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的质疑与思考

2013-04-29 08:19:54宋颖桃
现代语文 2013年5期
关键词:质疑现代汉语思考

摘 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因常出常新、与时俱进而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笔者针对增订四版(2007年6月出版),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提出几点质疑与思考,以求教于编者和大方之家。

关键词:《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 质疑 思考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因观点新颖、内容编排合理,注重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该教材经过了多次修订,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八版。每次修订,编者都能积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广泛采纳读者的意见,完善体例,增删内容,修订不科学、不严密、不规范的地方,真正做到了常出常新,与时俱进。当然,任何一部教材的修订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笔者长期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现就增订四版(2007年6月出版)提出以下质疑和思考。

一、语音部分

(一)字母e、ê与音位/?//e/

教材上册第46页中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中显示:字母e对应两个读音:[?]和[?];字母ê对应两个读音:[?]和[e]。教材第97页列举了音位/?/和/e/,/?/包含两个变体:[?]和[?],/e/包含两个变体:[e]和[?]。由教材以上的表述可以推断:普通话中有两个字母e、ê,分别对应着两个音位:/?/和/e/。教材46页中写到:在普通话中只有“欸”这个字念“ê”(零声母)。也就是说,“ê”只用来给叹词“欸”注音,除此以外,音节中出现的[?]和[e]都用字母e标注。也就是说,字母e实际上代表了4个音素,即[?][?][e]和[?]。既是如此,为何要分为两个音位呢?“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的字母却越少越便于使用,……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1]。因此,笔者认为,教材可以将两个音位/?/和/e/合并,用字母e表示,字母ê只用来标写韵母单用的情况。这样一来,字母和音位、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明晰,从而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

(二)音位的标写

根据教材上册95页末的规定:一个音位只能从其多个变体中选择一个作为标写符号,即一个音位对应一个标写符号。根据教材96页的规定,从四个变体[a][A][ɑ][?]中选用/a/作为该音位的标写符号。显然,95页的/A/标写有误,/A/应当改为/a/;同理/?/也是标写错误,/?/应当改为/?/。

另外,笔者还发现了语音部分存在一些校勘错误。如教材上册第6页附录“现代汉语七大方言语音主要特点”的表格中,出现了两个[t??],其中第二个[t??]应当改为[ts?]。教材上册22页中,“……所以‘d和‘t在北京话里可以区别意义,应该归纳为/d//t/两个音位”,其中/d//t/书写有误,对照教材上册99页,应当改为/t//t?/。教材上册85页,“耳朵”和“棉花”的音标有误:[?21dou4]应为[?21duo4],[miɑn35xu?3]应为[mi?n35xu?3]。

二、词汇部分

(一)汉语词缀构词能力的强弱

教材上册第7页,“汉语中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比较多,词缀语素较少,而且造词能力弱。”笔者认为,汉语中词根语素的确比较多,词缀语素比较少,这是事实,但词缀语素的构词能力似乎并不弱。以后缀“子”为例,“子”与词根语素组成的词语非常之多,如:桌子、椅子、凳子、板子、瓶子、盒子、盖子、条子、呆子、孙子、小子、镜子、句子、鬼子、个子、棍子、管子、罐子、关子、馆子、机子、房子、身子、案子、村子、车子、鞋子……另外,近些年新产生的一些开放性的后缀,其构词能力也比较强,如词缀“化”可以与词根构成:美化、绿化、净化、优化、固化、淡化、沙化、数字化、多元化、产业化、城镇化、网络化、老龄化……还有称为准词缀的“吧”字,可以与词根构成:话吧、网吧、舞吧、淘吧、书吧、面吧、唱吧、跳吧、茶吧、迪吧、休闲吧……由此看出,汉语的词缀语素相比词根语素来说,数量确实少,但其构词能力并不弱,因此教材的表述值得商榷。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中,部分标题设置不当

