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纪念中共三大召开90周年

2013-04-12 23:35:43莫岳云
关键词: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孙中山

莫岳云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0)

论及广州的历史文化地位,通常以“四地”来概括之:“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其实,除了上述“四地”,广州还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开启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

一、广州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前哨和始发地。两次鸦片战争都从广州开始,虎门销烟、珠江口激战、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书写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开篇。

广州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策源地。广府花县人洪秀全,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西方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萌发反抗思想。经长期的谋划和准备,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太平军所向披靡,两年后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减弱了清廷对地方控制能力,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对近现代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时的孙中山就曾表示:长大后要做“洪秀全第二”。

广州是维新运动的发轫地。1891年,南海人士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先后培养了千余名新式学子,成为“维新志士的摇篮”。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发动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促使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以及60多道变法上谕。维新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广州发端的。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广东酝酿、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首次武装斗争于1895年在广州策划进行,虽因事泄流产,却是孙中山武装反清斗争的起点。还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极大。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10次武装起义有8次在广东境内举行。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又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与封建军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大会之所以在广州召开,用孙中山的话说:“因为十三年以前,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我们想从新再造民国,还要拿这个有光荣的地方做起点……广州市就是我们创造新民国的好屋基。”[1]916

广州以其光荣的革命传统、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良好的奠基。

二、广州是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发轫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参加党的创建的一批著名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等都出席了大会。作为党的创始人的“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同时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在党史上还是首次。为开好这次大会,促进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机关也由上海迁至广州,足见中央对会议的重视。

党的三大正式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赋予新的含义。 “国民革命”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 “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2]296-297这是孙中山对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表达,但含义不清,目标也不甚明确。中共三大集中讨论的国民革命问题。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通篇以“国民革命”立论;《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强调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为此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其他关于劳动运动、农民问题、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几个决议案,都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强调国民革命运动。中共三大上正式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新的含义,强调国民革命就是以各阶级群众联合的国民军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在达到国家的独立、统一之后,再求民主、富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步骤和前途的科学阐述,反映了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共同进行革命的愿望,起到了唤起民众的重大作用。中共三大正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开展国民革命的意义上讨论和解决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的。

党的三大正确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党的一大对革命统一战线认识不足,主张“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并不准与其他政党建立任何关系”。[3]17中共二大认识明显长进,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陈独秀在“三大”的报告中指出:“情况的发展表明,只有联合战线还不够,……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上,在对共产党员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分歧。经过激烈的争论,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强调仍旧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说,没有中共三大的召开,就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广州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是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及其代表阶级的主要诞生地之一,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城市之一,广州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组织得到较好的发展;孙中山当时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使广州成为中国政治上比较自由的地方。共产国际代表利金在给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报告时,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局迁粤的主张,理由是:在南方有广泛的合法条件;在广州有先进的工人运动;广州是国民党的活动中心。如果中央局迁到广州,有助于把国民革命运动的各种联系集中到中央局手中。[4]95中共中央机关南迁广州并在广州召开三大,是历史的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召开三大,中共广东区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是积极发展党员。到中共三大召开时,广州有党员183名,占全国党员总数420名的43.57%,[5]230这为三大在广州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承担中共“三大”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包括会议的召集、会址的选定、各地代表的接待和食宿安排等事务。三是进行国共合作的“试验”。为贯彻落实会议的决议,广东党、团组织在广州进行了一场很有意义的“试验”,主要是按照新制订的国民党章程的要求,组建国民党基层党部,为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全面实施摸索经验。许多党员团员按照三大的决定,主动、踊跃加入了国民党,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到国民党中工作。这场“试验”为在全国各地实行国共合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三、广州是中国国民党改组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本营

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主旨是:改组国民党成为有力量的政党,以此去改造国家。

政治上,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三民主义以新的内容。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主张: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上,改组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孙中山在开幕词中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6]9在历经失败的痛苦之后,孙中山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必须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必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的统治。大会通过了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的具体办法,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强调“国民党之组织原则,当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度”。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由于一大批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工农骨干分子的加入,使国民党这个“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党”获得了新鲜血液。这样,中国国民党被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为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联合司令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国民党改组是在广州实现的,通过改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成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坚力量;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一转变是在广州完成的;孙中山提出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工人、学生团体可以公开活动,各种爱国、革命、进步的报刊得以公开出版。广州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本营,成为全国力量汇聚的地方。

四、广州是黄埔军校的创建地,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由此发端

黄埔军校的创建,本身就是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产物。国共合作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长洲岛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扫除军阀奠定了基础;也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和人才。正如邓颖超指出的:“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的黄埔建军,成了这种新的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7]

