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对英国侵占洪扎的交涉及有关问题的解决

2013-04-12 03:04许建英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总理衙门噶尔清廷

许建英 陈 柱

洪扎 (Hunza)在中国文献中又被称为乾竺特、坎巨提 (Kanjut)、棍杂等,位于今中国新疆以南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勒提斯坦 (Gilgit-Baltistan)的北部,是连接中国、中亚、南亚和西亚的一个枢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洪扎向清朝称臣纳贡,成为中国的属国。自此,除少数年份,洪扎每年向清朝进贡沙金一两五钱。19世纪中叶后,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展开大角逐。1891年12月,英国以防备俄国南下入侵英属印度为名,借口洪扎阻碍英国修筑经其境内通往帕米尔的道路,入侵并占领洪扎及其邻邦那噶尔。

英国侵占洪扎对洪扎与清朝的传统关系造成巨大冲击,清政府对英国的侵略行径深感震惊。为维护对洪扎的权益,清政府竭力与英国进行交涉,据理力争,但是终因内忧外困,力量悬殊,又不谙外交,不得不承认洪扎为中英两属。本文以中文档案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较为详细地考察了清政府对英国侵占洪扎的交涉过程。

一、清政府对英国入侵洪扎的反应

作为洪扎的宗主国,清政府积极保护自身及洪扎的权益,一开始就对英国入侵做出及时反应。早在1891年夏秋,英国人在吉尔吉特边界修筑炮台防御洪扎及其邻邦那噶尔,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 (Safdar Ali Khan)曾派遣使者到喀什噶尔告急。〔1〕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就此事质询英国外务部。英国外务部告知薛福成,英国在洪扎边境修筑炮台并非想侵略洪扎,只是为了防御俄国,因当时俄军正在帕米尔地区游弋。〔2〕薛福成就此事质询英国政府应是遵照清政府的旨意所办。

1891年12月1日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军侵入那噶尔,洪扎与那噶尔联合据险对抗英军。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自知势力单薄,派遣使者代尔乌希到清朝驻喀什噶尔提督和道员两处请求援助,希望清政府资助铅丸弹药。代尔乌希尚未返回,洪扎已经处境危急,洪扎王又相继派遣库吉更奇和阿拉宛提两人奔赴喀什噶尔告急,请求喀什噶尔地方官军派兵救援。〔3〕但是英军攻势猛烈,清廷及新疆地方政府尚未来得及采取有效举措,洪扎和那噶尔即被英军占领,赛必得哎里罕和那噶尔王乌孜尔汗 (Raja Uzr Khan)率众逃往新疆。①E.F.Knight,Where Three Empires Meet,Longmans,Green,and Co.,New York and Bombay,1897,pp.443-451;萧飏曾:《坎巨提述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蒙藏委员会印行,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2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4页。对于清朝在洪扎遭受英国入侵、情况危急之时没有给予洪扎援助,《坎巨提述略》一书将其归咎于清朝对“外藩相争,以不过问为国策”,笔者以为并非如此,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英军攻势迅猛,清廷尚未来得及采取措施。

清政府对英军侵占洪扎反应强烈,态度鲜明。得知消息后,清政府积极交涉,以图挽回局面。当时署喀什噶尔道员李宗宾接到洪扎告急求援的消息后,立即将情况及时禀报新疆巡抚陶模,筹商办理措施。〔4〕陶模接报后,先后向总理衙门发电文禀明情况,商议解决办法。1892年1月4日(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陶模接到喀什噶尔道官员送来的报告,得知英军与洪扎、那噶尔交战经过及洪扎、那噶尔部众逃至新疆塔格敦巴什卡伦外的情况后,饬令提督董福祥派遣官兵前往塔格敦巴什,暂时将其安置在塔格敦巴什卡伦外。由于洪扎邻近大小帕米尔,为防范英军进一步入侵,董福祥又派遣骑兵分别驻扎在色勒库尔、帕米尔一带边界卡伦,严密防守,并要求遇到英军必须按照国际关系条约与之理论,不得擅自动武。〔5〕同时,陶模照会英军领兵官及英属印度总督,向其质问英军入侵洪扎的缘由。随后,陶模于1892年2月5日 (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6〕次日,总理衙门给陕甘总督杨昌濬及新疆巡抚陶模发电,肯定陶模对此事办理得很妥当。〔7〕

此后,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先后三次就英国侵占洪扎一事与英国外务部交涉,质询事情缘由,商谈解决办法,积极维护和争取清朝作为洪扎宗主国的权益。经过三次交涉,清政府与英国政府达成处理洪扎问题的基本协议。下面就这三次交涉情况加以梳理。

