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指导及其实践意义探析
刘 凯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从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开展现状着手,分析了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优秀剧本创作难、题材单一雷同、不能准确突出心理特征、作品缺乏深度、形式相对呆板、表演技巧稚嫩等问题;对黄淮学院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开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论述了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的指导对策;并对加强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创作指导的实践意义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实现治疗、教育、审美三重功能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新模式的思考。
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创作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受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科医生雅可布·李维·莫雷诺(J.L.Moreno)1921年创立心理剧的影响,结合校园的场景和事件等因素应运而生的[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借助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由学生通过特定校园生活情境下的角色扮演,展现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并在辅导老师、参与者和观众的帮助下,获得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2]。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独特的治疗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校园心理情景剧不仅具有心理治疗功能,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3]。在心理治疗方面,校园情景剧通过戏剧、小品等形式艺术化地反映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事件,让学生在观看演出过程中感知和体验人物角色,增进自我认识,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心理情景剧为学生在校园里可能遇到的人际困扰、学习障碍、失眠、忧郁、情感关系等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提供一个可以观察体验、尝试解决的舞台,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同时让当事人、参与者、观众和心理辅导老师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审美方面,心理情景剧作为舞台剧的一种,具有舞台剧的普遍特征、相近机制和一般功能;作为特别针对校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的一种舞台戏剧,既运用了戏剧的专业知识,更注重采用心理辅导的专业技巧,偏重于对心理现象与问题的表述与阐释。戏剧的审美功能在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具有独到的作用和价值,但校园心理情景剧又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戏剧,其审美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功能值得注意。
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运用校园心理情景剧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辅导活动,高校校园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情景剧表演和比赛。心理剧融合了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并提倡演员表演的自发性和真实性,这些特点都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和拥护,这为以心理剧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基础[4]。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都是以大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再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交往中的烦恼与困惑等故事情境,剧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巧妙地通过角色扮演引发参与者相应的情感共鸣,从而唤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使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发挥特长;还可以激发其参与意识和兴趣,调整心态,缓解紧张情绪,更快乐、健康地成长与成才[5],进而起到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大学生共鸣的良好途径,通过演出也能令表演者得到最大的支持鼓励和精神安慰,获得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著的[6]。然而,由于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作品创作缺乏有效指导,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作品主题表述不明确,故事叙述性不强,作品雷同率较高,创新不够;剧情的选题、选材范围过于狭窄。部分作品剧情设计只限于围绕友情、恋爱、贫困、虚荣这些展开,不能很好地展现出心理起伏变化并通过舞台表演展现出来。很多作品缺乏深度,形式也相对单一呆板,表演的技巧上也稍显稚嫩。
以黄淮学院为例,笔者对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答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参与人群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调查人数为 100名同学;(2)81人看过校园情景剧并喜欢;(3)55人认为所看心理情景剧作品平淡无奇,34人觉得有新意、被吸引;(4)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加强,62人认为是剧本创作,31人认为是演员表演,7人选择了舞台、道具、场地。(5)你认为最吸引大家的校园心理情景剧题材的选择上,26人认为是校园恋情,23人认为是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12人认为是学习娱乐,4名学生认为是生活感悟,3人认为是创新创业。 (6)制约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中进一步推广的因素上,86人认为在于缺乏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好剧本,62人认为演员的选择上还不能满足需要。从中可以看出: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中有较深的群众基础,优秀剧本创作难及演员的选择配置问题突出,同时也凸显出剧情选择单一,容易雷同等问题。
心理情景剧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辅导教育的新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针对心理情景剧创作的指导对策,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创作素材应取向接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呈现时代特征,反映校园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目前,在大学生心理情景剧中,常见的题材内容有:(1)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包括环境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认知失调等;(2)学习方面的问题,包括注意和记忆障碍、考试焦虑、专业迷茫、学习不当、挂科厌学等;(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包括寝室关系失调、同学之间不和、异性交往恐惧、缺乏社交能力等;(4)情绪性格问题,包括情绪消极不稳定、性格过于内向封闭等;(5)其他心理问题,包括网络成瘾、父母离异、压力缓解等。这些题材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在成才就业、创新创业等题材上涉足不多,挖掘不够。在心理剧活动开展之前,可通过发布公告、心理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征集题材,对大学生关注度高、代表性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不断充实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素材库。