黄埔军校最初的招生也是国共两党联合组织的。国民党建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当时只控制广东全境,军校只能在广东一地公开招考,其他只能秘密招生。由于国民党在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组织,招生并不顺畅。中共积极协助,要求各地党组织设法招收进步青年入学。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迅速多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投考军校,并强调:“此事关系重大,各地万勿忽视”。广东党组织积极选派优秀党、团员和工农运动积极分子投考军校。军校创建伊始,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人数约占1/10;到1925年发展为约1/6,清党前达到约1/5。

黄埔军校创办期间,国共两党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北伐战争进行紧密的合作。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南征军阀邓本殷,国共两党都有较好的合作。两次东征由蒋介石负责军事指挥,周恩来担负政治领导工作,国共两党官兵并肩战斗。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城,率领敢死队冲锋攻城的10名营连级干部就是由2名国民党员和8名共产党员组成的。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要塞时,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二师第四团的12个连长都是共产党员。在一次激战中,共产党员陈赓还把总指挥蒋介石背离险境。统一广东战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将士并肩奋战的战果。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将士并肩战斗。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战必胜,攻必克,成为北伐军在两湖战场的开路先锋,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国共两党合作,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支军阀部队,将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中的黄埔将校,再度携手共赴国难。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阻击任务,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敌人,两党既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也有两个战场中的战役战斗的配合。两党黄埔将士一同跃马挥刀,为捍卫国家的主权与民族的独立而与日寇血战,共同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作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发祥地,广州成为大革命的中心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广州成为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汇集广州,形成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并迅速向全国发展。

第一,广州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和辐射源。1925年五一劳动节,在广州召开了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省农民协会,同时,设立潮梅海陆丰、惠州、北江、西江、南路和琼崖6个办事,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到1926年5月,全省共建立了177个区农协,4216个乡农协,农会会员总数由21万人增至62万,直接领导的群众达多300万人。[8]121926年5月1日,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研讨如何深入开展农民运动问题。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一省均派出代表参加。据1926年6月份全国10省农民协会不完全统计,农民协会会员达98万多人,仅广东就有64万多人,约占全国农民协会会员总人数的2/3。广东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为了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在中共的倡议下,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从1924年到1926年,先后举办了6届,为全国20个省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近800名。共产党员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先后担任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所长。毛泽东担任所长的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人数最多、影响最大,327名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农讲所致力于培养“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冲锋陷阵之战斗员”,“农民运动之推进机”,除了对学员进行革命基础知识和农民运动理论教育外,还重视对学员的军事训练。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随着广州农讲所学员毕业回乡开展工作以及北伐战争的推进,形成了全国性农民运动高潮。广东农民运动的快速发展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使广东成为大革命前期农民运动的中心和辐射源。①许多学者认为,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在湖南。其实不然。大革命前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在广东。1926年七八月,自北伐军进入湖南境内以后,湖南农民协会开始由秘密状态进入公开时期,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起来。至1927年4月,全省已有63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农会会员猛增到200万人,参加革命斗争的农民达1000万以上。湖南成为大革命后期 (北伐战争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第二,广州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工人部,由国民党左派廖仲恺担任部长,工人部秘书由共产党人冯菊坡担任,这使中共广东区委开展工人运动取得了公开合法的地位,广州的工人运动也不断发展。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爆发了为反对租界当局颁布的歧视和侮辱中国工人的“新警律”的政治罢工。这次罢工的胜利标志着工人运动的复苏。1925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标志着广东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中共广东区委在广州和香港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历时1年零4个月,这是大革命时期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帝斗争,也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

第三,广州是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根据地和大后方。在统一广东的基础上,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在广州誓师,北进讨伐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仅9个月便打到了武汉、上海、南京,占领半个中国,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支军阀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广州的民众大力支持北伐战争,不仅为出师北伐大造声势,而且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持和参加北伐战争,或组织运输队、交通队,为北伐军运送兵员物资,或积极开展宣传、慰问、欢送、召开祝捷会等活动。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了3000名工人组织北伐运输队交兵站支配。广州工人代表会和广东省总工会也合组总预备队,派出20000人担任北伐前方运输事宜。广东省财政厅预收各属钱粮一年,各厘税征预饷一年,各县分摊军费;国民政府还发行有奖公债来筹集军费;广州各业工人掀起募捐运动,为北伐军捐款献物。广州成为北伐战争的根据地和大后方。

以上论述说明,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祥地,有了广州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之“源”,就有后来90年革命统一战线之“流”。广州以其独特的地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中华书局1985.

[3] 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 (一)[M].人民出版社,1980.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共 (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5] 段澜.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广东党组织[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29-240.

[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中华书局,1985.

[7] 邓颖超.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4-01-17.

[8] 李彦宏:《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中心再认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5):11-16.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杨匏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红广角(2016年12期)2017-01-14 17:20:33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3:43:01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政治背景下的司法改革
红广角(2016年11期)2016-12-12 02:12:59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 02:36:47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