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2013-04-29 23:08李秀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空格全文短文

李秀明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题型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考点多,不但考查学生词法、句法、语法、习惯用法等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考查他们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因而难度较大。完形填空从语篇角度综合测试考生对词汇、英语习惯用语的熟悉程度,语法规则掌握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该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希望有助于英语教师及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此题型。

一、心理疏导,把握开篇

完形填空的阅读材料与阅读理解题型相比并不难,因为很多完形填空题的阅读材料属于积极向上、培养人品格的文章,此类文章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净化。所以在做此题之前应告诉学生不要过于担心。其实,完形填空就是让我们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开篇首句是探察全文概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大致了解全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它往往提供了全文的中心信息。材料的第一、二句通常是主题句,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形填空首句一般不留空,因此认真阅读短文开头的第一、第二句,有利于学生准确地预测和推断短文的主旨。

二、速读全文,掌握大意

细心阅读了第一句后,快速通读全文,掌握短文的主旨大意。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在还没有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的情况下就急忙边阅读边选择,这是一种不良的答题习惯。而且那些错误的答案会在大脑中先入为主,在复查时很难发现错误。 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看选项,等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再下结论。如果所提供的短文是记叙文类型,读完后就要知道人物、事情的发展经过和结果,以及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议论文,读完后一定要知道作者支持或者反对什么,以及论点论据;如果是说明文,读完后就一定要知道文章作者所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起先,学生可能会担心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不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因为完形填空内容本来就不完整。然而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另外,根据完形填空题目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在没有进行答案选择的情况下,读懂文章大意。此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不看选项的情况下,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全文大意。在快速阅读过程中,不要急于动笔选答案,要一口气读到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忽略过去,继续往下读,纵观上下文,以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确定解题的基本思路,切忌看一空选一题,断章取义。

三、先易后难,明确答案

弄清主旨脉络以后,要趁着思路清晰时,快速作出反应,一鼓作气将文中所有能填的空填起来,不要因为某个空格暂时选不出答案而停太久。做题可以根据习惯搭配、前后逻辑以及生活常识等进行客观推测,但是务必要克服以自己观点代替作者观点的思维定式,以了解文章的大意为前提,如遇个别难确定答案的小题可暂时不填,先做后面的。在填每个空格时,注意分析选项所在的上下文,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空格前后的词,看是否能与某一选项构成短语或固定搭配,从各个角度考虑,初步选出每个小题的答案。如果文章句子比较长,则要对空格处进行句子结构分析,比如选项是动词,要首先搞清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根据文章本身确定它的时态、语态等;如果是非谓语动词,如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则要从它在句子中的具体应用去考虑它的用法。若选项是介词或副词,则要先确定它是否属于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再者就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选择。全部完成后,回过头来再看比较难的空格,用其他已选出的答案信息来帮助解决难题,也有可能从下文中找到与此题有关的暗示或信息。

四、对应空格,重新审查

完成所有空格后,首先要回顾一下此题大意。将所选答案代入文中检查,看是否符合情境。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文脉走势和作者的口吻,检查是否前后连贯、主题突出、内容清楚。看看这时的短文行文是否流畅,意义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语感来分析出选项是否与语境相吻合,要告诉学生检查句子意思前后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题意要求,是否与原文相协调一致,凡是读不通之处,必定是值得推敲的疑点。这时学生应该从意义和语法两个角度权衡,对于不容易决定的选项,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得出答案。所以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这一步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完形填空虽是难度较大的一种综合题型,但从命题设计、解题步骤以及解题技巧等多方面探讨剖析,也并非无章可循,完形填空的规律性不容忽视。然而,方法不是万能的,只有平时勤学多练,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读写阅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做完形填空题的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因其综合性强,因此平时学生加强基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空格全文短文
全文中文摘要
趣填成语
空格填数
你来补缺的数
全文中文摘要
KEYS
Keys
青年再造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