二、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三次交涉

(一)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第一次交涉

清朝总理衙门闻知英军入侵洪扎及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率部众出逃新疆塔格敦巴什的消息后十分惊讶,1892年2月13日 (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五日)电告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督促其与英国进行交涉。总理衙门指责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薛福成诘问英国外务部入侵洪扎的缘由。〔8〕薛福成接到电报后,于1892年2月16日 (光绪十八年正月十八日)从巴黎赶赴英国。2月17日,薛福成带领清朝驻英使馆英文参赞马格里 (Halliday Macartney)②马格里 (Halliday Macartney),苏格兰人,乾隆年间率英国使团访华的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家族后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马格里随英国侵略军来华,结识英国军官戈登;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常胜军供职,后入淮军成为李鸿章幕僚,加入中国籍,长期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运动。清朝在伦敦设立驻英使馆后,马格里被任为驻英使馆英文参赞。后来长期担任英国驻中国新疆喀什噶尔领事馆总领事的马继业 (George Halliday Macartney)是马格里长子,其母为太平军李秀成部将纳王郜永宽侄女 (或说其女)。到达英国外务部,与英国首相兼外务大臣索力斯伯里 (Salisbury)、外务副大臣山特生、英国印度事务部副大臣贝雷交涉,质询此事。〔9〕

面对薛福成的质询,一方面,索力斯伯里表示英国并不想阻碍洪扎向中国进贡,也不想妨碍中国对洪扎的所有权。他称,英国修路通到洪扎与吉尔吉特边界的炮台,经洪扎修路通往帕米尔,只是为了保护英属印度西北边疆地区不被俄国侵占,也可保护中国的疆界。他声称: “因疆界若无别人侵占,英国亦不欲出兴都哥士山 (引者注:即兴都库什山)界线之外有所举动。倘俄人于兴都哥士山界线上占一地方,则界线东之华地,亦必被俄占据,不啻撤我藩篱。”〔10〕另一方面,索力斯伯里责怪中国面对俄国在帕米尔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既不在洪扎驻军,又不在洪扎采取必要的防守措施,因此英国只得亲自采取行动保护自身的疆界。另外,索力斯伯里还表示,洪扎王通报中国的情况很多都不是实情;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轻慢英国官员,违背与英国达成的协议。他指出,英国曾经明确告知洪扎王英国修路是为守护印度门户,也是为保护洪扎;但是洪扎王坚持不与英国合作,并联合那噶尔王阻挠英国的行动,攻击修路之人,因此英国才出兵洪扎。〔11〕

薛福成随即对索力斯伯里宣示清朝对洪扎的立场,表示洪扎是清朝藩属,受清朝辖制,英国无论以何种理由入侵洪扎都是不对的。他称,洪扎王即使有错,英国政府也应该先与中国政府商议再采取行动,不应出兵侵占洪扎。对此,索力斯伯里声称“事机紧迫”,不能拖延等待。〔12〕

随后,薛福成向英国外务部官员询问英属印度政府在洪扎的修路情况。英国外务部官员竟然装作对此事一无所知,英国印度事务部副大臣贝雷声称:“印度政府之意,欲筑至坎巨提城。须察看情形,或竟筑至兴都哥士山口进门处,以便扼守山口。现此路或已筑进去,或已全成,均未可定。”〔13〕

索力斯伯里询问薛福成洪扎对清朝进贡是否为“十年一贡”、每次“仅沙金一两五钱”。薛福成立即予以纠正,告知索力斯伯里洪扎对清朝进贡是每年一贡,不是“十年一贡”。他强调清朝对洪扎贡物要求不高是因为清朝对藩属十分体恤,只要藩属对清廷忠顺臣服,并不苛责贡物的多寡厚薄。〔14〕索力斯伯里坚称英国无意阻碍洪扎对清朝的进贡,也不想妨碍清朝对洪扎的所有权。

关于如何处置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贝雷称,先前英属印度总督已来信告知,英属印度政府并不想干预洪扎内政,只因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弑父母、杀兄弟,罪恶多端”,所以英属印度政府决意废除赛必得哎里罕,扶立其子继位;至于当时实际情况怎样,英国外务部尚未得知。〔15〕

最后,薛福成表示要将这些情况告知清朝总理衙门,等总理衙门做出决议后再与英国外务部交涉。索力斯伯里补充说,英国政府对洪扎事务如何处理都要与英属印度总督商议,不能独自做出决定;英国外务部所了解的情况都是此前英属印度总督报告的,英属印度政府具体如何处理洪扎问题英国外务部还不了解。他称:“据我看来,印督或不至改易前意,且英廷苟可合中朝之意,无不竭力。”①薛福成:《论英兵入坎巨提意在谋帕米尔书》,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355-356页。上述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交涉另可见薛福成 《(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九日递北京》,《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715页。

