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婷
(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The wind of the willows”是英国著名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的经典作品。1907年他写给儿子的一扎信,就是这部小说的基础,这是一部关于友谊、关于家园的温情之作。
“The wind of the willows”在 1908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肯尼思◦格雷厄姆他小时候流连的田野风光,后来成为书中鼹鼠、河鼠、獾与癞蛤蟆先生结伴畅游的世界。作品以蟾蜍、鼹鼠、老獾和河鼠的历险故事为题材,讲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动物主角们不同季节的生活故事,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周作人先生于 1930年把 “The wind of the willows”介绍到中国,他曾说:“我不来形容这书,形容是无用的。我只说这句话,这是我所谓家常书的便是。”1997年杨静远女士译本,译名为 《柳林风声》,她非常擅长翻译经典的英文名著,文笔颇为生动优雅。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译作的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目的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认为译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 (Reiss&Vermeer),即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法则服从于连贯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儿童文学翻译者面临着既要保持语言的童趣又要把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传递给译入语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理解力薄弱,不易理解冗长复杂的内容,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
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儿童文学译文应遵循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译文应生动形象,优美活泼,情节紧凑生动,笔调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让译文读者产生亲切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习深刻的道理和有益的启示。
《柳林风声》原作的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向读者展示丰富流畅对大自然的描写,带读者经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起伏的生活故事,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原作还具备教育功能,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主人公们互相帮助,战胜困难,故事曲折有趣、富含哲理。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喜欢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老獾;喜欢吹牛显摆、追求新奇时髦事物的蟾蜍。原作中这些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让读者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习深刻的道理和有益的启示。
原作和译作在功能上基本一致,以下通过译文中:叠词、拟声词、叹词、句式、口语化方面分析目的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叠词能使音律和谐,产生听觉美感和视觉美感。
原文:Pausing there a moment and looking back,they saw the whole mass of the Wild Wood,dense,menacing,compact,grimly set in vast white surroundings;
杨译:他们在那儿歇了歇脚,回头眺望,只见那座庞然大物的野林,密密层层,严严实实,阴阴森森,嵌在一望无际的白色原野当中,显得好怕人。
叠词构成有以下几种形式:AABB型、AABC型、ABB型、ABAC型、ABCA、ABCB等。译本中叠词还有:喋喋不休、步步为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滔滔不绝、闷闷不乐、蹦蹦跳跳、踉踉跄跄、满满当当、念念叨叨、老老实实、斑斑点点、不折不扣、大名鼎鼎、无所事事等等。
译作中的叠词的使用让译文音韵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故事娓娓道来,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感官,读起来琅琅上口。
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原作中使用大量的对话描述,译作中叹词的使用不仅让文中的主人公之间对话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更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译作中的叹词不仅突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色彩,还让读者感同身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原文:‘O stop,stop,'cried the Mole in ecstacies:‘This is too much!'
杨译:“行啦,行啦,”鼹鼠眉飞色舞地喊道,“太多了!”
原文:So he scraped and scratched and scrabbled and scrooged and then he scrooged again and scrabbled and scratched and scraped,working busily with his little paws and muttering to himself,‘Up we go!Up we go!'till at last,pop!his snout came out into the sunlight,and he found himself rolling in the warm grass of a great meadow.
杨译:鼹鼠又掏又挠又爬又挤,又挤又爬又挠又掏,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念叨叨,“咱们上去口罗!咱们上去口罗!”末末了,噗的一声,他的鼻尖钻出了地面,伸到了阳光里,跟着,身子就在一块大草坪暖暖的软草里打起滚来。
作者细细地描写了季节的流转、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动物们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刻画了萦绕在柳林中的那份深刻的友谊与温情。作者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使每一个读者都将被紧紧扣住心弦,被那唯美的语言深深吸引。原文中的scraped,scratched,scrabbled,and scrooged四个单词的‘头韵'美让我们感叹,译文中使用‘又掏又挠又爬又挤',并且一个重复使用的 ‘又'让鼹鼠生动的形象更添一份色彩,也弥补了韵律的缺憾。‘Up we go!Up we go!‘翻译成 “咱们上去口罗!咱们上去口罗!” 其中 ‘go'跟 ‘口罗'能很好的呼应,一个叹词带动了文章中的热闹的气氛。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
原文:Night-jars,sounding their mechanical rattle,made him think that the wood was full of searching warders,closing in on him.
