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民,杨 玲,张晓欢
(哈尔滨学院软件学院,哈尔滨 150080)
目前在我国IT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1],各学科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中,“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的高职高专专业就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企业招聘时,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中指出,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存在差异。差异在于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3]: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金领(Golden Collar)”,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一类是如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白领(White Collar)”,位于金字塔的中间位置;一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蓝领(Blue Collar)”,位于金字塔的底部。目前IT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既缺乏“高精尖”人才,又缺乏“蓝领”,多数IT人才集中在像软件工程师白领的层面上,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白领的。实际的人才供应情况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只有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IT人才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显然应该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IT人才,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偏上位置,即高级“蓝领”。在办学定位上、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应坚持“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思想,应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
显然,应用型本科IT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应用”[4],而本科教育是根本,“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IT人才的培养须根据其培养目标,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应用,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等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IT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注重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应用型IT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动态的教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2005年开始对IT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的大力度改革,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分流培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以研究所为研发和实训场所,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研发为主线,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实践平台。2008年软件学院与哈尔滨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所软件产品的研发,提高了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以项目导师的身份长期参与软件项目研发,使得教师能够了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获得先进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应用经验,稳步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省市多项专项资金项目,为企业提供了11个大项目和21个小项目的技术支持,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与企业共同研发了医药行业的ERP、HIS、OA、CRM等系列产品,同时,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研究所进行了充足的软件人才储备,增强了在区域社会中的竞争力。
“企业,学校,教育,合作”[5],是校企合作的组成要素,也概括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随着与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历了校企合作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联合办学三个阶段。
校企合作培养阶段。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完成校内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1年完成企业实训和专业实习,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校企联合培养采取“2.5+1.5”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上岗”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用两年半时间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一年半时间进入企业实训实习。
校企联合办学阶段。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完成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引入合作企业进行课程(群)设计项目训练;第一个“1”是指第三学年,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案例和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相融合,完成工程专业类课程教学及实训。第二个“1”是指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进行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及上岗就业。
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使得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近100%。
分流培养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目标定向和学生的意愿等差异,施以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充分发现或发挥学生的潜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培养方式。只有在培养实践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实施不同的培养,才能收取较为良好的培养效果。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而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互相补偿的,同时,人的能力又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提高的。培养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争取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的人才。
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专业的特点,坚持“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一年实训技能训练”的原则,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一年、大学二年侧重于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完成基础学业,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意愿,在大学三级阶段,根据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同的企业各自优势,划分专业方向,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流培养,在大学四年级,通过校企合作,对其实施从业能力分流培养,突出学生的从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强化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复合型、多层次、能适应不同岗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以我校2009级软件工程专业采用的“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三年级时学生自主选择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中优秀企业的优势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分为包括Java软件研发方向、.NET软件研发方向、嵌入式软件研发方向、3G开发技术方向,同时启动相关辅修专业,增加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其中,Java软件研发方向与哈尔滨哈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培养,3G应用技术方向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培养,.Net软件研发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养,嵌入式技术与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培养。
(2)在大学四年级,突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IT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及我院的实际,再分流。成立考研指导中心,配备强有力的师资,加强指导,一部分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深造;根据大学三年级的四个专业方向分流,学生进入与培养方向一致的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时相结合毕业设计(企业真实项目研发),上岗就业。
这种分流方式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因为实现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同时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也得到有效的解决,实现了三赢的局面。在今年毕业的2009级的143名学生中,有6名学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985和211院校的研究生;有31名学生在北京中软国际参加了实习实训,有30名在沈阳东软集团实习和实训,有41名学生在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实习实训,有41名学生在哈尔滨哈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习实训,现已全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就业,就业率近100%。
实践证明,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对应用型IT人才分流培养的办学模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
[1]http://wenku.baidu.com/view/7bb3e68371fe910ef2df8d 8.html.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R/OL].百度文库.
[3]Ren Xiang-min,Zhou Xue-yan.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on of IT talents in App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Business-Education Partnership[C].Proceedings of 2009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Education,2009:1469-1472.
[4]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5 -9.
[5]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