在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这次交涉中,英国外务部措辞既冠冕堂皇,又闪烁不定。一方面,英国外务部表示英国并不想阻碍洪扎向清朝进贡,也不想妨碍清朝对洪扎的所有权;宣称英属印度政府在洪扎境内修路既可保护洪扎,又可保护清朝疆界。另一方面,英国外务部俨然置身事外,一再强调所了解的情况都是英属印度总督此前的报告,至于当前英属印度政府如何处理洪扎事务尚未得知,既不了解英属印度政府在洪扎修路的进展,也不了解英属印度政府要如何处置洪扎王。英国外务部宣称关于洪扎问题的一切事务都要与英属印度总督商议,貌似与英属印度政府在洪扎的行动毫无干系。英国政府显然是在为争夺对洪扎的权益和全面控制洪扎保留余地和制造借口。不过,英国外务部的言辞也确实表露出英国入侵洪扎的根本目的在于防御俄国南下扩张,保护英属印度的西北边疆。在这次交涉中,清政府也鲜明地表达出对洪扎的态度,即洪扎是清朝藩属,清朝对洪扎拥有宗主权和管辖权,不能容忍英国侵占洪扎。

(二)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第二次交涉

1892年2月20日 (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薛福成接到总理衙门回电,电文内容是:总理衙门认为洪扎归属中国已百余年,英国政府处理洪扎问题应当与中国商谈办理;对于俄军在帕米尔游弋及英国政府意欲防止俄国占领帕米尔,总理衙门已电告中国驻俄使臣许景澄责问俄国外务部。总理衙门称:洪扎归中国回疆管辖,与帕米尔事同一体,俄国现在并未占领帕米尔,英国也不应该占领洪扎;责令薛福成督促英国尽早从洪扎撤军。〔16〕

2月21日 (正月二十三日),薛福成再次带领马格里到英国外务部,与英国外务大臣索力斯伯里、外务副大臣山特生、印度事务部副大臣贝雷进行交涉。在这次交涉中,索力斯伯里声称英国与洪扎发生争端起因于英国想在洪扎境内修路,并反问薛福成此路是否应该修,如果英国不修,中国是否会修。索力斯伯里责难中国“凡紧要边境,平时并不防备,竟似开门待贼;直至有人经理,偏又出而阻之。”他劝告薛福成告知清廷,“坎巨提乃中英最要门户,可以直达帕米尔,不能不及早经营也!”薛福成回答说,清朝总理衙门已要求新疆地方官员在帕米尔境内设立界牌,修筑墩台,不时派兵巡逻防守;并且正在进一步探查当地实际情况,妥商防御措施。索力斯伯里称对清廷的这些举措表示满意,他希望清廷在帕米尔对俄国做好防备。〔17〕

针对总理衙门所称“坎部归中国回疆管辖,与帕米尔事同一体”,索力斯伯里承认中国对帕米尔的所有权,但是他认为洪扎与帕米尔情况不同,宣称“坎巨提服属克什弥尔已久,向听印度总督号令。其于中国不过年例进贡,沙金一事,为数甚微,似不能说与帕米尔一样。”薛福成表示,中国对于属国,重在其是否臣属,不重贡物的轻重多寡;并且洪扎入贡中国,远在洪扎臣服于印度之前,中国不可能置之不顾,否则“于中国体面大有关碍”。〔18〕

索力斯伯里争辩道,中国向来对于属国的政治等事务及一切利害关系,并不经营管理,与欧洲各国的情况大不相同,“欧洲所谓属国,均有管理政治之权”。他质疑中国与洪扎的属国关系。薛福成则晓以中英俄之间的利害关系,“英若占坎巨提,俄必再入帕米尔,中国断无辞以阻之。若英专恃兵力,则英俄战争方始,亦未见两国之利也。”索力斯伯里表示将立即给英属印度总督发电要求其妥善处理洪扎问题。薛福成遵照总理衙门之命,告诫索力斯伯里:“万一坎酋有废立之事,必应会商中国办理,方昭公允。”〔19〕随后,薛福成将这次交涉情形电告总理衙门。〔20〕

在这次交涉中,清政府对洪扎问题据理力争、不肯妥协退让的态度出乎英国所料,英国政府以清政府向来并未实际管理洪扎事务及洪扎臣属于克什米尔为由,试图设法阻挠清政府介入对洪扎问题的处理,企图独自操纵洪扎事务。

(三)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第三次交涉

1892年2月25日 (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薛福成致信总理衙门,就洪扎问题与英国外务部交涉情况加以总结,认为英国试图强占洪扎蓄谋已久。〔21〕早在1888年5-6月间 (光绪十四年四月),英属印度所属的一个部落入侵洪扎,试图夺取洪扎占领的查普罗特 (Chaprot)要塞。而洪扎联合那噶尔一同抵抗入侵,并向清廷禀报情况。当时,清廷就此事与英国政府交涉。当年6月,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华尔身 (Sir John Walsham)照会清廷,声称此事并非英属印度部落攻击洪扎,而是洪扎事先联合那噶尔攻击英属印度所属的克什米尔,占领查普罗特炮台,并试图继续深入,被英属印度军队击退。①倪志书:《中英两属之坎巨提》,《新亚细亚》1934年第8卷第5期,72页。查普罗特,文中作喀普骆驼。华尔身在照会中称洪扎久属克什米尔,并“年呈贡献,岁受赐金”。〔22〕不知何故,清廷对于华尔身此言论并未做出反驳,因而被英国政府官员引以为洪扎不属清朝的借口。〔23〕1891年,俄国派兵在帕米尔游弋,英国政府派人送给清廷帕米尔地图,提醒清廷防备俄国;又派华尔身前往总理衙门探问消息。当时清廷也未对英国政府作出回应,英国政府以为清廷将帕米尔置之度外,不予重视。于是,英军乘机强占洪扎,“为先发制人之计,免被俄人侵占。”〔24〕英国政府处处留心占领洪扎的机会,以为清政府对洪扎置之度外、不予重视,一旦找到机会便悍然入侵,结果引起清政府上下激烈反应和严正交涉。

