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润
[摘要]人才培养是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因,产业中的文化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产物,其传播方式在文化内容的形成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传播媒介放之于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从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去审视和认识它。只有在理解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引导教学双方认知产业链条,才能寻找到契合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培养出具有时代感知力的艺术文化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资源;新媒介;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75—04
如今在艺术教学各个环节,新媒介技术的介入对于教育主体的影响已经不可回避,但这种影响对于艺术教学模式和理念的作用,在当下的教学理论框架中只是将其作为辅助手段来看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重视。
新媒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绝不仅限于多媒介课件、电子教鞭和高规格机房,学生也不应将其作为拷贝复制的工具。教与学都应充分认识到其在传播领域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审美变迁的重要影响。并以此为审视入口,将新媒介的影响力放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理性、全面、有针对性的考察和研究。
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需要直面新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多重影响。一方面,教学已经变成扁平化开放的范畴,传统意义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已经不能涵盖现有的教学范围,新媒介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前两者已经无法并论。另一方面,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对艺术教学的渗入,使得艺术呈现一种工业化的不纯洁表象。信息的快速复制和拷贝,对艺术的原创性有着巨大的冲击,这是一种艺术价值的“贬值”。应当通过数字媒介、信息去提高艺术创作的维度和高度,将创作个体引入到更大范围的信息视界中,实现艺术表现和推广的“增值”,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工具化,外部化。教学双方,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正确的应用数字媒介,可以在小物理区域内获得前人的无法想象的艺术资源,使得艺术创新具有无限的可能。
一 新媒介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重要作用
早在1998年,英国在其文化政策《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包含了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新媒体行业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文化主体型产业,内容产业概念的形成与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群体交流的产物,其传播方式在文化内容形成过程中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甚至于左右和影响着文化本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信息交流方式的变换,都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今,新信息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和介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
怎样去理解、把握、推动这种新传播媒介,决定着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产业的发展,调整当代艺术教育在产业中的位置。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容的传播周期和消费周期大大缩短。新媒介所依赖数字技术领域有条著名的摩尔定理,定理预言: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24个月就会翻一番。如今,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已使得人们在交流和信息的获取上趋向“实时化”,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速度和距离正在逐步超越以往所有时代。这些快速消费导致了了文化内容的在数量上的爆发式增长。随着产业发展,摩尔定律适用的范围正在初步向周边产业蔓延,从个人PC到移动终端,几乎所有的数字产品都适用于摩尔定律。技术的迅速变革带来了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摩尔定律边际定律显示,在保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新媒介价格的下降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它是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新媒介价格下降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由此消费更多的新媒介;二是替代效应,它是指在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新媒介价格下降导致传统媒介相对价格上升,消费者消费更多价格相对便宜的新媒介,从而引起新媒介对报纸的替代。新媒介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发挥作用,导致了更多的新媒介被消费者使用。
由此可见,当今技术环境下新媒介的迅速普及对产业内容的推动作用曰益突显。身处产业环境快速发展变化中的艺术教育应该面向产业、面向时代,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有信息感知力的艺术人才,从而在产业源头为其提供充满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 新媒介技术进步下高校艺术教育思考
新媒介放之于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从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去考量它,高校艺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近几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但这种认识多着眼于内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数字化。艺术教育应当将自身放置在产业链条中,从新媒介对产业的推动角度去衡量和利用新媒介信息资源,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查资料”的工具。高等艺术教育需要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意人才,同时也要在文化的创新、传播、提升方面发挥作用。合理认识新媒介的转播方式和内在转播机制、引导教学双方认知产业链条,有利于双方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契合时代的精神生产内容。
1 新媒介应用需求下的高等艺术教育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介和电子技术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纸化”办公这个概念上,应当将其融入艺术教育的流程之中,意识到新媒介手段不仅能够辅助我们完成理论研究、素材搜集等课程内容,还应该意识到当下无处不在的新媒介对我们历来强调的艺术教育阵地“审美价值”的影响。只关注新媒介在工具方面带来的变革和效率提升而,忽视其对教学对象在审美体验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新媒介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推动性作用,忽略了艺术教育在文化产业中所应该具备的培养文化创造力方面的独特性。
