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朋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创新”是高考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四项指标,《考试说明》对这一指标具体表述为:“见解新颖,材料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有个性”。历年来的中考和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有“创新”之处。笔者现就立意、构思、材料、语言等方面,谈一下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
文章贵在有创新,唯有新意,才能令读者耳目一新,衣钵相传的陈词滥调只能令人生厌。文章的新意主要来自于立意的创新,而立意的创新又取决于材料的新鲜,材料的新鲜当取决于技巧见新,而技巧的见新又取决于文体的创新。因此,话题作文的“有创新”应首先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旨远深邃
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清人黄宗羲说过:“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给我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
换种思路天地宽。考生若能在考场上就题目加以深思,即由现象到本质、由物质到精神、由原因到结果、由正面到反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以思索,是不难写出立意新巧的文章的。
当然,考场上的立意创新是离不开平日的积累和训练的。平时要善于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探寻大的道理,要经常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材料出新,陈言务去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这句话道出了写文章的真谛:只有摒棄雕琢、纯真自然的文章,才能给人真淳朴实、万古常新之感。而“自然”即真实,真实正是记叙文的生命。没有新鲜的素材便胡编乱造,写一些“老掉牙”的事情,这样的文章给人虚假和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这里说的材料出新,并非是让考生去挖空心思奇思怪想,怪异并不是“新”。其实,说到底,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而要“出新”,主要还是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比如写人,同是写父亲,朱自清先生着重描写父亲到车站送别的一番情景,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中心,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怀至情。可见,要写出鲜活的形象,抒发真情实感,文章选材一定要有新意。
三、构思精巧,避免俗套
清代文章学家章学诚说:“文成而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相同的思想、材料和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效果大不一样。长期以来,不少中学生作文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则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写议论文,则开头提出观点,然后列举材料,最后得出结论,被人讥讽为“现代八股”。中学生要敢于突破这种“八股调”,尽量用新颖的形式,精巧的构思,使文章变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损害内容的表达,否则会弄巧成拙,给人留下矫揉造作之感。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创新”这一指标的提出,既适应高考作文倡导能力的要求,又切合崇尚创新、大力提高民族创造力的时代需求,它对评价一篇作文的优劣高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思维创新,是语文教师培养目标之一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善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