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 南佐民
摘 要:旅游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热潮,旅游文本的作用也在逐渐凸显。旅游文本不仅能够介绍旅游地的相关信息,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有力手段。然而,当前旅游文本的英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互文性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互文视角 旅游文本 英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到或计划来中国旅游,旅游资源的宣传文本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主要方式。旅游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开始进入翻译工作者的视野。通过与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旅游文本被赋予了字面之外的内容与意义,翻译的过程成为了信息的重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原文和目的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互动,同时还要将两个文本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互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文本的英译。
二、互文性理论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由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提出的,她认为:“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即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自互文性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互文性理论逐渐在文学和翻译领域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它为解释和翻译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互文性与翻译
学者们发现,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翻译其实就是两种文本的互动,究其实质也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秦文华,2002)。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和文本之间的互文,也需要将它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时空中审视,这将有助于理解译者的多重身份——既是阅读者、阐述者又是创作者、联网者。互文性的翻译研究不仅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还是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它考察从文本写作、阅读到译本写作的翻译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概念延伸等广泛思考。
三、中英文旅游文本的差异
(一)旅游文本的定义
旅游文本是指旅游(接待)一线人员(尤其是导游翻译)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约定俗成的应用型文本(陈刚,2004)。根据旅行的不同阶段把旅游文本分为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文本。其中旅行前文本包括旅游广告、旅游宣传册、旅游宣传单、旅游合同等;旅行中文本包括旅游指南、旅游景点介绍、导游辞、旅游地图等;旅行后文本包括旅行报告、旅行评论等(Dann,1996)。从以上旅游文本的分类可以看出旅游文本类型的差异性决定了语言特点和语篇类型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加大了旅游文本英译的难度。
(二)汉英旅游文本的语言差异
由于中西方哲学根源和审美需求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行文倾向于隐伏型思维,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直线型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旅游文本注重辞藻华丽,情景交融,旁征博引,大量使用对偶平行结构和四字句,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对逻辑和结构的要求不高,追求“意合”的效果;而英文旅游文本则是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构成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用词简洁自然的风格。例如:
(1)宁波素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更使宁波人的经商才能闻名遐迩,蜚声海外。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数的儒雅睿智的宁波人,一往无前,踌躇满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①
(2)溪口,位于宁波市区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据宁波市区35公里。溪口因剡溪之水得名,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②
(3)Half of the worlds geothermal features are in Yellowstone,fueled by this ongoing volcanism.Lava flows and rocks from volcanic eruptions cover most of the land area of Yellowstone.The park is the centerpiece of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the largest remaining,nearly intact ecosystem in the Earths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英旅游文本在词汇和句法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中文旅游文本完全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和人文思想:用词华丽,四言八句,排比铺成,注重神合。例(1)运用四字句结构,形成对仗格式,排比句式,表现出宁波商人的光辉形象。例(2)句子之间主要靠语意衔接,没有任何连词,整段话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体现了中文旅游文本通过意境串联全文的特点,即“形散神合”。
英文旅游文本讲究简洁性和可信度,更喜欢从客观角度来描述旅游景点,目的是为游客提供一个真实、准确的现状描述,符合英语重“形合”的行文特点。从例(3)可以看出,英文的旅游文本主要是侧重于景点实际情况的描述,没有任何抒发感情的语句,且没有运用夸张等艺术手法,以期给读者呈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感觉,吸引读者自己去一探究竟。
(三)汉英旅游文本的文化差异
旅游活动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成为可能,因此旅游文本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汉英旅游文本在历史、典故、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非常显著,例如:李清照故居的景点介绍中通常会提到李清照在晚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时所作的《声声慢》一词。现摘取其中部分译文加以分析:
(4)原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译文一:Gol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pile up,faded,dead.This season I could not bear to pick them.(Kenneth Rexroth)
译文二: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许渊冲)
原文中的“黄花”实为菊花。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李清照以菊自喻,抒发了自己惆怅孤寂、抑郁相思、自怜自艾的情怀。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菊花是一种葬礼之花,它所传达的仅仅是一种悲伤、哀悼的情怀,却无法使读者产生中国古代文人的清高傲世、哀怨抑郁的互文联想,况且西方人没有喜爱菊花的传统,更不会以菊自喻。因此,译文一将“黄花”译为“chrysanthemums(菊花)”,译者面临无法让英语读者联想到菊花隐喻意义的困境;译文二中将“黄花”翻译为“yellow flowers”,原文中的“黄花”表示“凋零、破败”之意,通过色彩传达出了一种忧郁的气息。
四、旅游文本的互文性英译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旅游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融合在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地理和习俗等各个方面;它总是在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本产生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互文性理论在翻译旅游文本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果要保留与原文相应的语言形式,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等技巧;如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信息,可以采用概括、解释、改写、类比、删除、合并等方法。例如:
(5)游客朋友们,在您的右手边就是征服者威廉最初踏上英国国土的地方。
译文:Ladies and Gentlemen,on your right you will see the exact spot where William the Conqueror first set foot in Britain.
