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钱华
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常用的教学技能。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提供了师生彼此情感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教师动态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提问教学法的意义及原则
1.意义分析
英语教学中,提问教学法在三个方面推动着英语课堂的发展。第一,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因此,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将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呈现,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的同步发展。第二,教师运用提问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语法知识“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使课堂教学中心向学生转移,并由此及时知晓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和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英语学习实际的解决方案,形成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第三,提问教学法的运用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确保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
2.原则体现
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挑战性原则。提问不是简单教学形式的呈现,教师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过表象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故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其次,艺术性原则。英语教学中,教师会时不时发出这样的抱怨: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后,并非所有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其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教师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枯燥有一定关系。因此,教师要从形式到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确保学生作答时既有成就感,又有愉悦感。再有,全体性原则。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上进的欲望,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样。当一个学生长期受到教师冷落或者排斥,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教师一定要确保教学民主,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尽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
二、提问教学法的侧重方向
学生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达到学生学习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教学法必须侧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分层提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英语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因人而异地提问,通过不同问题检验或检查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而言,教师可要求英语优秀生回答分析、归纳性问题,中等生回答常见疑问词(诸如where, when, how等)引导的理解性问题,学困生回答以Yes或No作答的简单判断型问题。例如,在教学M8 Unit 1 Reading 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提出如下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优秀生的思考题:Who in our class is most likely to study literature when he/she is admitted to a uni versity successfully? 针对中等生的思考题: What does Pip learn by the end of the novel? 针对学困生的思考题: Is Pip embarrassed by Joe?诚然,分层提问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提高所有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源泉,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鼓励主体发问
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方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其缺点在于教师往往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计教学问题,更多体现了教师的意愿和思考,学生只是被动思考和作答,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无疑受到了制约。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主动提问。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才能体现。毋庸讳言,学生提问无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与教师提问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按照学生实际给予评判,以此创设宽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热情。事实上,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例如,在教学M8 Unit 1 Project时,笔者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方式探讨英语诗歌的形式与创作,不乏有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同伴对诗歌的理解,或者表达对同伴意见的同意或者反对:How do you like the poem A Red, Red Ros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poems and western poems? 尽管学生有时很难很好地回答,但是生生相互提问并作答的学习形式无疑丰富了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生生提问方式的运用也很好诠释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即: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总之,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提问艺术,有效运用提问策略,才能实现真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敦促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最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