1892年3月1日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三日),薛福成接到总理衙门电报。②薛福成:《论争回坎巨提两属体制书》,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294页。该书编者在《论争回坎巨提两属体制书》标题中标明该文写作时间为1890年,有误,应为1892年。总理衙门主张由清廷选派官员会同英国政府共同处理洪扎问题。3月3日 (二月初五日),薛福成回电总理衙门,反映英国政府的态度。英国政府以1888年驻华公使华尔身照会清廷“洪扎久属克什米尔”而清廷未予反驳,且清廷向来不管洪扎事务,认为清廷现在干涉是多事,不愿清廷干预洪扎事务。〔25〕

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两次交涉后,守候半个月等待英国外务部通告英属印度政府方面的消息。后来,薛福成直接收到英属印度总督来电,称英属印度政府决定保留洪扎而另立赛必得哎里罕之子为洪扎王。按常理,英国外务部应先于薛福成得知英属印度政府的决定,但英国外务部并不遵照前两次交涉中与薛福成达成的协议,没有将此事及时通告薛福成。薛福成前往英国外务部质询,英国外务部推脱说英属印度政府有新决议,因此没有告知此事。〔26〕

薛福成推测,英国外务部不告知英属印度政府的决定,是因为清廷先前对于琉球、越南、缅甸等属国任由列强吞并,不能尽力做有效的争夺,以致英国政府以为清廷对于洪扎必定不会力争,至多不过口头交涉。但是出乎英国政府所料,清廷极力坚持对洪扎的宗主权,要求派员与英国官员共同处理洪扎问题。英国政府十分不情愿。〔27〕

1892年3月7日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日),薛福成又接到总理衙门电报。薛福成第三次到英国外务部进行交涉。在此次交涉中,清廷对洪扎的态度已经退让到承认洪扎为中英两属之国。薛福成以华尔身照会中只是认为洪扎两属、并非只属英属印度为凭据,诘问索力斯伯里为何英属印度政府废立洪扎王,不事先与中国商议,认为这样有违“两属之体”。索力斯伯里答以洪扎王继位,中国从来不曾派员册立,现英国要另立洪扎新王,中国却要派员参与,不合惯例。薛福成答以英国废立洪扎王更不合惯例。〔28〕薛福成称历来洪扎王继位,中国是否由喀什噶尔道就近派员册立,一时无从查考,但是此次英国入侵洪扎并试图废立洪扎王“事属非常”,中国必须派员,“以作两属之证”。〔29〕于是索力斯伯里稍作退让,提出“若中国派员会立坎酋,将来不沿为常例,或可与印督相商。”薛福成认为事已至此,再争无益,只得见好就收,答应在此基础上再做商谈。于是双方达成协议,此次洪扎新王由中国派员参与册立,往后洪扎王继位中国是否派员则查照旧章办理。〔30〕

3月14日 (二月十六日),薛福成将第三次交涉情况电告总理衙门,要求总理衙门尽快选派册立洪扎新王的官员,以免英国节外生枝,并建议总理衙门电告喀什噶尔道员从彼处派员较为便捷。〔31〕次日,薛福成再次电告总理衙门,要求总理衙门就洪扎问题照会英国外务部定案,告诫英国外务部在中国所派人员到达之前,不得公布所立洪扎新王名字。〔32〕

经过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这三次交涉,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就洪扎问题达成基本协议。英国原本以为清政府对洪扎这种蕞尔小邦必定“度外置之”〔33〕,不予重视,更不会采取有力举措与英国力争。清政府坚持洪扎为中国属国并力求派员册立洪扎新王的态度出乎英国所料,英国不得不让步,承认中国对洪扎保有宗主权,同意由清政府派员和英国政府共同册立洪扎新王,日后洪扎王的更替清政府是否派员册立则仍按照旧例办理。清政府通过交涉,维持了洪扎对中国的属国地位及中国对洪扎事务的管辖权,并为此后中国干预洪扎新王更替留下余地。但是清政府也做出重大让步,承认了英国对洪扎的宗主权,接受了洪扎成为中英两属之邦,并默认了英国对洪扎的实际占领。