杨译:夜莺单调的嘎嘎声,使他觉得林中布满了搜索他的卫兵,从四面八方向他包抄过来。
原文:I shall slip on board,by boat or along hawser;and then one morning I shall wake to the song and tramp of the sailors,the clink of the capstan,and the rattle of the anchorchain coming merrily in.
杨译:于是早晨一觉醒来,我就会听到水手的歌声和沉重的脚步声,绞盘的嘎吱声,还有收锚索时欢快的哐啷声。
译作中的拟声词运用娴熟,所产生的音韵美和乐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令人身临其境,赋予译文丰富的联想意义。
译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谚语和俗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的成语堪称语言杰作。
原文:‘I would have you to know that I am a Toad,a very well-known,respected,distinguished Toad!I may be under a bit of a cloud at present,but I will NOT be laughed at by a bargewoman!'
杨译:“我要叫你认得我是谁。我是大名鼎鼎、受人敬重、高贵显赫的蟾蜍!眼下我或许有点掉份儿,可我绝不允许一个船娘嘲笑我!”
长句分为短句
原文:Never in his life had he seen a river before--this sleek,sinuous,full-bodied animal,chasing and chuckling,gripping things with a gurgle and leaving them with a laugh,to fling itself on fresh playmates that shook themselves free,and were caught and held again.All was a-shake and a-shiver--glints and gleams and sparkles,rustle and swirl,chatter and bubble.
杨译: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条河哩。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轻轻地欢笑。它每抓住什么,就格格低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它们挣扎着甩开了它,可到底还是被它逮住,抓牢了。它浑身颤动,晶光闪闪,沸沸扬扬,吐着旋涡,冒着泡沫,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
译者把原作中2句长句译成5句短句。原著是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原作中普遍使用的长句也被译者巧妙地化长句为短句,化难句为简单句,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前提,更加符合儿童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
蟾蜍、鼹鼠、老獾和河鼠是文中四个动物,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作者塑造了一群快乐的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这部妙趣横生的童话小说中,塑造了几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这些也是现实世界中孩子们的缩影。这种表现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它不同于一般的童话,而是将有关人情世故的诙谐表述和富于童趣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细细揣摩别有一番滋味。
对于译文中的对话中所用的称呼,杨静远采用了符合中文读者的不同称呼,从下表从可以看出这些称呼拉近了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觉非常亲切。特别是儿童读者对于译文中的不同称呼会感觉耳目一新,并非循规蹈矩。
人物杨静远译文中所用中文称呼Ratty鼠兄,耗子,鼠儿,河鼠,河鼠兄Mole鼹鼠,鼹儿,老鼹Badger獾先生,獾,老獾,老獾头Toad蟾儿,蟾蜍,小蟾儿,老蟾
原文:‘DUCKS'DITTY.'
All along the backwater,Through the rushes tall,Ducks are a-dabbling,Up tails all!Ducks'tails,drakes'tails,Yellow feet a-quiver,Yellow bills all out of sight Busy in the river!
杨译:《鸭谣》
沿着静水湾,
长长灯芯草,
鸭群在戏水,
尾巴高高翘。
公鸭母鸭尾。
黄脚颤悠悠,
黄嘴隐不见,
河中忙不休。
原文的五句歌谣,译者译成了五节五言诗。译者对歌谣的处理非常符合儿童喜欢像儿歌一样富有韵律的特点。经过译者的描绘,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具有诗意的美感能轻易勾起读者对文中优美景色的美好想象。
目的论的“忠实法则”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但是在目的论中,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和目的法则。忠实的程度由译作的目的决定。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文。译者在保持域内连贯的同时,确保不会产生理解歧义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句式或者调整句子顺序,围绕目的原则而进行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上差异很大,如果译者严格按照原作的句式翻译,会让儿童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失去阅读的兴趣。长句在视觉上就会造成理解的难度,而儿童读者的阅读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化长句为短句能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目的论的“连贯法则”认为,译作应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杨静远译本中句式的改变更加符合汉语的逻辑习惯,特别让儿童读者读起来流畅优美,风趣幽默,毫无负担,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杨静远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了叠词、叹词、拟声词和四字结构、五言诗等展现译文轻松幽默风趣的特点,并且通过长句化短,难句化简的方法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精美的语言内涵。
译者紧紧抓住了翻译这一儿童文学作品的目的,即运用语言的各种方法手段使译文跟原作一样流畅优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译作复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帮助读者分享了原作所要传达的信息功能和教育功能。
[1]Grahame,K.The Wind in the Willow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风声[M].杨静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Routledge,2001:74~79.
[4]毛荣贵.翻译美学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周作人.周作人谈 《杨柳风》[A].杨柳风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