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霜 张红达 杨翠兰
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今天达到极致,人类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物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已推行低碳经济多年,在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仍未改变“挖动地球”〔2〕求资源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几乎成为所有大宗商品 (包括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以及大宗农产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国,由此换来的却是高成本低利润、高污染低节能的产业格局,甚至陷入了“低碳不经济”仰或“经济不低碳”的低碳发展困境。
推进低碳经济,低碳工业建设是重中之重,而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资源型企业的低碳发展则是低碳推进的关键所在。我国现有的资源型企业诸如煤炭企业、钢铁企业等普遍面临资源枯竭、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发展制约,行业利润逐渐缩减,甚至亏损,这是低碳发展陷入瓶颈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角度,结合动静脉产业理论,笔者认为低碳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动静脉产业结构不合理,突破瓶颈,应在传统的大力发展动脉产业的前提下同时推进其静脉产业的发展,最终促使两者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型企业真正的低碳经济。
动静脉产业学说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学者后藤典弘等提出,主要观点认为,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材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过程,静脉产业是指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收集、分类、运输、分解及资源化或者最终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3〕动脉产业的输出端是静脉产业的开始和输入端,静脉产业的输出端返还到动脉产业支持新一轮的生产,动静脉产业是不可分离的〔4〕。资源型企业的动脉产业围绕自然资源的价值变化,由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此产业环节涉及采矿厂、烧结厂、成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公司等;资源型企业的静脉产业围绕自然资源利用后排出的废弃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回收利用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并对没有经济价值的部分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置,使之最终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脉产业发展所需资源不足的问题。此产业环节涉及环境清洁公司、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公司、再生资源销售公司以及最终废弃物处置公司等。低碳经济背景下,动脉产业可以通过利用生态产业链设计生产流程,实行清洁生产或者使用新能源实现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环境化;静脉产业则通过开展废弃物回收以及再生利用实现资源型企业的环境产业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5〕这是两者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低碳发展的必然性所在。
图1 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的资源流动图
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应然性首先表现为资源型企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演进瓶颈转化规律指出,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使得一个发展瓶颈解决了,下一个关联瓶颈又出现了,正是这种欲求解决瓶颈的力量推进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型企业的动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解决了生产、生活等很多问题,然而紧接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却成为该行业的又一大瓶颈,资源型企业要继续生存,必须突破这个瓶颈,由此催生了静脉产业的发展,但单纯的静脉产业或者动脉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资源型企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是资源型企业低成本要求推动的必然趋势。目前资源型企业环保成本约占企业总投资的12%-15%,若完全达到国际低碳标准,此数据预计会上涨至25%左右,在现有的动静脉产业发展体系下,这种上涨成为不可避免,但这与资源型企业低成本战略又是相悖的。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动静脉产业趋于协同发展的过程。这从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可以解释。科斯认为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在现有体系中,动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由其内部静脉部门进行再资源化处理,然而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化的主体,当较高成本成为这种经济行为的障碍时,必然影响其低碳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这时便需要通过市场交易转移或者部分转移动脉产业内部的静脉过程〔6〕,降低动脉产业对废弃物处理分解的成本以及环保压力,推动静脉产业的形成,从而实现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由于对行业发展的阶段认知不全面,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动脉产业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早已存在,而静脉产业却是在近些年低碳经济倡导下才渐渐开始被资源型企业认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两者产业结构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协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动脉产业、静脉产业从产业的角度划分分别属于两种独立的产业形态,如前所述,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资源的供应需求关系,因此两者存在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不过这种协同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两者相对独立的基础之上。目前工业企业推行的低碳经济战略虽然也在大力倡导发展静脉产业,但主要是在资源型企业动脉产业内部进行,仅仅实现了动脉产业中静脉流程的内部化,并没有基于围绕废弃物处置和再生资源利用及其销售的市场关系存在,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的静脉产业〔7〕,所以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协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而是一种伪协同,更不可能将协同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由于资源型行业的历史原因,煤炭企业、钢铁企业等大都坚持“大而全”的经营策略,倾向于静脉流程内部化〔8〕,例如自建化工厂、水泥厂等静脉企业以发展静脉产业,只有部分废弃物会选择通过市场交易进入静脉产业环节,这就是典型的动静脉产业伪协同,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型企业的低碳经济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自建投资发展静脉产业,加重了企业的环保成本,最终导致低碳不经济的后果。