三、清政府争取会立洪扎新王

(一)对处置洪扎旧王赛必得哎里罕的交涉

英军入侵洪扎后,洪扎王赛必得哎里罕向清朝求援未果,自身又无力抵抗,遂率领家眷、王室及大批臣民,协同那噶尔王乌孜尔汗及其部众,共计500余人逃到新疆色勒库尔地方塔格敦巴什卡伦附近。清朝新疆地方政府一面派员赴塔格敦巴什赈济安抚,〔34〕一面派遣军队驻守色勒库尔及帕米尔沿边各卡伦,以防不测。〔35〕对于如何安置这些逃众,新疆地方官员颇费踌躇。署喀什噶尔道员李宗宾建议照会英国,进行排解,先酌量发给那噶尔逃众口粮,遣送出卡,令其返回;对洪扎王及其部众分批给予钱粮,遣送回原部。陶模不同意此处理办法,认为那噶尔与清朝没有藩属关系,“非中国所管之人”,而是附属于英属印度,应当即刻遣送回去;而洪扎是清朝属国,现在其国王及部众正值流离逃亡,清朝应当设法为其排解困难,暂时安置,这样才符合清朝抚绥藩属的原则。于是,陶模和喀什噶尔道员派遣都司张鸿畴发给那噶尔王及其部众口粮,将其遣送回去;而洪扎王及其家眷、部众则被转移到色勒库尔城中,等候具体处置办法。〔36〕

由于当时尚不了解英国侵占洪扎的原因和真实意图,清廷与英国的交涉也刚刚开始,陶模不能确定赛必得哎里罕是否能够返回洪扎复位。陶模表示:“此次英兵进驻坎部并未先行知会该道,亦未接英官覆文,能否撤兵退地,俾赛必德哎里罕率众归部,仍复旧业,尚未可知。”〔37〕为了筹商处置洪扎逃众的办法,陶模上奏清廷,咨呈总理衙门,并请英国驻中国公使就此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

在清廷与英国的交涉过程中,英国要求废除赛必得哎里罕王位。总理衙门认为洪扎为中国藩属,洪扎王决不能任由英国擅自废立。总理衙门从新疆巡抚的文书中得知,洪扎与英国开战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军企图经过洪扎修路而被洪扎所阻,总理衙门认为双方开战过错不全在洪扎一方,坚决不同意英国擅自废黜赛必得哎里罕。对此,总理衙门多次与英国驻华公使进行口头和书面论争,但是英国坚持要求废除赛必得哎里罕另立洪扎新王,毫不退让。到1892年4-5月间 (光绪十八年三四月间),陶模经调查得知:赛必得哎里罕在洪扎与其大臣买卖塔力“同恶相济”,不修国政,作恶多端,深为其部民所痛恨;对外则私通俄国,企图引导俄国势力从帕米尔进入洪扎,并多次挑拨英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色勒库尔城中安置期间,赛必得哎里罕又屡次图谋出逃俄国,为清兵所阻。〔38〕于是,清政府对赛必得哎里罕的态度发生转变,对其家属及逃众的处置做了重新安排。新疆地方政府及总理衙门不再坚持让赛必得哎里罕返回复位,而是将他及其大臣买卖塔力分别解送到新疆省城迪化 (即今乌鲁木齐)进行审讯和看管;其家属则被安置到莎车热瓦奇庄①新疆莎车所属热瓦奇地方有洪扎王的世袭田庄,该田庄是道光二十七年洪扎王沙哈咱帕尔因协助清军平定“七和卓之乱”有功,道光皇帝赏赐的。;赛必得哎里罕之弟穆罕默德·纳辛汗 (Mohammad Nazim Khan)②穆罕默德·纳辛汗在汉文文献中多被译为摩韩美德拿星,有时又译为买卖提艾孜木。因受洪扎部民爱戴被陶模遣送返回,暂时代理洪扎王事务,以安抚洪扎部众;而跟随赛必得哎里罕一同逃来的洪扎部众则被悉数遣返,由穆罕默德·纳辛汗带回洪扎。〔39〕此后赛必得哎里罕及其家眷一直留在新疆,落户为民,受当地政府管辖。〔40〕

(二)争取派员会立洪扎新王

根据清政府与英国达成的协议,由新疆喀什噶尔道选派官员与英国政府代表会同册立洪扎新王。清政府积极确定会立洪扎新王的具体办法,以维护自身权益。其实,清政府十分清楚,表面上洪扎新王是由中英两国共同册立,实际上洪扎新王的选择权完全操纵在英国手中,中国参与册立只是为清廷挽回颜面,“稍存体制”。对此,薛福成看得十分清楚,“稍欲争回体制,已若登天之难,争回一分,即保全一分,不过求勿损上国声名,勿使他国效尤耳。”〔41〕