教材上册258页,“第六节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中下设三个标题: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2.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3.行业语、隐语。从逻辑上来讲,大标题和小标题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即大标题涵盖了小标题的内容。而根据以上标题的设置,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即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以及行业语、隐语等。实际上,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都属于现代汉语一般词汇,虽然编者在教材上册260页最后一段指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包含有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但是不甚醒目。笔者认为教材此节小标题的设置不太合理,建议在此节标题下,先概述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即包括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然后分为两个标题:1.基本词汇,主要介绍基本词汇的构成和特点;2.一般词汇,主要介绍一般词汇的构成及特点。其中在一般词汇的标题下可以分别设置两个小标题:(1)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2)行业语、隐语。这样的设置使得大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不易使人产生误解。

另外,教材264页在介绍行业语时谈到:“某些行业词语,特别是科学术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取得全民性,在专门意义之外又获得了一个一般的意义,从而成为普通话词汇”。这样的表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行业语特别是科学术语在获得一般意义之前都不属于普通话词汇,这显然是不对的。行业语在没有获得一般意义之前当然也是普通话词汇,当它获得了一般意义,取得了全民性以后,有可能由一般词汇进入基本词汇。笔者认为教材的表述不严谨,值得商榷。

(三)本义、转义与基本义

教材上册235页谈到多义词的义项分类,“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叫作基本义,后者叫作转义。基本义是对转义而言的,并不一定都是词源学上说的词的原始意义。”以上表述涉及到三个概念:基本义、转义、本义。教材的编者认为转义是相对于基本义而言的,笔者认为转义是相对于本义而言,基本义是相对于非基本义而言的。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本义”[1](P91)。转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引申或比喻等方式产生的义项[1](P93)。本义和转义的划分依据是词义产生的先后顺序。所谓基本义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被人们经常使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义项。非基本义是相对于基本义而言的,也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共时语言环境中,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不被人们经常使用的或使用频率较低的义项。基本义和非基本义是从该义项是否被人们经常使用或者使用频率高低的角度进行划分的,二者的划分必须针对特定的语言环境。因为在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基本义和非基本义会随着人们使用某一个词时语义焦点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本义和转义、基本义和非基本义都是多义词的义项分类,只是它们分类的角度不同,转义是相对于本义而言,基本义是相对于非基本义而言的。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某个词的基本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它的转义。

三、语法部分

(一)形态

教材下册第1页脚注:“①研究词的构成即研究词的结构规律叫构词法,它主要研究怎样由语素构成不同的词。②研究词的形态叫构形法。它……研究同一个词汇意义的词因语法意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及其语法意义的关系……”另外,教材上册第7页,“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由教材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形态指的是词形变化,这种变化本身不是用来构成新词的,而是用来改变原词的形式从而表示语法意义的。但教材下册第6页却有这样的表述:“词的形态可分为两种:其一指构形形态……其二指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凿这个语素,可单独成为动词,加词缀‘子就构成另一个词汇意义不同的词‘凿子(名词),这就是构成新词的形态变化”。笔者认为词根“凿”加词缀“子”构成新词“凿子”,名词“凿子”相比动词“凿”,词汇意义和词的类别归属都改变了,这显然是构词法(即研究怎样由语素构成不同的词),而不是构形法(即研究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教材的表述前后矛盾,建议删掉“其二”的内容。

(二)“语调”与“句调”

教材下册33页,“语气词常常跟句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另本页脚注,“句中表达语气的手段有四种:1.语气词;2.语调……”教材下册98页,“具有疑问句调、表示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提问的手段,有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或疑问格式(‘v不v)等……其中句调是不可或缺的。”另本页对于“是非句”的界定为:“它的结构像陈述句,只是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不能用‘呢)。”

教材以上的表述中涉及到两个概念,即“语调”和“句调”,两个概念有些混用。什么是“语调”?什么是“句调”?我们来看看教材本身对二者的界定。

教材上册102页,“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语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停顿、重音和句调。”教材上册105页,“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变化,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句调分为4种形式: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由教材以上关于语调和句调的介绍可以看出,语调的外延宽泛,除了句调,还包括停顿和重音等方面。相比停顿和重音,句调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句子的语气[2](P10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下册33页、98页的表述中,使用“语调”有些宽泛,改为“句调”应当更准确、严谨一些。

笔者不揣孤陋,提出以上质疑和思考,以求教于编者和大方之家。

(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JGY27]。)

注 释: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上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社,199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宋颖桃 陕西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710021)

猜你喜欢
质疑现代汉语思考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38:53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1:25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5:59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