动脉产业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是主导产业,静脉产业是辅助产业,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完善的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但目前这种体系的形成还存在三个障碍:首先,资源型企业对静脉产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静脉产业的发展主要迫于环保压力,资源型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仍然以动脉产业发展为根本,重动脉、轻静脉的现状是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的理念障碍;其次,环保压力下的静脉产业投资具有随意性,并没有科学考虑静脉产业的市场和动脉产业的供需状况,这是协同发展体系的市场障碍;另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撑,动静脉产业的协同发展更需要一定的技术创新作为后盾,目前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动脉产业进行动静脉技术研发,而以两者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技术研发还很少,这是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的技术障碍。〔9〕
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使资源型企业专注于资源生产主业的动脉产业,着力推进资源的价值提升,同时将环保任务以市场形态运作静脉产业而实现,在保障资源生产主业低碳战略的同时达到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根据两者协同的程度,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依次可分为以下三种:
动脉产业衍生静脉产业模式 (衍生模式)是指静脉产业的产生并不是独立建立的,而是在动脉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为动脉产业的需要而由动脉产业延续或者扩展所产生的一类产业。目前资源型企业的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多以这种模式为主,动脉产业的发展对静脉产业的产生起着关键性作用,静脉产业只是作为动脉产业内部的延续或者扩展部分,因此衍生出一些非真正的静脉产业企业,这些所谓企业其实只是设置在动脉产业内部的静脉部门,典型的如大型钢铁企业,尽管一般在钢铁生产的动脉主业下投资建设了多种二次资源利用的静脉部门,甚至有的废弃物厂内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但是动静脉之间是伪协同,并不能发挥协同的真正作用。动静脉产业之间要达到真正的协同,首先要求动脉产业衍生静脉产业,而不是静脉部门。目前资源型企业静脉部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伪协同要得到扭转,动静脉产业之间必须建立严格的市场供需和交易机制,即使同一个集团公司内部同样如此,促使两者在市场作用下实现协同发展。
动脉产业为主,静脉产业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指动脉产业主动吸引静脉产业向其聚集,从而消纳其生产排出且对自身无用的废弃物,或者是静脉产业主动向动脉产业靠拢,从而可以利用动脉产业排出的废弃物作为自身生产的原材料开展静脉生产。资源型企业始终是以资源生产的动脉产业为主线的,资源加工生产是其核心业务,那么在市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静脉产业应可以有所剥离,从而围绕核心业务引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公司、废渣分选公司或者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等静脉企业开展低碳业务,这些静脉企业可以承担资源、能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等一系列静脉产业业务;同时,这类静脉企业还可能因自身原材料获取的需要而主动向资源型企业聚集,一方面减少动脉产业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另一方面使静脉企业原材料供应更加稳定、便利,加快静脉产业的推进,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典型的如包钢生态工业园区〔10〕。
动静脉产业链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是指动脉产业、静脉产业各自基于自身生产、发展需要建立的协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最理想的一种形态,产业链的交互机制源于产业间存在资源、技术或市场的紧密联系,动脉产业链主要围绕资源加工生产展开,静脉产业链主要以动脉产业链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为原料形成,这里的动脉产业链是主导产业链,静脉产业链即为补链,两者因为存在交互的动机而形成并实现协同发展,不过出于产业链交互机制以及稳定性考虑,动静脉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业务需要足够匹配,同时双方需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目前资源型企业的动脉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静脉产业链也有一定雏形,但距离两者交互并最终实现动静脉产业协同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以上对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三种发展模式是依次互为基础、递进发展的。据此笔者用联系的观点将三者的发展关系及其发展特点进行图形描述,建立了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演进图 (如图2),其中OP代表静脉产业,OM代表动脉产业,OP1、P1P2、P2P分别表示衍生模式、聚集模式和交互模式,AE折线表示动静脉产业协同对资源型企业低碳发展的作用强度。根据演进图,可以清晰地进行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比较,并发现衍生模式、聚集模式和交互模式三者依次演进的规律。
图2 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演进图
(1)根据AE折线趋势的不同,可以发现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在不同的模式下,对资源型企业低碳发展的作用强度是不同的,交互模式的作用强度较大,从而DE的倾斜度最明显,其次是聚集模式,衍生模式的作用强度最小;从AE折线的整体趋势看,随着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由衍生模式、聚集模式到交互模式的逐渐演进,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也越来越好。
(2)P*将静脉产业OP分为两个阶段,即OP*为静脉部门存在阶段,P*P为静脉产业发展阶段,两者分别对应的是伪协同和市场交易,反映在AE折线的倾斜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由于静脉部门属于动脉产业内部自建形成的,由此实现的是一种动静脉产业间的伪协同关系,而伪协同几乎对资源型企业的低碳发展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甚至由于自建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产生阻碍作用),导致AB倾斜度为O的结果。随着基于动静脉产业之间市场交易的建立,真正的动静脉产业协同进入发展阶段,从而对资源型企业低碳发展的作用强度由 BC—CD—DE逐步增加,可见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交易基础之上。
