到的是政治理论的枯燥性,授课教师的严肃性,思政课因缺乏生命力、感染力而受到学生排斥。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避免照本宣科式、知识灌输式、直接结论式、信息单薄式、表达乏味式、效果浅表式的教学方法。”〔9〕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导引法,以核心问题为线索,注重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每节课围绕核心问题,设问环环相扣,学生注意力被吸引,思维跟着老师,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逻辑的魅力。事实上,探索意识和方法要比单纯接受某一理论更重要。思想课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应是概念、原则、结论的叠加,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10〕其次,增强师生互动,倡导参与式教学。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果教师只顾讲自己的,不与学生进行眼神的、语言的、思想的、肢体的互动,学生很容易感觉课堂与己无关而走神。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方式与学生加强互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体验思考、探寻、交流碰撞的乐趣。师生互动,既有“神”的互动,又有“形”的互动,“神”的互动是实质,“形”的互动是形式,不要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力图做到“神形兼备”,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课堂。课堂教学要打破教师 “一言堂”,使课堂成为师生的“讨论会”。实践证明,政治课并不总是老师讲得越多效果越好,有时反而是学生参与越多效果越好。再次,语言方面,力求通俗化、形象化,增强感染力,充满激情。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语言锤炼,善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高深的理论转换成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实现语言的生活化、通俗化;要善假于物,化难为易,将理论性、逻辑性的教材文本语言转化成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同的教学语言,如表格,关系结构图等。情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课堂教学如果教师情感缺位,只是干巴巴的知识与理论的传授,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真情投入,因为“真”,所以感染人、感动人、感化人。
另外,教师自身的品德和人格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无声”有时胜于“有声”。因此,思政教师要严格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锤炼个人品德,体现人格魅力。此外,教师还需具备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知识与理论,以及对当下时事的关注与解读,课堂讲授能信手拈来,巧妙穿插。
丰富的信息量,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思政课教师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魅力、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1.
〔3〕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4〕〔5〕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80,469.
〔6〕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9〕唐景莉.视频公开课引领教学改革——写在第三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之际〔N〕.中国教育报, 2012-05-07,(05) .
〔10〕殷其雷,李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