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婷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农、商、法、医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下,设置好大学语文课程将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日益边缘化。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也不尽合理,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有1 000多所高校将英语列为基础必修课,而将大学语文列为基础必修课的高校只有40所左右[1]。这说明仅有少数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大多数高等院校只是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限选课等。另外,在同一所高等院校中,各院系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同一院系中,各专业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学时更是被不断地压缩减少,由54学时减到36学时、18学时甚至干脆取消。
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政治一样,属于公共基础课。但与其他几门公共课相比,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地位,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数、学分也不多。学生一般都是合班上课,有的甚至跨专业、跨系别合班上课,一个班级大多是一百多人。有时为了给专业课安排更多的时间,大学语文的课时首当其冲受到挤压。大学语文课程几乎成了高校中的“副课”。
学生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大多中学已经学过,况且与其专业课程没有多大关系。于是,他们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考证上。大学语文课程显得微不足道。正如杨志坚副司长所说,由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语文的分量无法与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课程相提并论,地位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2]。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被日益边缘化。
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在全校各个不同专业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即在全校各不同专业中,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等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围绕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没能很好地与各个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无法体现各个专业的特色。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多达1 402种,目前仍然使用的也在100种以上[3]。这些教材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编写思想陈旧、编写思路混乱,照抄、照搬现象非常严重。况且这些内容有很大部分与高中内容重复,应用例文也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已经过时。有的教材里面的课文编写体例基本相同,一般按照原文、注释、思考题等僵硬化的程序,致使千百年来的文学经典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这样毫无创新的教材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课程的建设中是一门基础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学语文课程是最具基础性、综合性和最能横向联系各学科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强调:“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并更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4]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开发学生智慧,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精神。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担负着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而且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大学语文课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影响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院校要科学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应在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前提下,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科学设置。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量、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编制新的教学文件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精心设置。
高等教育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现实,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不断改革,很多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都逐步压缩课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务必要践行高教司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课时量。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至少应开满一学期并保证每周3—4课时,即总体上达到54—72课时的教学量。另外,不能仅仅把大学语文课程看作是简单的工具性学科,或高中语文课的续篇,而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环节,适当增加一些学时进行写作和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理科偏重工具性,文科偏重人文性
在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语文水平层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大学语文教材,讲授不同的文章篇目。大学语文课程的传授过程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理科偏重工具性,文科偏重人文性。
(1)理科偏重工具性
工具性是指对母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以此为基础的基本能力,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运用。理科大学生日渐下降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质严重阻碍其成材与日后的事业发展。理科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欠佳,文理不通、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语不成句、逻辑紊乱,有的大学生甚至连一张请假条、一封邀请函等简单常用的文体也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这方面对他们的培养与提高相当必要。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理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授课课时少的特点,可选择一些短小的现代文或优美的散文进行讲授,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文言文和古典诗歌的选择上,可根据文学发展的脉络挑选一些有代表性、较短小的名篇,并加以注释、翻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
(2)文科偏重人文性
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人文性是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了解课文中蕴藏的中国文化、道德思想和人文内涵,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文科类学生语文水平相对较高,在传授知识时,可以多选择一些较为高深的文言文名篇和一些思想性、美学性较高的文学作品。
2.在文理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安排具体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应在理科偏重工具性,文科偏重人文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比如旅游专业,可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游记;音乐教育专业,可多选择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诗词名篇,让学生在这些诗词名篇中领略诗词造诣和音乐的美妙;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侧重于文学语言等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文的写作;美术、服装专业,应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应该注重医学古文的教学以及医学实验报告、医学论文的写作等等。这样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巧妙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改变课程设置方式,增加选修课
大学语文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增设一系列选修课。如《周易》入门、《论语》讲读、唐诗宋词导读、散文选读、戏曲鉴赏、小说欣赏、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文学经典选读、民俗文化专题、女性文学、实用文体写作、言语交际艺术、演讲与口才等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覆盖多个专业,应紧扣各个专业改革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文件。根据专业特色,研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手册,使课程教学大纲符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格,充分体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紧密结合的课程特色。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选择也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宜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5]大学语文教材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特点进行选择或自编。在选择使用教材时,要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内容应结合新时代文化特征,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精选经典文章的同时适当加入时文阅读,如增加一些网络文学、校园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最新科技发展内容等,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改革、建设过程中,应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让大学语文课程设置走向完善。
:
[1]卢莹,王薪喜.对大学语文在课程结构中性质定位之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2]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辅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文杰,江文贵.娱乐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缘何低迷失落——论大学语文教学日益“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教改对策[J].教学研究,2012,(8).
[4]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Z].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
[5]吕叔湘.吕叔湘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