如今,各种文化现象以“天”或者“小时”为单位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这对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价值观有非常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信息时代汇聚的海量信息正在我们周围形成一个“超级媒介”,将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包围其中。新媒介以图像、声音占据和填充着我们交流的通道。其特有的便捷性从某种程度来说降低了社会节点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能力,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或借入网络,所看到的图像、声音、文字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传播给受众。
高等艺术院校所承担的教育阶段正是个人人格趋于成熟、世界观趋于明确的、其艺术创作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传播环境中,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不单是教授艺术创作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艺术发展的潜质和艺术的思辨能力,而这点却在时下的高校教学中被忽视。特别是一些时尚、热门专业,重技能轻素养,教学功利性明显,一味迎合市场,被媒介信息所左右,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匠。诚然,这些产业工人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推动产业和各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将这些短视的教育目标放到高等艺术院校中实施,无疑有本末倒置、顾此失彼的嫌疑。往往是新专业刚上,等到学成毕业之时,该学科所对应的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艺术教育要面向产业、面向未来,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客观、克制、理性地面对信息社会的变化。
新媒介、新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艺术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两者在更新周期上不可能完全合拍,高等艺术教育作为上游环节,必须冷静的审视文化产业变革。现在许多新兴专业所开课程内容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差无几,同时由于学术和产业距离较远,同样课程的教学内容吸引力和更新速度往往远不及短期培训机构,而这些培训机构的教育目标则是产业工人,高等艺术教育如果面向产业终端一拥而上,一方面,由于产业环节的原因,无法和文化产业末端做到真正的对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与社会培训机构竞争,大量的同质化从业人员不但不会对文化行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形成低水平恶性竞争,破坏产业核心价值。现时代信息瞬变,高等艺术教育应当从产业源头考量新媒介对产业形成的各种影响,而不是一味地追随产业变化。教育效果的显现有着滞后的天然性,同时也正因为这点,使得高等艺术教育有着布局未来的先天优势和能力。
2 新媒介与高等艺术教育之的独特作用
理解了新媒介环境和高等艺术教育的关系,便不难理解其在艺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新媒介引入高等艺术教育,不仅要同过其将内外部资源整合、引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高校艺术教育的内部成果和资源,通过新媒介及时、有效、多方位的向社会、向产业推广开去,形成教育内部信息和产业外部环境的双向流通,及时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科研优势。新媒介则为这种由内向外的及时传播提供了可能,它可以细化到以个体的“点”为基本单位,艺术个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向公众发布并获得反馈信息。这种点对点的渗透,大大缩短了文化产业的前端意识形态到末端文化消费的关联距离,校园内诞生的优秀艺术成果甚至能为文化产业培育消费市场。高校艺术教育要为各个“点”健康理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保障这些教学个体在新媒介大环境中沿着正确的、积极的、和谐的方向发展,学会双向利用信息工具学习各门艺术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需要多渠道、多维度的信息,侧重于形象思维和意境的表达,它以具体的形象或者声音作用于人的视听觉,本身就是一门多媒介的学科类型。而新媒介之所以称之为“新”、“媒介”,表明它依然是以媒介功能作为核心内容,只是相对于传统传媒有所改进,有所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传统媒介的发展铺垫,新媒介的革新也无从谈起。因此,在面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时候,要以融合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作为教学理念的深化而不是简单叠加。新媒介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介难以克服的技术限制,将艺术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完整、生动、高效、立体的呈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学习对象能通过新技术沉浸在艺术氛围中。这种“沉浸”是多维度的,是超越以往教学手段的,学习个体可以互动地、主观地、及时地体会其中艺术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口口相传。
新媒介下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差异化教学、避免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所带来的意识同质化。在以往的艺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资源的限制,专业教师无法为全班同学提供足够的教学引导信息,即使反复强调个体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生动全面的教育手段,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新媒介及时、多维度的信息传播特征,正好能在潜移默化中使教育对象乐于接触和了解我们预定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和外延信息的配合作用下,教学对象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一位教师、一本教材和一套课件,他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无缝教学环境,课堂的直接传授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然融合。让学生有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去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信息,最为重要的是,新媒介特有的拓扑传播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从一个知识点带入到另一个知识点,这种带入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基础之上,调动的是每个教学对象的内在学习动力,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最为贴近个体诉求的,同时学习结果也是符合个体的阶段愿望的。此外,教学对象还可以及时地将学习成果通过新媒体途径展现出来,这种展示的目标对象,已经大大地扩展到校园以外,所面对的是公众对象。也即是说,学习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和社会公众的艺术交流,这种交流经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信息回馈,对于培养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公共价值的艺术观和创新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高校艺术教育中传统教育资源和沟通方式的新媒介建设
新媒介手段应用于艺术教育资源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时空的突破,它可以将传统教育资源中的物质环境资源、人际资源、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突破地域和艺术流派的限制,开拓教学双方的视野。以视听艺术中的传统美术和音乐为例,两者都有流派和地域的明显划分,这种划分一方面是对区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但另一方面,单一的艺术群落对于艺术学习者而言又是一种局限。新媒介的利用则可以作为一种外延手段,提供“丰富”和“多元”,通过高效率的多媒介交流,突破地域隔阂,实现艺术成果的大空间流通,做到艺术思维的融合。
