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时代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

2013-04-29 00:4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现代教育技术 2013年6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教学环境教学设计

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摘要】文章从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开发与在线学习文化三个方面,对第四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进行了综述,并解读了会议特点及实践趋势,最后围绕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两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学设计;在线学习;智慧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05—04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既有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智慧时代的开放式教育系统在学与教方面应具有如下目的:首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其次,能够支持所有打算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观点、问题和资源的人,并能借助便捷、易用的信息技术使他们如愿以偿。

2013年4月13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i-时代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其中i蕴含了从互联网(intemet)到信息(information)再到智慧(intelligent)的多重含义。通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发展进行深入地研讨和交流,进而为教与学活动设计与发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教学目的。

一 会议概述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张拥军处长立足我国教育现状,阐述了“教育与信息高度融合”的理念。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介绍了南昌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江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胡永红处长表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郑莉副秘书长指出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标准先行。

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追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势,如何设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如何使资源做到共建共享,如何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日程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智慧校园的建设与运营、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享与交流。

二 主要内容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所提到的发展任务。本次高峰论坛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势,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三大主题既有宏观的系统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探索。

1 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国家疆域。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的培养。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李星教授以“网络人才培养和网络时代的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网络教学环境的挑战和网络人才的培养。他认为网络时代我们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浪潮,但不能单纯地就技术而技术,为技术而技术。

南昌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马海燕以南昌大学信息化工作为例,介绍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系统思考。他认为信息化不只是手段、指标,更是目标、愿景。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思考信息化的事,这也是当前最大的机遇。并主张抓住教育信息化最大发展机遇,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共同愿景;借鉴企业流程重组经验,从关键点入手破解高校信息化之难;认清IT革命本质,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拓展个人发展空间;围绕“融合”核心,以更加务实的精神确定我们的工作重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郑莉教授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对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育信息化标准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复用和有效管理、高效检索,同时对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标准关系到教育机构、教育产品生产企业、教育工作者和接受教育服务的全体公众。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需要国家、企业、专家和终端用户的共同合作。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硬件、软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专家指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或缺失是问题的关键。淮北师范大学张家年副教授围绕什么是学校信息化主管,为什么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校信息化主管如何发挥作用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试图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难题。

2 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做了题为“信息技术支撑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报告。他认为: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需应用教育云、物联网等技术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环境,打造未来教室:另一方面,应通过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工具、内容、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内容创新包括电子课本资源创新、学习终端的普及、深入学科的教学资源;方法创新,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同步课堂、颠倒课堂、课堂实时互动系统;评价创新包括基于Clicker的即时评价、基于Coursera的云测评、开放学习项目OLI、可汗学院、精细化评估、定向化辅导;空间创新包括实体教室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过渡,包括“家——校——社区”一体化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正在形成。在此基础上吴砥教授提出未来教育以云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见图1)。

华南理工大学丁泉龙教授在题为《构建智慧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报告中,从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入手,介绍了智慧校园体系结构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点。智慧校园的愿景在于建设无处不在、方便周到、透明高效、融合创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智慧校园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课堂以及智慧社交等在内的不同体系。其平台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平台应用服务三层。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点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环境控制系统以及个人数字终端等要点(如图2)。

在主题为“混合教学与学习科学的系统化研究”的报告中,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程建钢教授从教学技术与学习科学发展历程入手,综述了混合学习(B-learning)研究进展,提出了混合教学(B-Instruction)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分别从面向课程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面向专业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面向大学整体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混合教学研究的评价体系框架、基于学习科学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可持续混合教学与学习科学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教学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重要职责。湛江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叶谷平副主任在题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建设”的报告中分享了如何采用云架构结合网络数字化技术构建微格教学系统。其所介绍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网络用户对于海量数据和服务的并发使用问题,提升了微格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与综合性能。北京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徐明老师基于协同理论,对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施工标准、监督进程和管理目标等几方面进行协同,使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因素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风险。

3 教学设计:从教育资源开发到在线学习文化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从科普教育课程的视角出发,作了题为“数字化场馆资源的重组与利用”的报告。他认为数字资源的深度聚合,需要采用知识组织与表示、知识聚合和可视化等方法,形成基于知识关联的知识资源集合体。同时,“重构”是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途径。张剑平教授的报告在非正式学习资源的重组与利用方面为教学设计与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清晰的借鉴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刘广老师以当下电视媒介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为背景、以优质视频资源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目标,围绕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各类项目对视频需求,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多元数字视频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方案。刘广老师描述了教学资源的新热点,学校视频资源的历程,进而归纳视频资源的开发趋势:即传播者呈现专业化与自媒体倾向;受众则呈现出大众与分众、点众传播共存,与人际传播共存;内容方面呈现出专题、短小、碎片化以及个性化的特性;传播渠道则呈现全媒体、多终端和移动性。在制作平台方面,依据制作平台建设的原则与目标,分别介绍了多功能高清录播课室、高清虚拟演播室与资源平台和移动电视制作系统。

