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市场对适龄就业人员的高素质、高能力的要求,社会各层面(政府、家长、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高校自身发展而言,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在校生2 231.79万人,毕业生575.42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3 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1],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核心课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规模、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相互协调,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借鉴国际通行的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是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简写,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始建于1946年,总部在日内瓦,制定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也可以参加有关工作。
ISO9000族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系统地采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即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ISO9000族标准虽然最初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但它的基本思想和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ISO9000标准涉及到40个行业,教育作为服务业属于其中第37类。教育行业的认证类别下面又细分为初等教育(M80.1)、中等教育(M80.2)、高等教育(M80.3)、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M80.4),而中等教育又分为普通中等教育(M80.21)和技术职业教育(M80.22)等[2]。
ISO9000族标准的八个核心理念,对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高等教育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一般有形产品的生产制造相比,既有共同的特性,也有自己的规律。因此,在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应用ISO9000族标准的理念,必然会有所变化,有所侧重。
高校的顾客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界定: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关注顾客的需求,要求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既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要注意学生自身的个别需求,高等学校的领导者要转变办学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编制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中关注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学校的各级领导者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和特点,以前瞻性眼光、超前的意识和行动,为学校发展确定质量目标,制定措施,狠抓各个环节、各类人员的工作落实,创造并保持良好的能够使广大教师、员工、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
人才培养是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全部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在高校的时间一般有几年,也就是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这是高等教育服务与一般的服务和有形产品的生产的一个显著差别,决定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改善需要分解为一个个过程来实现,实际上,这些过程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顺序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立体网络。因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中的过程方法就尤为重要。
学校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过程,任何一个员工,甚至任何一项资源,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虽然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有赖于其部分功能的发挥,所以人才培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指导,需要全员的参与。
持续的质量改进应该是学校的永恒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改进是培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与家庭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学校只有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管理等诸多教学环节不断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学校的管理改进要求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确定对信息需求的大致结构与内容,然后识别信息的来源,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满足学校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学校要重点收集两类信息:一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二是学生与员工对改进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要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社会和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程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5个子系统:决策保障体系、师资队伍保障体系、教学基本条件保障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正确、适宜和可行的决策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先决条件。学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应从服务人才培养出发,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育人进行工作,主动为培养人才服务。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一个基本依据,是学生在校四年的一个总体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应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出发,构建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辅以课外活动的教学体系。同时,学校还应不断考虑学校新的目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并依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建立和拥有一支学历、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热爱和乐于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保证。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兄弟院校各类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进行专业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引进优秀师资的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各种学科门类的教学团队。
教学基本条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物资基础,教学基本条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流的条件可以形成一流的质量,造就一流的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证诸如校舍、教学行政用房、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办公设备、食堂等教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学校还应充分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采取延长诸如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等措施,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
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架构。课程体系的构成单元是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课程体系和单元课程的内容。因此,高校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严格规范申报和评审手续。在课程开发中关注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增加更多的选修课;提倡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考试应重点衡量能力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在管理类学科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改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学校应当紧密围绕教学工作中心,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主讲教师资格的认定和管理,确保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上讲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加大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或讲义、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实验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狠抓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管理;敦促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严谨求实、从严治教,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经常组织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控制方面,要制定各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按一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反馈、调控,保证各教学环节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
:
[1]教育部.二○一○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1.
[2]杨黎明.ISO9000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向[J].时代经贸,2004,(3).
[3]夏镇波,陈利根.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