对所收集创作素材进行概括,确定主题。主题确定对于心理情景剧的创作十分重要。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心理剧,往往会出现主题不明确、心理问题凸显不够,甚至有些剧目脱离主题,变成单纯说教或者小品表演。从 2011年起黄淮学院已经举办了三届校级心理情景剧大赛,每个院系在系内进行预赛初赛,最后进入学校决赛。三届大赛的主题都是在学生申报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筛选、评比,选取最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剧本进行精心编排和创作。三届主题分别是“演绎校园生活,诠释健康心理”;“分享心灵故事,体味成长力量”;“感恩校园,心光无限”,主题非常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创作的作品很容易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共鸣,有教育、启示意义。从参演的作品来看,均真实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环境适应、学业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贫困自卑、网络成瘾、宿舍文化、就业创业等,得到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接纳。
对剧本创作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心理情景剧和其他剧本一样,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清晰的脉络,针对某一心理问题重点突出地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剧情要紧紧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剧本的创作要服务于舞台的表演,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利用戏剧的矛盾冲突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选择引起性格之间撞击的人物和事件,构成戏剧冲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矛盾冲突直线上升,而应该有波澜,有起伏,有层次。这样才能使剧情既有节奏感,又有张力,始终抓住观众。另外,校园心理情景剧基本定位为开放式剧本,允许学生在排演过程中随着剧情发展修改、丰富、完善和创新[7]。剧本创作上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才能达到治疗和锻炼的双重作用。
心理情景剧是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舞台上要展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演艺术的指导。表演不够到位,舞台感染力就不够,因此,在舞台空间感、表演的张力、节奏感的把握等方面需要专业老师指导。心理情景剧注重内心世界细腻性的特质决定了演员不宜过多,演员的表演要尽量夸张,以达到渲染气氛、震撼心灵的效果。在表演的过程中,巧妙运用旁白,剧首、剧尾、场景切换及人物心理表现、内心挣扎都可以用旁白体现。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员要用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情感、默契的配合展现出人物心理活动,才能达到舞台表演效果,受到一致认可和好评。
校园心理情景剧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心理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8]。大学生亲自参与心理情景剧,“拿身边人反映身边事,拿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创作与展演,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回味与反思,唤起观众的感悟与思考,进而做出改变。大学生通过参与创作、观看演出观照自己、观照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既有很好的观赏性,也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心理情景剧的编排和观看活动中,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自身问题的思维方式。
心理情景剧创作是一个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过程,展现了集体的力量,每一件作品都是团队合作成果的展现,好的作品离不开团队协作。一部好的心理情景剧作品的呈现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等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相互信任、默契配合,也离不开广大学生观众的支持,通过创作及表演使大家认识到困惑与感动、分享与沟通。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还原再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自我感悟成长的历程和对现实冲突的隐性思考。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校园心理情景剧将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遭遇的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到戏剧层面,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环境的优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校园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9]。积极建立校园心理情景剧社团,招募大学生参演,组织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常态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心理剧的创作、编排、表演过程中,让其获得角色的转换、行为的塑造、心理体验的积累和健康人格的完善。
校园心理情景剧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高校是一个需要探索实践的新事物。对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的指导和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结合几年来校园情景剧的创作指导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对加强校园情景剧实践指导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给以后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探索实践带来启发。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困惑和疑问,诸如如何探索实现心理情景剧治疗、教育、审美三重功能相结合的新模式,如何把心理情景剧的影响成功推广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等,仍需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喻瑶.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51-53
[2]朱恪川,李冬.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3):68-71
[3]黄辛隐,戴克明 ,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7-89
[4]王卫平.校园心理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5):105-107
[5]赵凤伟,罗振.创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33-34
[6]葛缨,邓鹏,何华敏.大学生对校园心理剧主观认知的初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81-83
[7]舒曼,黄欢,徐朝亮.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6):71-74
[8]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 [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83-86
[9]逯苗.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6):95-97
G41
A
1673-2006(2013)09-0109-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30
2013-06-12
刘凯(1981-),河南驻马店人 ,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武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