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军
摘 要: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新的视角诠释了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把“爱国、守纪、诚信、礼貌、笃行”的好品德贯彻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去。
关键词:核心价值;时代性;务实求真;德育实效性
俗话说:“成人先成才,育才先育德,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可见德育是班级的根本,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它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决定了无论在何时作为教师都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而且,教师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它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讲应从下面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凸显德育的时代性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德育的内容也应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现在的历史时期,我们教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我们的学生,因为它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2001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时概括出这些基本道德规范,也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共识。今天我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概括。我尝试着将它概括为:仁爱、正义、守法、诚信、礼貌。
1.弘扬民族精神,培育仁爱之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弘扬和培育这些民族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更好地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这对于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美德,从爱己爱家开始,推及爱国家爱天下。仁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最能调动我们学生的道德情感。长期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以“爱”为基本元素的。爱国是仁爱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对学生而言,除了一般地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同胞、历史文化等的热爱之情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更意味着将个体对祖国的这种情感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去。
2.大力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基本规范。“民无信不立。”几千年来,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成为广为流传的道德信念。从小的方面讲,诚信是道德的底线,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人若无信,那么其行为也必放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周围仍然存在许多欺诈、制假等失信现象、失信事件,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学生说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我们忽视了问题的根源——没有抓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将诚信教育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名副其實。只有这样,我们教育所生产的产品,才能不再是“废品”和“危险品”。
3.培养和树立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党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守法”是公民也是我们学生的一项基本义务和必备素质。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所以说,守法是一个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法制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导致了不应有的身心伤害。此外,中学生的法律修养也较差,校园内仍然存在诸如偷窃、打架等现象。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家庭、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干扰了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以上状况,作为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方法培养学生,让他们懂得“不仅要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还要求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它不仅意味着消极被动地不去触犯法律,更意味着在各个领域做到依法办事。
4.运用礼貌来影响学生的举止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发达,可是人们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冷漠,整个社会看起来愈加粗暴而无礼。物质的发达、个性的张扬并不能使我们幸福,真正的幸福感还是来源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相信任。礼貌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是捍卫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武器。曾几何时,合宜的礼仪、举止及价值观,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忙碌、自私与充满防卫性的现代人所摒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公共场合喧哗吵闹、开会时手机铃声大作、同事见面不打招呼、对长者不尊敬……这种种无礼的行为,是不是让你的社会体验越来越不愉快,让你越来越想远离人群?因此,我们老师应时刻用礼貌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让每个学生明白:生活上无时无刻都需要自我检点、自我注意的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合、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行为,都要问:“今天你‘礼貌了没?”
二、务实求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是判断德育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如果学生不能将德育标准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那么即使我们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白费。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快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应成为目前德育研究的最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尤其要注重两点:
1.充分发挥教师的身教功能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优良的师德、师风是德育的重要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提高素质,特别是德育素质,就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创新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遵纪守法,于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身教中,将外在的教育行为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从而使学生提高道德判断标准,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德育真正成为“内需”。
2.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专职的心理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固然不错,但是这不能起到广泛的教育疏导作用。所以,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是“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这种超前意识。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从目前的中学生心理调查看,约有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时机未到,风平浪静,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例如,我用熟知的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和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教育、疏导、引导、扶持、帮助学生,从而纠正和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学生的人格,进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我们班主任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讲究策略,注意原则。
(1)要体现民主、平等,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信赖。
(2)在谈话时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吐露心声。
(3)要态度和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
(4)要承诺对谈话内容保密,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德育之路的漫长和艰辛,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光辉的事业,我将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来铸就学生美好的未来,谱写班级德育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惠阳一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