例(5)是导游介绍景点时说的导游辞。在中文带团游览的情景下,用“游客朋友们”符合中文的习惯,也显得更亲切。英文中对游客的称呼用的则是英语公共场合演讲时惯用的“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
(6)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时尚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档次和旅游文化的品味,宁波的水与时尚的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③
译文:In modern China,this present period is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advancement,economic prosperity,and improvement in living conditions.As a result tour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shionable and popular.For a visiting tourist what most attract him to a city were often those things that carry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at city and for this modern city of Ningbo,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s water.
译文没有按照原文依次把“进步”“发展”“繁荣”和“提高”翻译出来,因为这些在原文中表达的是一个中心意思。而原文出现的三个“时尚”虽然名称相同,却不能单一地翻译为“fashion”,而是要根据原意,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解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7)岳庙始建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初名“岳公行祠”,是为纪念抗金名将岳飞而立。(东钱湖之岳鄂王朝简介)
译文:Yue Temple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1234~1236)and stood for commemorating Famous General Yuefei,who was a marshal and suffered from injustice.
岳飞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人物,“marshal”指(陆军或空军)元帅,以现在的军事头衔来描述古代将领的职务,照顾了现代游客的文化心理。另外又加上了“suffered from injustice”对岳飞作了适当的补充,使读者易于了解人物的背景和遭遇。
五、结语
旅游文本的互文性英译,实际上是一个理解、解构、联网、重构和再创造的过程。一方面译者需要融入原文作者的思想世界,分享作者的视域,充分理解原文;另一方面翻译是一个联系作者、原文读者、译者、译入语读者及其所处社会背景的再创造的过程。译者掌握足够的互文性知识对提高译文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译者所掌握的互文性知识不仅包括对原文本本身的理解,而且还包括了解原文读者的互文性知识背景和目标文本读者的互文性知识背景,这有利于提高旅游材料的翻译质量,实现旅游材料的功能和文化信息的成功交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互文性知识并恰到好处地进行处理绝非易事,这需要译者不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文学修养、翻译技巧和跨文化意识。
注 释:
①②③的例子来源于张明林《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教材。
参考文献:
[1]Dann,Graham M.S.The Language of Tourism: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M].Wallingford:CAB International,1996.
[2]Hatim,Basil & 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0.
[3]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兼评《走遍中国》
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2).
[4]黄艳艳.从译语读者文化语境角度看汉英旅游景介翻译[D].厦
门:厦门大学,2007.
[5]霍光利,王秉金.旅游文字汉译英[J].上海科技翻译,2002,
(3):24.
[6]贾顺厚.英译旅游材料中的文化处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4).
[7]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8]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
译[J].外国语,2002,(2).
[9]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7,(8).
[10]汪翠兰.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景介的英译名[J].郑州轻工业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1]赵红辉,肖利民.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J].湖南工程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姚慧 南佐民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