(3)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衍生模式处于较为低级阶段,但只要建立基于市场交易的动静脉产业市场结构,衍生出静脉产业企业,而不是静脉部门,同样可以对资源型企业的低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C的趋势可以看出),因此无论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处于哪一种模式下,都应努力促其向更完善的趋势发展。交互模式是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最高阶段,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轨迹必然要向交互模式逐步演进。
处于低碳发展困境中的资源型企业应如何实现向动静脉产业链交互协同发展模式阶段演进?本文认为,由于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之间的协同程度不同,决定了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从衍生、聚集、交互依次进行演进,但演进过程中需要克服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的理念障碍、市场障碍以及技术障碍,同时政府要做好动静脉产业布局引导,从政策、税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静脉产业发展。
图3 资源型企业动静脉产业协同关系图
资源型企业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的生产协同主要表现在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方式、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协同,从而实现生产关系耦合,协同的关键在于保障动脉产业低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克服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障碍,重视静脉产业发展。具体建议是动脉生产支持静脉生产。相对于动脉生产主业而言,静脉生产是辅助产业,大部门原料来自动脉生产环节,因此对于动脉产业而言,不应一味地投巨资自建各种环保设备、企业或改进工艺流程,追求再生资源在动脉产业内的循环,而应该基于成本控制和市场交易成本,将部分静脉流程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出去,积极支持动脉流程外的静脉生产,以谋求静脉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静脉生产则要服务于动脉生产。静脉生产相对于动脉生产而言,主要目的是实现动脉生产的低碳,因此,静脉生产应始终服务于动脉生产低碳的目标。动脉生产环节会产生各种废弃物,静脉生产环节应尽可能多地消纳这些废弃物,减轻动脉生产环节处理废弃物的压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反哺动脉生产主业。
资源型企业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的市场协同主要表现为两者的资本支出、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分别有所降低,两者的市场效益有明显增长。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动静脉产业发展中废弃物的供需状况,以及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状况,克服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市场障碍。具体建议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建立废弃物资源交易中心。资源型企业动脉产业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在交易中心进行登记并适时监控,静脉产业以自建或者外包形式进行发展,但所需原料需经过交易中心进行市场交易。这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可以真正了解静脉产业的营运情况及其市场效益,在自建成本压力大时及时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静脉企业转移内部静脉流程;对于静脉企业,则可以利用交易中心了解原料供应情况,实时调整产业生产,避免原料短缺影响生产,从而降低两者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增加市场效益。国内静脉产业之所以发展比较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再生资源产品具有的特殊市场价值。其实再生资源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建立再生资源产品交易中心,一方面可以更多地消纳动脉产业的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使静脉产业发展。
资源型企业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的技术协同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技术研发推动资源型企业的低碳发展,协同的关键在于克服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障碍。但这种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指动脉产业的低碳技术或者静脉产业的技术研发,而应该是以低碳为目的的两者协同的技术研发,理想的状态是动脉产业专注研发资源价值提升的高新科技,静脉产业专注研发低碳技术,两者也可以发起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吸引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充分考虑其市场效益。具体建议是资源价值提升的技术创新由动脉产业牵头,通过深度洞察该行业的最新需求,专注研发资源利用的尖端生产科技,努力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动脉产业应时刻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开发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兼顾静脉产业发展;而低碳技术研发应由静脉产业牵头,目前,静脉产业大多处于动脉产业的衍生阶段,相关低碳技术研发主要由动脉产业或者政府机构牵头进行,不过出于协同效应以及静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考虑,低碳技术研发由静脉产业牵头应会有更好的效果。首先,静脉产业出于自身发展必然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其次,静脉产业由于自身产业属性在低碳技术研发上具有更多优势;另外,静脉产业的发展是低碳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可以争取政府在技术研发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2〕张春续.中国挖动大半个地球〔EB/OL〕.http://view.news.qq.com/zt2013/earth/index.htm.
〔3〕王崇梅.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日本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12-14.
〔4〕刘红林,苗永旺.静脉产业与中国经济——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09,(4):150-154.
〔5〕张士强,张杰,任一鑫.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竞争关系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64-167.
〔6〕〔8〕赵国党.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转化抑或可持续〔J〕.改革,2011,(2):35-40.
〔7〕王军,岳思羽,乔琦.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J〕.环境保护,2006,(11):30-33.
〔9〕王虹,张巍,朱远程.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1):29-32.
〔10〕王晓东.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互动合作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