关于洪扎新王的具体人选,清廷并不十分在意,认为只要是洪扎王家族成员即可。英属印度政府鉴于逃至新疆的洪扎旧王赛必得哎里罕敌视英国、作恶多端,绝不允许其复位;清廷也认为赛必得哎里罕“声名素劣,势难必使复位”。〔42〕英属印度政府起初拟议扶立赛必得哎里罕之子为王,但赛必得哎里罕举家逃亡新疆,不敢回去。英属印度总督遂决定先让洪扎的一位旧臣暂时摄政,并设法召回赛必得哎里罕之子。后来,英属印度总督又因赛必得哎里罕之子年纪幼小,担心其难以召回,最终决定另从赛必得哎里罕的兄弟子侄中选立一人。〔43〕为维护清廷体面,清廷向赛必得哎里罕掩饰了确定洪扎新王人选是英国政府的决断。薛福成请求总理衙门电告新疆巡抚或者喀什噶尔道员,告知赛必得哎里罕清廷不让其复位是由于“中国最重孝悌之道”,而赛必得哎里罕“平日所为悖于伦理”,所以与英属印度政府商定从其家族中另选一人为洪扎新王;并告知此次废立是清廷所定,而不是英属印度政府之意。〔44〕

清廷十分重视此次派员会立洪扎新王,并通过会立洪扎新王尽力维护对洪扎的权力。清廷与英国外务部达成的最初协议为:此次洪扎王的废立事属非常,中国必须派员与英属印度政府一同册立;至于往后洪扎王继位中国是否派员,清廷不得援引此次情况为例,而由清廷查照旧章办理。但是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华尔身刻意曲解,将以后“不得援以为例”解释为清廷仅限于此次派员册立洪扎王,以后洪扎王继位,中国不得参预。〔45〕华尔身将清廷派员会立洪扎新王解释为“只不过是请清廷派员到场”,淡化清廷参与“会立”的政治意义。〔46〕

华尔身妄图夺取中国对洪扎王位继承的参预权,剥夺清朝对洪扎的所属权。驻英公使薛福成对华尔身的用意看得十分清楚,为挽回清朝对洪扎的权益,他严厉驳斥华尔身的曲解,多次向总理衙门阐明协议原意,派遣英文参赞马格里到英国外务部质询,并照会英国外务部解明和重申协议原意。薛福成先是电告总理衙门,劝诫不要为华尔身的臆说所蒙混;并向总理衙门阐明,往后洪扎王继位中国是否派员应该查照旧章办理,如果旧章中洪扎王继位中国有派员的惯例,则往后中国仍要派员;如果旧章中没有惯例,则不援引此次派员为例;但是,如果往后洪扎王位继承出现异常情况,英国必须与中国会商,中国也必须派员参预。〔47〕不久,薛福成又寄函总理衙门,重申此前电文内容,指出必须驳正华尔身的言论,以免被英国政府用为把柄,给日后处理洪扎事务增添麻烦。〔48〕薛福成为此派遣马格里赴英国外务部就华尔身的言辞进行质询,英国外务部称并未变更前此达成的协议。〔49〕为慎重起见,薛福成照会英国外务部,解明“后不为例”的原意,强调“会同”字样〔50〕;还亲赴英国外务部说明如果能够选立赛必得哎里罕之子为新王更为妥当,重申中国派员未到时不得公布所立新王名字。英国外务部表示已将照会及双方面谈内容电告英属印度总督知晓。〔51〕

后来,华尔身声称如果洪扎再行闹事,英国自会办理,中国不得过问。随即,薛福成再次派遣马格里赴英国外务部申明前说,并诘问华尔身出此言论究竟何意。英国外务部副大臣山特生称英国外务部电文中并没有这种言论,推脱说这是华尔身误会,表示英国外务部并无阻挠“将来中国援别理以争会立坎酋之事”,清廷不必多虑。山特生还称,对于往年洪扎王继位中国是否派员,英属印度总督已电令英国驻洪扎官员探访呈报。〔52〕至此,关于日后中国能否参预洪扎王位更替一事方才谈定。

(三)选派册立官员和确定册立仪节

1892年4月中旬 (光绪十八年三月中下旬),英属印度政府最终确定选立赛必得哎里罕之弟穆罕默德·纳辛汗为洪扎新王。〔53〕早在赛必得哎里罕率领王室及部众逃亡新疆,新疆地方官员对其进行安置时,新疆巡抚陶模即已认为穆罕默德·纳辛汗“素得人心”,饬令喀什噶尔道员李宗宾下令派遣穆罕默德·纳辛汗带领洪扎难民返回洪扎,并命其暂时代理洪扎事务,以安抚民众。①陶模:《废黜坎巨提旧酋片》,《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1,新疆一,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3册,杨建新主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8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陶模折片中称穆罕默德·纳辛汗为买卖提艾孜木。英属印度政府选定穆罕默德·纳辛汗为洪扎新王,新疆喀什噶尔道员对此表示认可。英国外务部接到英属印度总督这一决定后,告知了薛福成。

