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卫丽
(东北农业大学 农学院,哈尔滨 150030)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思想品德方面,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在业务水平和能力方面,要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生产现场指导和解决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或本研究方向的综合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推广及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要求身心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如何保证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已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三年的时间,具体为:第一学期以理论课为主,第二学期拟定研究方向,按着方向查阅相关文献,并做相关预备试验,第三学期中期考核后进入正式试验阶段,完成所有的理论课程。第四学期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继续进行试验、实习,第五学期整理部分实验成果可以撰写发表,第六学期补充试验,并撰写论文准备答辩。综合以上各个时期,可归纳为课程学习阶段、选题阶段、中期考核阶段、正式试验阶段、撰写论文和答辩阶段。本文针对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并提出改进措施。
硕士研究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累计学分应33。其中公共学位课包括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位课和必修课包括研究生班讨论等,选修课包括二外等,选修课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课题需要和研究生研究的基础指定。
由于近些年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有些专业已趋于饱和,因此研究生培养基本面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局面已经打破,培养适应各级技术行政部门和不同生产单位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必然趋势,既在考虑国家和省级单位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级、县级单位的需要[1]84。
因此,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既要有统一的规范,课程结构层次要合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外语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的关系等[1]84。
硕士研究生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应完全相同,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公共学位课,即外国语、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而专业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除有一定学时的课堂讲授外,还需指定专著进行自学,认真写出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并可以选择与课程显著相关的学术文章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展示学习的成果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活动中的方法,另一方面掌握撰写文章的技巧。在此阶段,积极参加学院、学校以及国内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如育种家年会、科研生产研讨会、技术培训会、专家报告会等,了解目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开阔视野并发现不足,同时对本阶段理论学习的盲点和不足进行补充[2]67。
硕士研究生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选题确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成功与失败。一个优秀的选题,可以培养出紧跟或领先时代潮流的高级人才,为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3]483。
目前,硕士研究生选题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1)自主型,即由研究生独立选题;(2)包办型,即由导师出若干的题,由研究生从中挑选一个;(3)摊派型,即完全由导师出题、派题[4]2712。鉴于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5]。因此,建议导师应多采用自主型的方式,在确定选题前,导师应与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提供选题信息,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包括哪些研究领域,其中哪些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有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其充分掌握独立选题的自主权,从而避免学生对导师的过度依赖,也促使其投入极大的精力,自觉查找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初步形成课题设想,然后进行科技查新,保证立题新颖、起点高,还可以少走弯路,减少重复研究[6]。在此基础上,导师指出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创新性[4]2713,要求学生选题要充分表现出本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即:在关注基础技术和理论创新与应用的同时,也重视学术思维的拓展和成果的应用研究[3]482。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详细的指导和修改,然后进行开题论证,经过专家的进一步点评,使课题设计更趋完善,真正达到培养硕士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4]2713。
在此阶段还应要求学生大量且较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前沿有较深的了解,使理论与科学研究实践的结合更紧密,会有效强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7]66,这是因为专业文献不仅是研究生获得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也是研究生获得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的手段之一。文献阅读应当分为泛读与精读两个部分,在泛读部分,研究生应当大量地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各种文献,在精读阶段,则应将重点放在书籍形式的文献上,力求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在此阶段研究生根据已定的选题方向,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应撰写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以此寻觅课题研究新视角,把握课题研究切入点,梳理课题研究总思路。经过学生较缜密的分析和较深入的思考,在其完成撰文的同时,一套清晰的科学研究计划亦跃然而出[8]。
中期考核制度是基于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所采取的一种激励手段。对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其目的是为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施行筛选、分流、奖励、淘汰等机制来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9]49。对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中期考核,还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课题研究,将研究方向调整到主攻方向上来,对促进研究生学习、导师的指导和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有益的。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绩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及表现(20%)、体育及身体健康状况(10%)、课程学习平均成绩(40%)和开题报告、科研能力(30%),其中每一部分包含的各项均量化计分。然后由考核小组给出综合评语,结合导师评价和考核情况,对研究生在遵纪守法、道德修养、业务学习、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存在的问题,提出是否通过中期考核的意见,若在15%之前则列为优秀。
根据现有中期考核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的不足,建议参考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设立“发表论文”加分要素,以引导研究生提高发表论文的水平[10],有助于提高其创新意识。同时提出考核“优秀”的必备条件,如: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英语通过六级;已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设定评定不合格的“硬件”,使考核分流发挥其筛选的作用[9]50。这样虽然可能会使优秀率下降,但能够将真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可作为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人选重点培养。另外,根据中期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习不努力、科研能力低下的差生亮“黄牌”警告或淘汰,有奖有惩,从而才能真正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研究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7]67。正式试验阶段即科学研究阶段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收获期”,是科研能力的重点培养阶段。