这种资源的交流理念从现阶段来说应该包括课程内容资源和新艺术资源媒介观两方面:
1 专业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新媒介建设
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优秀的教学课程内容是极为宝贵的核心资源。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而其中有着较高学术素养的顶尖专业学者所积累的课程内容作为稀缺资源,又格外珍贵。这部分稀缺资源所具备的学术影响力也最为突出,但目前的高校艺术教育格局中,这部分资源无法做到均衡分布。运用新媒介技术,将优质课程在校际问共享,乃至面向社会,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课件(MIT OpenCourseWare)计划。时至今日,有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或者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国外知名学府、知名教授的课程。
通过新媒介手段,高等教育的稀缺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求学者分享,而不再局限在小物理范围内。国内在公开课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部分尝试,但成功的例子不多,无法形成社会影响。甚至一些网络精品课程基本上是电子教案、作业习题和测试题的展示。笔者也曾浏览过人大的网络课程,虽然门类较为齐全,但“电子书”PPT式的应用,无疑是对新媒介手段在教育领域的误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网络课程则较为丰富,但也局限在资料和视频展示层面。新媒介作为技术手段,不光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具备社交、沟通的特质。以某个课程为主体,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之外,在线形成的学习小组对于提高的个体学习欲望、增加知识的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它避免了网络学习点对点缺乏面到点的局限。社交模式,加上教学者本身的博客平台,新媒介正在构建一个平等、公开、随性的符合艺术教育的虚拟讲坛。
对国内的艺术教育而言,在线教学理念所催生的新的认知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功利性较低,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新媒介学习,对于现今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受教育者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稀缺师资的共享,缩短区域艺术教育的差距,一方面满足了“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和促进“教”的普遍水平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相比较于一篇篇学术论文,艺术教育更需这种新媒介可视化的手段。
2 建立新的艺术资源媒介观
多媒体资源在艺术教育领域里的作用不可替代,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针对稀缺的艺术资源建成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资源网络节点,借助各高校内部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系统内部的共享,将极大地满足艺术教学双方专业师生的信息需求,对艺术教学和创作产生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以美术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考大量名家名画、历史遗作,但是此类少量珍贵的画册基本不面向普通学生借阅,即使向师生开放,也只能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使用资源,本校的资源获取尚且如此,更勿谈校际资源借阅的烦琐。传统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献资料,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应当树立正确的艺术资源媒介观。文化的一个意义是意识的扩大与深谙。新媒介正是提供我们这样一个扩大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它是面向科研、面向教学,通过数字化的信息来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实现文化价值的“升值”的手段。单纯地将数字信息堆砌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导致最终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内涵的“贬值”。
艺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需要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将有指导意义、有示范意义的关键的艺术作品资源分门别类,与相关的学科课程配套,引导信息使用者去思考艺术成果,从而在对信息的整理、借鉴过程中找到新的创作灵感。要避免对资源的过分依赖,目前普遍存在的拼接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已经大大削弱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惊喜,各种雷同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冲击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可小觑,面对信息空前丰富的新媒介,拿来主义观念在当今艺术教育对象中普遍存在。这种简单、肤浅的信息应用,在文化艺术领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先天的艺术价值低下,只能消耗个人的创作热情,磨灭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艺术感知力。艺术信息的提供应当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以能满足学习对象自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出发点,由校内提供辅助的核心资料,引导学生在公共媒介根据专业的需要遴选、搜集学术资料,让学生有寻找和思维关联的过程,既可以避免校内和公共媒介的资源重复提供,又让学生有开阔视野构建自己艺术认知体系的机会,在信息利用过程中实现个人艺术价值的内部“增值”。
如今,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当下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是迫切的需要对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课题做出必要和正确的解读研究。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已经逐渐浮现,并对许多新兴产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前瞻性信息,新媒介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如果能在艺术教育领域得到合理应用,必将使我们在教学领域获得更多合理性、预见性的教学理念,为教育对象提供真正能受益终身的艺术教育,为文化产业和社会输送值得尊重的艺术人才,从而真正实现艺术教育自身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明,张姿.建筑设计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1
[2]宋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2005,(9):179
[3]百度百科.什么叫摩尔定理[OL]
[4]崔保国,张晓群.新媒体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传 播,2008,(1):87-89
[5]李海花,周元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启示 [J].中国远程教育,2003,(5):24-25
[6]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J]欺件导 刊,2011,(4):69
[7]冯静.美术教学资源数字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J].群文天地,2012,(20):89
[8]王震。徐悲鸿书信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41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