薛福成获知洪扎新王选定消息后,于1892年4月18日 (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电告总理衙门,敦促总理衙门电告喀什噶尔道员尽快选派官员赶赴洪扎参加洪扎新王册立仪式。5月中旬,英国外务部向薛福成询问清廷选派官员的官衔和姓名。5月17日 (四月二十一日),薛福成向总理衙门发电要求将确立的人选告知以便转告英国外务部。〔54〕6月上旬左右,新疆巡抚及喀什噶尔道员选定补阜康县知县田鼎铭作为清政府代表赶赴洪扎查看情况,参与册立洪扎新王。〔55〕薛福成得知后,于6月14日 (五月二十日)电告总理衙门,表示田鼎铭 (正七品)官职太低,必须加派级别更高的官员。薛福成建议喀什噶尔道火速派遣参将、游击等级别的官员赶赴洪扎,或者允准田鼎铭在洪扎以知府职衔行事也可。〔56〕最终,新疆巡抚按照薛福成的建议增派喀什噶尔驻军都司张鸿畴 (正四品)率领二三十名随员,由当时在喀什噶尔的马格里之子马继业担任翻译,前往洪扎。〔57〕

为尽力维护清朝体面与尊严,1892年7月底(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薛福成与英国外务部商定中英会立洪扎新王的详细仪节,确定清朝官员位次最尊,届时在册立仪式上居右在前,英属印度政府官员位次接清朝官员之后,英属印度所属克什米尔官员位次居左稍下,新立洪扎王穆罕默德·纳辛汗位次最低,居克什米尔官员之后。〔58〕册立仪节订立后,薛福成从伦敦将仪节明细托英国外务部直接寄往洪扎首府,交给到此的清朝官员。〔59〕

(四)册立洪扎新王

英属印度政府最初拟定于1892年8月15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举行洪扎新王册立仪式〔60〕,后因英国外务部当时正与清政府交涉滇缅界务,册立洪扎新王的日期延迟一个月〔61〕,最终定于9月15日 (七月二十五日)进行。②《出使大臣薛福成奏为坎巨提回部被英兵攻击与英外部商议中英两国会立坎巨提头目折》(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1辑,外交,坎巨提,313,中华书局,1996年。薛福成《出使公牍·奏疏》卷10《(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递喀什噶尔》中将该日期颠倒,误印为“西九月二十五即中七月十五”,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732页。

9月15日,清朝与英属印度政府册立洪扎新王穆罕默德·纳辛汗的仪式按照双方商定的仪节在洪扎首府举行。参加仪式的清朝代表为喀什噶尔驻军都司张鸿畴、阜康县知县田鼎铭等一行,英属印度政府代表为英国驻吉尔吉特政治代表罗伯特森少校 (Major Robertson,旧译热布生),英属印度所属克什米尔政府也选派官员出席。仪式上,先由清朝代表都司张鸿畴等宣布大清皇帝恩德,赏给穆罕默德·纳辛汗大缎等物品,谕令穆罕默德·纳辛汗以后照旧向中国进贡,并督促其镇抚部民,不得再像以前洪扎王那样任意劫掠行旅、滥杀无辜。穆罕默德·纳辛汗表示俯首听命。〔62〕这样,清政府与英国正式册立穆罕默德·纳辛汗为洪扎新王。

四、结语

英军入侵洪扎后,清政府反应强烈,积极采取措施,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据理力争。清朝新疆地方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救助和安置洪扎逃众,加强边界巡守。在清朝总理衙门筹办和指示下,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先后三次与英国外务部交涉,达成处理洪扎问题的基本协议,英国承认中国对洪扎保有宗主权和管辖权,不妨碍洪扎向中国进贡,同意由清政府派员和英国政府共同册立洪扎新王,而日后洪扎王位更替清政府是否派员册立则仍按照旧例办理;清政府则承认英国也对洪扎享有宗主权,接受了洪扎为中英两属之邦的现实,默认了英国对洪扎的占领。同时,清政府尽力争取妥善处置洪扎旧王和参与册立洪扎新王,在形式上维护了对洪扎的宗主地位。

英国对洪扎的入侵使清朝与洪扎的传统关系发生巨变。一方面,清朝保住了对洪扎的宗主权和管辖权,洪扎对中国的属国地位和朝贡在形式上得以维持;另一方面,清朝不得不接受洪扎成为中英两属之邦,英国攫取了对洪扎的宗主权,洪扎在实际上为英国所控制,与中国的关系渐行渐远。

〔1〕出使大臣大理寺卿薛福成折 (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九日)〔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1辑,外交,坎巨提,313〔Z〕.中华书局,1996.

〔2〕薛福成.(光绪十七年)七月十七日递天津〔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台湾文海出版社,709-710.

〔3〕坎巨提旧头目赛必得哎里供单〔Z〕.王树楠编纂.新疆国界图志:卷5〔M〕.陶庐丛书刻十三,宣统元年 (1909年)十月刊行.22.

〔4〕〔34〕〔37〕陶模奏英兵入坎巨提头目逃窜各缘由折〔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民族类,003-165-8128-43,000633-000634〔Z〕.

〔5〕收新疆巡抚陶模电为坎巨提部逃亡者暂住卡外并照会英方询问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电报档汇编,2-02-12-018-0008,004-0592〔Z〕;陶模奏英兵入坎巨提头目逃窜各缘由折〔Z〕.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民族类,003-165-8128-43,000633-000634.

