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几乎变成了若有若无的点缀,书声琅琅似乎远离了我们的课堂。而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绝对不能放弃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范读激情,培养兴趣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来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极其重要。
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用低缓有力但充满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语气,范读词的上阕,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的范读早已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当读完下阕时,教室里沉寂片刻,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我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时,学生读得十分投入。
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精彩范读,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人、如入其境。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范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语气、语态等的变化而活跃、激扬,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先读为快的欲望。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揣摩、想象、领会、体味等活动,就可以感受情景交融之美,体味浓郁的诗情画意,领会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体验,注重感受
当学生对书中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时,就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融。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都很有限,学生朗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将会受到许多阻碍,而要消除这种阻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媒介。如在教学《海燕》片段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教学情境,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同时,还配上了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随着音乐、朗读、画面的变化,情绪不断高涨,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点拨技巧,个性朗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经过精心点拨,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朗读家。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我并没有刻意地向学生灌输朗读技能,而是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富含哲理的句段或富有抒情性的句段,进行点拨、渗透。
(一)描写精彩的句段
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筛选课文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段,进行朗读指导。如鲁迅先生的《雪》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感悟朔方雪的战斗不止的精神。在实际训练中,着重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内涵采用不同的读法这一基本技巧。
(二)富含哲理的句段
课文中有些句段蕴含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然后理解、领悟。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有一段话,“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如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生命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奋斗,积极向上,才更有意义。
(三)富有抒情性的句段
课文中有些句段,比较集中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比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敬重、珍爱之情。 选择此句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感,也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兴趣有别,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就会有所差异。因此,朗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不同的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
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鼓励学生说说春天带给自己的感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当学生朗读展示时,有的读得欢快,有的读得喜悦,有的读得激昂,有的读得平缓……不论是好是坏,那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文本不是“僵死”的,它可以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被“活化”,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读出个性。唯有如此,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总之,朗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