视频资源的建设不仅凝聚了高校的力量,同时,也吸引了企业同行的兴趣。来自松下的技术工程师张晗从技术促进教育的角度,对松下最新的摄像机产品与技术,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享,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便携式摄录一体机、演播室摄像机已经可遥控的云台型摄像机,也可以让视频制作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来自锐取的工程师望远超从信息的传输、记录与分享的角度,针对目前高校录播系统发展与视频资源建设的趋势,分析了不同视频资源统一管理与发布,录播系统管理与扩展,如何有效提高现有设备利用效率等问题。锐取结合部分高教用户应用场景和建设要求,探索基于自身产品架构,以及云服务应用相关技术,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与开发的新思路。

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建设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较多问题,如何能在建设的同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秦磊华教授在题为《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研究》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有必要对其可用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特征,结合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因素,并从多角度对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当前,开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孕育了自由、参与、创新与变革。教育资源的创建、检索、定位、筛选、生成、获取、共享和应用等也正在进行着变革。学习者对环境有了新的诉求,他们要求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和个性化学习资源、他们希望能在移动中学习、在户外甚至野外学习、他们希望学习环境足够舒适,他们希望在社会性网络中共享观点、沟通和讨论、他们希望通过多种灵活方便的途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从变革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发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创建促进有效、高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架设有助于多方位参与和社会协商的交流平台,以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文化。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在题为“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兼谈学习环境与教学设计”的报告中分享了开放式课程与MOOCs、作为资源建设新思路的微课、从搜索到汇聚再到策展、在线参与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为在线学习创造了便捷高效的基础环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在线学习似乎万事俱备。然而,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与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业已成为在线学习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构成了在线学习的关键和核心。从搜索到汇聚,再到策展,学习者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社会性网络、新媒体、实践社群的发展,移动终端与基于位置的应用,提升了学习的亲和力与粘着性;打造学习者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才真正成为未来教学设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会议特点与趋势分析

1 会议特点

本次论坛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动态,按照“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组织实施。

(1)政府支持,来自教育部科技司,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江西省教育厅的众多领导齐聚南昌,参与论坛。

(2)高校主导,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互动交流。

(3)校企对接,论坛以权威专家的学术报告为主,又渗透了行业领军企业产品与技术方案的展示交流。

2 趋势分析

(1)智慧环境建设成为新的呼声

面对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理念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环境愈来愈难以满足有效教学的新需求。传统的课堂逐步被智慧型的“未来课堂”所取代,在物理形态上实现了从“传统教室”到“智慧教室”的转型。除了物联网和云计算,智慧环境建设离不开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包括教与学过程的交互分析、教学资源的分析、学习者间网络的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者行为与情感分析等。

(2)在线学习的地位显著上升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对在线学习环境和在线学习文化的热议,足以表明在线学习己经成为趋势。我们置身于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事学习和工作。学习日益在线化和协作化,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开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孕育了自由、参与、创新与变革。而管道、页面、参与式学习文化构成了开放学习的要素。

(3)微视频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2012年以来,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异军突起,酝酿着教育领域新的变革。以微课、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微视频因其短小、主题集中、知识点清晰等优势逐步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本次论坛中可以看到,无论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中,微视频资源都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和企业都纷纷加入以“微”为特点的数字资源建设中来。

四 会议思考

有了智慧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就能高效地实施?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吗?本次大会对启发大家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发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对教学环境的思考

线下教学环境的建设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并提供了技术促进学习的直接可能。在线上,搜索技术、开源代码和免费软件、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课件、开放社区与个人学习空间、社会化网络等技术大大推动了开放学习世界的形成,所有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开放学习、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相关术语的涌现似乎都在表明‘‘以教为主教学模式正逐步被“以学为主”教学模式所取代。何为“学习,,?学习是大脑中的生物化学活动?学习是记忆和回忆?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社会性的协商?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都有不同的解读。在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跨学科已经逐步成为现实,研究个体学习的内在机制逐步被研究各种境脉环境中的学习所取代。只有更好地理解引发有效学习的认知过程与社会过程,并且应用这些知识重新设计线上线下课堂或其他的教学环境,才能促进学习者进行更深入、更高效地学习。

2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伴随“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逐步过渡,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与学的新需求,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十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教师由讲台上的“演员”和“圣人”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身边的“教练”,而学生则由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转课堂通过功能全面的教学系统整合课堂多媒体教学与课下网络学习空间。

传统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如下内容:教学目标与任务设计、学生特征研究与分析、教学环境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我们看来,未来MOOCs融入教学环境,微课程视频作为教学资源,翻转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组织模式会成为未来有效教学设计研究的热点。

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教学环境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MOOC的微课制作方法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