〔6〕〔35〕收新疆巡抚陶模电为坎巨提部逃亡者暂住卡外并照会英方询问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电报档汇编,2-02-12-018-0008,004-0592〔Z〕.

〔7〕发陕甘总督杨昌濬电为新疆妥办坎巨提部与英交战等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电报档汇编,2-02-12-018-0010〔Z〕.

〔8〕发出使英国大使薛福成电为查明新疆坎巨提部与英交战缘由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电报档汇编,2-02-12-018-0022〔Z〕.

〔9〕〔10〕〔11〕〔12〕〔13〕〔14〕〔15〕〔16〕〔17〕〔18〕〔19〕薛福成.论英兵入坎巨提意在谋帕米尔书 〔A〕.薛福成选集〔M〕.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54,354-355,355,355,355,355,355,357,356-357,357,357-358.

〔20〕薛福成.(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15.

〔21〕〔24〕薛福成.论与英争坎巨提事及滇缅界务书〔A〕.出使公牍·奏疏:卷3,书函〔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271,273.

〔22〕薛福成.论与英争坎巨提事及滇缅界务书〔A〕.出使公牍·奏疏:卷3,书函〔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272;倪志书.中英两属之坎巨提〔J〕.新亚细亚,1934,(第8卷第5期):72.

〔23〕〔25〕〔26〕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五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16,716,716.

〔27〕〔28〕〔30〕 〔41〕薛福成.论争回坎巨提两属体制书〔A〕.薛福成选集〔M〕.丁凤麟,王欣之编.294,294,294,295.

〔29〕〔46〕〔49〕〔52〕薛福成.咨总理衙门并北南洋大臣李刘与英外部议会立坎巨提新酋〔A〕.出使公牍·奏疏:卷1,咨文〔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91-92,92-93,92-93,92-93.

〔31〕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二月十六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16-717.

〔32〕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17.

〔33〕〔42〕〔60〕出使大臣薛福成奏为坎巨提回部被英兵攻击与英外部商议中英两国会立坎巨提头目折 (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九日)〔Z〕.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1辑,外交,坎巨提,313〔Z〕.

〔36〕坎巨提旧头目赛必得哎里供单〔Z〕.王树楠编纂.新疆国界图志:卷5〔M〕;萧飏曾.坎巨提述略〔M〕.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蒙藏委员会印行.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24册〔C〕.马大正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45.

〔38〕王树楠.勘界公牍〔A〕.新疆国界图志:卷5〔M〕.18;总理衙门大臣奕劻等奏为新疆派员会立坎巨提头目事竣折 (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Z〕.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1辑,外交,坎巨提,315〔Z〕.

〔39〕王树楠.勘界公牍〔A〕.新疆国界图志:卷5〔M〕.18;陶模.废黜坎巨提旧酋片〔A〕.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1,新疆一〔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3册〔C〕.杨建新主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8卷〔C〕.兰州古籍书店,1990.424.

〔40〕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委员会立坎巨提新酋事竣并拟安置旧酋各情形折〔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民族类,003-165-8128-044,000635-000636〔Z〕;甘肃新疆巡抚潘效苏奏请将坎巨提废酋及其家属分别编入户籍事折〔Z〕.宫中朱批奏折,04-01-01-1066-16〔Z〕.

〔43〕〔44〕〔48〕薛福成.论商立坎巨提新酋书〔A〕.出使公牍·奏疏:卷3,书函〔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301,301-302,313.

〔45〕薛福成.与英外部解明会立坎巨提酋之事〔A〕.出使公牍·奏疏:卷8,洋文照会〔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599.

〔47〕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17.

〔50〕薛福成.咨总理衙门并北南洋大臣李刘与英外部议会立坎巨提新酋〔A〕.出使公牍·奏疏:卷1,咨文〔M〕;与英外部解明会立坎巨提酋之事〔A〕.卷8,洋文照会〔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92-93,599-600.

〔51〕薛福成.论会立坎巨提新酋书〔A〕.出使公牍·奏疏:卷3,书函〔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313-314.

〔53〕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20.

〔54〕薛福成.(光绪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20.

〔55〕陶模.废黜坎巨提旧酋片〔A〕.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1,新疆一〔M〕.

〔56〕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22.

〔57〕薛福成.(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递柏林〔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22-723.

〔58〕〔62〕陶模奏委员会立坎巨提新酋等由折〔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民族类,003-165-8128-044,000635-000636〔Z〕.

〔59〕薛福成.(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递喀什噶尔〔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31-732.

〔61〕薛福成.(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二日递北京〔A〕.出使公牍·奏疏:卷10,电报〔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Z〕.731.

猜你喜欢
总理衙门噶尔清廷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试探阿里噶尔本时期普兰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变与不变之间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喀什噶尔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措施探讨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美丽的喀什噶尔姑娘
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