在正式试验阶段,主要由导师负责这一阶段的科研活动。多数硕士研究生在前面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课题设计已与导师进行了沟通并确定了方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广泛的阅读,甚至在前期课余时间完成了预备实验,为此阶段顺利开展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68。导师在此阶段,应定期检查研究生的试验进度,其检查形式为召开试验进展汇报会,不同年级的研究生,根据导师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将一段时间内的研究任务完成情况向导师进行汇报,没有完成计划的要找出原因,通过检查,导师及时发现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帮助,另一方面对下一步的计划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汇报会,学生在进行自己研究的同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和知识,大大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沟通机会,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文章写作能力[11]。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在国内相关学科的二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因此,研究生应在正式试验阶段及时总结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在适当时间参与到生产第一线的社会实践活动,熟悉本学科在生产各环节的具体要点,学会运用专业知识为生产服务。另外,硕士研究生应由系(室)安排,从事本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带领本科学生上与学科相关的实验课,有助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位论文是对其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资料,质量的高低是检验研究生教育水平、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一个基本依据和标准[12]。按照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字数上一般要求在20 000—35 000字之间。学位论文撰写必须按照确定的规范(如GB7713-87)认真执行,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硕士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之后,其学习和科研工作大多呈分散性的特点,一般与导师沟通的次数与时间都有所减少,处于独立撰写论文的状态,只是在论文撰写完成时交与导师修改。这样可能会导致一旦出现较大的失误会没有时间修改,或造成较多的时间的浪费。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前,应组织研究生认真学习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培训,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意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应引入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机制,要求研究生定期汇报论文写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任务[13]105。
鉴于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的抄袭、拼凑、在低水平的层次重复的现象[14],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净化整个学术环境,避免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公司推出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该系统是检测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中出现的不端行为的有效辅助工具。
研究生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所有研究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最紧张的阶段。除了精心准备答辩的投影,还有很多时间要花在邀请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填写各种表格等杂务上[15]。
导师是研究生论文的第一个把关者,论文评阅人则是第二个把关人。硕士研究生答辩前一般要求聘请至少2名论文评阅专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多数情况下给予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时间明显不够,一般最多3—5天,评阅人没有充分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认真详细的审阅,因此建议应给予论文评阅人有较充足的评阅时间[16],如盲评的评阅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天,非盲评的评阅时间不得少于七天;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没有足够的认真态度,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尤其是修改意见不能认真对待,不加以修改就进行答辩,因此应着重加强导师的监督机制,同时对研究生进行严肃认真的科研责任意识教育,并建议在扩大论文“双盲”评阅比例的基础上,实行预答辩制度。
对于参加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并通过与学位论文相关论著公开发表期刊的等级来衡量论文质量的高低,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予以激励,敦促研究生不满足已有的成果,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取消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100%通过的现象,实行学位论文答辩末位淘汰制,以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使他们明白答辩不是走形式,不是走过场。对答辩成绩处于末位的学生,要求其按照答辩委员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择期进行二次答辩。若未能通过二次答辩,则无法正常毕业,需办理延期手续[13]105。
总之,通过上述不同环节的逐步完善和修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将不断提高,不仅表现在学位论文质量上,在学术水准、创新能力、文化及道德素养、团队精神等各方面也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
[1]智奇,鲁平.农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尝试——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检查评估初步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87,(3).
[2]张国伟,靳瑾,周杰.阶段式培养模式在应届外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
[3]罗红兵,袁名安,罗水清.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
[4]黄岑汉,刘燕平.硕士研究生自主选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
[5]丁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个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7 -79.
[6]郭垂根,李春英,范德林.结合科技查新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J].中国林业教育,2007,(1):51-52.
[7]杨宏力,宋士云.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三阶段培养法”创新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
[8]刘晓虹,顾申.指导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07 -209.
[9]林和佳.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的实践[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
[10]德永军,张秋良.对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定量评估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2):113 -115.
[11]赵桂秋,张京芬,车成业.浅谈眼科研究生的阶段培养要点[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2 -113.
[12]赵梅,孙虹,刘志跃,李志军,韩艳秋,巴图.预答辩制度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6):616 -618.
[13]蔡红兵.研究生论文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14]李达丽,谭桂林.试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106 -109.
[15]曾庆馀,李德锐.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2):68-70.
[16]王宏元.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几点意见[J].高等教育研究,1981,(4):40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