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2013-04-29 14:15:27高洪慧
考试周刊 2013年98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乐教教学反思

高洪慧

摘 要: 教学反思既是教师对教学事务的反思,又是教师对自我的反思,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在思考的经纬中沉淀出教学智慧,浇铸出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反思 乐教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上班伊始,有同事对我说:“小高老师,历史学科是小科,也称为副科,在中考中的分数比例也不多。你的教学责任不大,肩上担子也不重。”我承认,这位同事绝对是出自好心,是对我的心理安慰,是在减轻我的心理压力。因为我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中学各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不甚了解,对这些话也没有深味。

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通过业务学习,我认识到了历史学科在中学各学科中的地位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是中学知能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承担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教学任务。不仅如此,中学历史学科教育还承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暗自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学子们喜爱的优秀历史教师。我开始走上了探索中学历史教学规律,追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之路。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点反思与体会:

一、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乐之者

魏书生老师渴望老师“乐教亦善教”,古人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是一种心态,是乐于做某种事情,在做某种事情过程中求得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努力调节自己的教学心态,不再觉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我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无限广阔的时间、空间里自由翱翔,引领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驾驶一叶扁舟自源头而下任意东西;我可以用五千年的文明史,用四大发明,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我可以用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生发出痛恨侵略战争,保家、卫国,兴邦的情怀。我可以在与古圣先贤的思想情感的碰撞中升华自己。这一切都是令人快乐的,且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无穷。

培养出了乐教心态,就乐于教,以教为乐,对中学历史教学就兴趣盎然了。我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爱上这个学科,才能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使学科教学进入或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我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乐之者以后,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教学追求,大胆尝试和创新。我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是教学质量一流,学生学习成绩一流,思想道德教化与导向一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质量立教,课堂教学唱响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优良传统培养良好品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传授式为讨论式,变强迫记忆为兴趣记忆。我还结合自己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总结出了歌谣记忆法、时间记忆法和历史人物故事对应记忆法。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走进了历史知识殿堂,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就学进去,记得牢了。他们能学会,自然就乐学,学生乐学,我更乐教了。我实现了乐教到善教的教学飞跃,学生实现了乐学到会学的学习飞跃,我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成了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由于上级领导的信任,我参加了2011年中考历史命题,成了历史教学的乐之者,可以玉汝于成,我对此心有戚戚焉。

二、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学生接触到的都已成为过往,有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距离学生的现代生活久远,或对学生而言很陌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能记得住是不够的,只有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学会分析历史人物,才能吸收到丰富的知识营养,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的体会是:教育对象是可塑性极强,世界观和认识分析能力尚未形成或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样做就是历史教学的假大空。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就事就人论理,让学生自己思辨。

这工夫全在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上,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我就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装备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八路军为什么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因为故事的本身有浓厚悲壮色彩,所以这一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思辨后,纷纷发言:八路军在战场上一条心(团结,同仇敌忾),八路军杀敌勇敢,作战顽强,八路军不怕死,宁死不投降(不怕牺牲)。我认为这就是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即,巧设问题情境,构建导思的思维平台,学生抢题自主思考探究,自由交流,教师做必要的升华性点拨与归纳,我称之为问题情境导思激发学生思辨探究法。

2.转换角度,逆向思辨。

我在讲《辛亥革命》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则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思辨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了培养。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3.不要刻意求同,鼓励争鸣。

历史知识具有多元性、可拓展性,在课堂教学上刻意求同,压制学生争鸣就会犯教学武断的错误。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大胆尝试了历史课堂不刻意求同,鼓励学生争鸣的教学法。例如,我在讲百团大战时,在讲清了辉煌战绩后,又交代了百团大战胜利结束后,华北日军疯狂报复,疯狂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的史实。然后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从上述历史事实中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辨后纷纷回答:(1)八路军发展壮大了,使日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2)八路军英勇善战,善于游击战。(3)但是八路军暴露了自己的力量,遭到敌人疯狂的报复,使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蒙受很大的损失。该生的发言,在课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多数学生责问他:“你是怎么学习历史的,怎么说八路军也有不对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你考试这样回答问题,肯定会得零分的。”那个学生说:“本来就存在这么个理儿,如果不是日寇疯狂报复,根据地能死那么多人么?左权将军也不会被敌人的流弹炸死。”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高兴,一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二是他们有了争鸣的意识和表现,三是他们学会了以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实并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苟合于人。这正是我期待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争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形成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将对此孜孜以求。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是我改革创新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当然,个人见解可能很肤浅或有不对甚至错误的,如能得前辈专家赐教,我深感荣幸。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地进行摸索、总结和反思。笛卡尔曾说:“生而为人,我们必须作为思考的人而行动,作为行动的人而思索。”“我思故我在”,今后我将以它为座右铭,多钻研、多反思、多实践、多学习,争取少些遗憾,少些抱怨,多些理智,多些耐心,无愧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臻.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讨.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乐教教学反思
乐教 善教 教有特色 爱学 会学 学有方法
——长春市第一中学学校特色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中国音乐学(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5:34:23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41:06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3:30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