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4-29 00:44仲远风
理论观察 2013年9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分子

仲远风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知识分子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为我们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07 — 02

一、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20世纪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拉开了序幕。1949-1956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与此同时,在知识分子思想上完成了由非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求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把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推广为民众的共同思想,使执政党的理念转化为社会的共同意志,这对巩固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求“党的当地的最高机关宣传部,应领导出版部门的党组”,以掌握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党中央通过有效清除马克思主义普及的障碍,最大程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

(二)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政治倾向、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和出身背景的不同,他们并没有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按照他们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三种:一、体制知识分子或者干部知识分子。他们来自于老解放区,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和革命影响的革命知识分子,建国后,他们大都成为党、政、军和其他国家事业机关的领导;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主要是建国后的在校青年学生,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三、非体制知识分子。他们原是国统区的高级知识分子,长期受到封建思想、买办思想和法西斯思想的毒害。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急需广大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把知识分子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位。

二、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作为国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其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思想、买办思想和法西斯思想的侵蚀,这与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因此,党和国家根据不同知识分子的特点分别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一)对干部知识分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干部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于原解放区,他们长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但是,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以及极少数人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堕落,“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党中央对他们进行进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1950-1953,党中央连续发布关于加强干部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等。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历史基础理论的总称、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等。党中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广大干部知识分子自觉坚持唯物主义、抵制唯心主义。

2.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提高思想觉悟。新中国成立后,极少数干部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下堕落,同时党内也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因此,1950 年5 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其重点是干部作风,“整风的方式是阅读某些指定的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直到1954年,在这次整党整风运动中组织干部系统学习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党建设的著作等内容,使所有干部明白党员的标准,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了全党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的能力。

3.创建党的教育机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后,从中央党校到各区、省、市、县,都创办了同等级别的党校,作为广大干部知识分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场所。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了《关于马列学院的教学任务、组织机构、组织领导及党务工作的报告》,以“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为教学方针。广大党政军干部采取分批、分期轮训的方式,进行学习。至1953年初,全国各地开办的业余政治学校已有842所,在校学习的在职干部达43万多人。通过学习,党员干部反映“大大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对于“确立劳动观点和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大有益处。

(二)对在校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1.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程。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逐步收回被国民党、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外教会势力所控制的学校,“废除反动课程(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课程”。在1952 年10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以及设置研究生的思想理论课,这就使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初步系统化,有利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2.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建国后,党和政府把大学教师为作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第一步,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政治理论学习运动。194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当作新解放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在全国掀起了政治学习的高潮。1951年9月,北京大学的校长马寅初首先在北大教师中开展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并邀请周恩来总理到北大做动员报告。同月26 日,周恩来亲自给京津20 所高校的3000余名教师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10月23 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高度评价了这一活动。北大的政治学习经验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各高等学校和知识分子中。

(三)对非体制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对于非体制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充分利用他们,“使他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存有小资产阶级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当地思想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念和适应新社会的发展。

1.初步的理论学习。1949 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相继平稳过渡到新政权手中,中共开始有步骤、有系统地组织非体制知识分子进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组织非体制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方式就是“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 1949 年2 月,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北平成立,同年10 月下旬至12 月初就招收了113 名学生。华东、西南、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也纷纷成立,把民主人士、旧社会上层分子及知识分子为以改造的主要任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促进其思想改造。

2.与社会运动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同参加革命实践相结合,是建国初期对旧体制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大特点。1951年3月30日,毛泽东指出:“除抗美援朝工作必须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去做不必再说外,土改、镇反两项工作,也必须使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越多越好。”在组织知识分子参加这三大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破在我们党内存在着的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而且使得旧体制知识分子“真正得到了学习机会,去掉了怀疑,和我党更加靠拢,我党也就更加主动了”。通过与这三大运动相结合,旧体制知识分子的情感和立场均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他们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3.批判旧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了清除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等落后思想,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多次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批判:对电影《武训传》和陶行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资产阶级唯心思想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在评判的同时,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提出了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斗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任务。通过正面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反面对旧的教育思想、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和文艺思想的批判,使旧体制知识分子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巩固新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为当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保障。实践证明,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尽管经过60多年的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而且方式更隐蔽。因此,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群众,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凝聚力,从而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多样性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采取多样性的方式,这样才能适应不同文化程度、思想状况和阶级的需求。建国初期、党的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他们是革命和建设的骨干,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一直对他们理论学习。根据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状况和政治立场,也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方式。与此同时,广大的工农的文化水平低,而且他们又要忙于生产,党和政府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座谈会、电影等。新时期,我们应该汲取建国时期的经验,采取尽可能与人们群众文化水平相适应的的方式。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扣时代主题。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符合特定时代发展的需求。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上的准备,彻底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目前,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果统一民众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分子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