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发展机制探析

2013-04-12 08:24马利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暑期社会大学生

马利峰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但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例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社会实践的形式途径,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等还没有完善。因此,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发展的新机制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出路。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进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1]。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大学的数量在增长,规模在扩大,但是培养的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却与大学的数量、规模不成比例。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关键是我们缺乏创新精神。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科技创新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2]。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历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相继出台。文件指出: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2年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高校通过“岗位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现就业连接起来,形成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宁波大学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以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地方挂职锻炼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架起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地方单位和部门大胆起用了挂职期间表现突出的大学生[3]。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混乱;部分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高校社会实践管理部门注重媒体报道“表面”效果等等。

(一)社会实践的管理分块化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管理普遍是“多管齐下”。高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分管在校大学生不同的社会实践工作。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包括师范生的见习)一般归口高校的教务部门管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等一般归口高校的团委管理;大学生就业创业、勤工助学等一般归口高校的学生处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挂牌则可能归口到高校中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进行管理。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是部门众多,没有一个能够统筹协调全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部门,这也容易造成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对某些事项的推诿现象。

(二)社会实践的时间固定化

由于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片面理解,给大学生社会实践贴上“暑期化”的标签。师范类高等院校中除了师范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专业实习见习外,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知晓”并“享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就是“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暑期化”其实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暑期化”的观念,不仅存在于大学生这一实践主体之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者之中。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会导致高校现有的实践基地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参加;另一方面高校还失去了引导大学生利用平常课余实践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社会实践的效果媒体化

近年来,高校排名除了硬性指标,如科研经费总量、高级别刊物论文数量、国家级项目数量的“拼比”之外,新闻媒体关注率也成了一项指标,受到高校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因而也成为在校大学生们乐于追求的事情。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各种名称的社会实践小分队身影见诸报端或者电视新闻中,从而成为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评优、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的重要指标。所以,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助各类新闻媒体,希望他们进行宣传报道。事实上,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闻媒体报道率作为评比实践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没有切实关注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四)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化

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高校仅仅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书面考核”,即只要在校大学生能够拿回一张盖有企事业单位红色印章的《社会实践登记表》,学校便可以认定该在校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社会实践,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由于大学生实践的质量评估和考核制度不健全,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和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导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今后的就业创业没有多大帮助,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4]。

(五)社会实践的组团精英化

以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各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一般多为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干部。所以,这种社会实践的团队模式也可以称作是一种“精英组团”模式。因为从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的“学生干部”身份来看,一般多为二级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学生会职能部门的“部长级”人物。笔者认为,这种以学生会干部组成的“精英组团”模式将大量的普通学生排斥在了参与团队型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而“班级组团”模式的实践团队是高校构建“人人参与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加强做好指导教师建设、实践经费投入、实践基地建设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必须突破现有工作思路,要以“超常规”的举措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实行社会实践分级分类指导制

高等学校应当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并按照“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分类实践”[5]的教育观念安排和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分级分类指导制度,是指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段对其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分类引导。笔者认为,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分级分类指导”制度,是合理和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将会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乐于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增长实际才干,从而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试行社会实践时间的常年制

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简单地归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并按“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来组织实施,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暑假的事情”[6]。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的弊端。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首先要打破社会实践只在“暑期”才能进行的固有观念,推行社会实践的“常年制”。只要是在校大学生,不管是在假期,还是在教学期间,他们都可以向学校的社会实践管理部门提出进行社会实践的立项要求。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部门,也应当常年向学生开放某些类型的实践项目。

(三)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门机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头管理”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混乱。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非常不利。因此,笔者认为,目前高校中可以新设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处”,从而改变现有教学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等学生实践活动分部门管理的局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处”设立“专业见习实习科”“勤工助学科”“志愿者服务和暑期实践科”“实践成果考核科”“实践基地建设科”等相应科室。这样一来,新设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处”就能整合原有归属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对外合作处等相应部门的工作,实现工作上的统筹安排和资源上的统一调配。

(四)实现社会实践的人人参与

就大学生社会实践“人人参与”的理念而言,“精英组团”模式将大量的普通学生排斥在参与团队实践的大门之外,也使大量的学生失去了一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从国内大多数实践团队的组成来看,特别是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组成来看,几乎全都是“精英组团”模式。实现人人都参与社会实践、人人都享受社会实践的“班级组团”模式将是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

(五)推行社会实践的双重考核标准

从暑期社会实践的评价现状来看,多数高校仅仅凭借《社会实践登记表》就判定实践成果的等级,对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质量和效果却从不考证。社会实践成果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严重发生[7]。在目前的考核体制下,单一的“书面考核”确实还不能完全摒弃。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应当采取“书面考核”和“口头汇报”的双重考评标准。

[1]牛 磊.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2):77.

[2]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受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2):36.

[3]胡 敏,孙欢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以宁波大学选派优秀大学生地方挂职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7.

[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2(3):179.

[5]李 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161.

[6]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49.

[7]陈 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69.

猜你喜欢
暑期社会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对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影响
——以高职护理院校形体课为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认知度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之歌
□随手拍
新大学生之歌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