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瑶,黄继飞
1.安徽工业大学思政部,安徽马鞍山,243002;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现实语境中雷锋精神时代化解读
刘佩瑶1,黄继飞2
1.安徽工业大学思政部,安徽马鞍山,243002;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通过对雷锋精神现实语境的总体认知和解析,把握雷锋精神所处时代特征及自身状况,理解雷锋精神时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诠释维度:积极探寻雷锋精神研究新的理论高度,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发挥雷锋精神推动道德法则内化的作用,推动其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结合。发掘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推动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新层面,推动其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相结合;雷锋精神时代化解读价值在于深入推动雷锋精神在民众心理的价值地位提升,更好发挥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及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雷锋精神;现实语境;时代化;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这为传播与弘扬雷锋精神指出了新方向,拓展了新领域,指出了新道路。雷锋精神时代化解读是一项重要的理论探究过程。它是新时期深化认识和理解雷锋精神价值的重要步骤,是激发雷锋精神生命力的现实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规律的道德意识,才能推动道德实践的不断前行,才能获得无限的生命活力。有效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必然要解决这样的课题:雷锋精神所处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征,即要客观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背景以及现实语境中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推动雷锋精神时代化,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带有时代固有的色彩。雷锋精神自产生至今已有 50多年的时间,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纵观雷锋精神的相关研究资料,对雷锋精神的解读应因时而变。对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务必在保持其不变的“善”的本质的基础上,还应关注时代赋予其相对独特的时代性色彩,并且这些时代性色彩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时代背景对雷锋精神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的时代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是个最现实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状态、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相处的状态。对该问题的回答、评鉴相对复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宏观把握社会或时代的“总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考察社会或历史时期时,往往采用“总体性”视角。把握特定社会或历史时期,要在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得到对于该历史时期与社会存在总体的认识。历史与社会总是发展的,只有在总体上才能真正全面把握社会所处时代的各个环节及所存在的依据;第二,尊重历史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个性、特性。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具体现实上,才能正确把握推动发展的动力。要敢于确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实现选择自信、道路自信,找到符合自身独特的需求。
现实语境是社会或时代的“总体”状态与历史、社会发展过程呈现个性、特性的结合,是全面认识事物的平台。把握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出发点或视角是分析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状况。现实语境是一种事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一种事物本身存在状态,由其自身所依附的载体所鉴别。现实语境解读为时代背景,是把所研究的事物放在客观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中加以考量,体现的是事物自在与他在的关系;现实语境解读为存在状态,是事物自身存在的状态,体现的是自身与表征的关系。雷锋精神的现实语境也应该从这两个层面加以思考。
就雷锋精神与其他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问题,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性的把握,较为简便适宜。雷锋精神面临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就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特别是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对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对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提出了新课题;就国内形势来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其次,道德建设现实中不和谐因素频现。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价值迷失、信任流失的状况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战线上,还需要攻坚克难,继续把这项未尽事业推动下去。最后,时代发展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动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特别是道德自律、道德选择能力的变化。相比过去,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自觉也在不断变化。总的说来,雷锋精神所能依赖的社会氛围和人的思维空间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雷锋精神时代背景的界定,意义在于:对时代背景的总体把握,可以全面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环境,正确判定雷锋精神的整体状况,正确认知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使学雷锋活动真正实现常态化。
就雷锋精神的自在而言,它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经历着发展与革新的过程。从过程论来看,雷锋精神所具备的品质与时代发展具有同步性,这种同步性是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与社会发展中诸多要素的共生性,即与时代主流在价值和目的向度上取得同一性。雷锋精神的生命力也在于此。因此,应客观地分析雷锋精神在社会中所处的境域,认知和理解雷锋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关联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从这些方面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真正把握雷锋精神时代化的根本动力。
向度可以被理解为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的意思。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是解读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视角和依据。
学术界鲜有把雷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雷锋精神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上加以理解和诠释。首先,雷锋精神与共产主义紧密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目的在于使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由此来看,雷锋精神内涵——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其次,雷锋精神的品质在于积极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在此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存在一致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着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尊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结合,要求挖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雷锋精神所包含的奉献精神以及其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取向和手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且要通过提高自己、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带动整个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3]最后,雷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深深植入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环,是在理论建设上依靠、尊重人民群众的集中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是真正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基本要求。雷锋精神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深刻解读,是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的产物。只有乐于帮助群众、热爱群众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只有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激励着人们始终热爱生活,幸福地生活下去。
雷锋精神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雷锋精神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的真实反映,与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区群众的现实需要紧密相连。雷锋精神看似“高不可攀”,但其本质“脚踏实地”,反映出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属性,尤其是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连。雷锋精神时代化方向在于:要高度地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雷锋精神在应然性方面要突出其丰富和发展的向度:与社会现实高度的贴近,构建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应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找出其所呈现的动态性质。雷锋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到其从一而终的精髓,这种精髓是保持先进性的决定要素,就是其具有的道德价值,可以帮助人构建内心的道德法则。“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此相反,后者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在这个人格里面道德法则向我展现了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4]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则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理性存在者,摆脱感性束缚。而道德法则在现实中,使人们为心灵和道德立法成为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外在的理性的道德体系可以内化为人的内心的景仰和敬畏。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目标向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力求提高人的道德境界,构筑人的内心道德法则。
雷锋精神品质包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集体主义的尊崇,对人民群众的虔诚,对乐善好施、大公无私的坚持,对学无止境、兢兢业业的恪守,对勤劳节俭、好劳恶逸的持衡,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持重。雷锋精神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还与当前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不仅包含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内含着时代精神的精髓;不仅具有作为道德资源属性,还具有文化的价值功能。雷锋精神是内涵丰富、结构逻辑强的文化综合体。它的生成与发展,深深浸润到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历程之中。首先,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本身就具备文化属性,现在业已成为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品牌。雷锋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其次,雷锋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功能。这是由雷锋精神的先进性决定的。雷锋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最后,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功能作用发挥的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雷锋精神恰好可以承担这种角色。推动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不断树立新理念,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建立新机制,取得新成绩。
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课题。“认识是拥有所能采取的形式之一。”[5]让公民真正“拥有”雷锋精神,就要是公民正确认识它。“人有一种即使不算最高尚,也是最重要和最高级的东西,即认识,这是他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料,人的行动是由认识引导的。”[6]费希特在论述学者的职责时如此说:“认识永远只是达到目的手段。如果没有善良的意志,认识就没有内在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的认识对于理性存在者的共同体来说是没有用处的。”[6]这里抛开职责的问题,关注行动和意志的重要性,以此来理解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话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公民道德建设的最终衡量标准和最终实践目的在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依赖于公民对于道德内容、道德榜样的认识、认知。只有公民对于雷锋精神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在根本上“拥有”雷锋精神的实质,在行动上才能存在实践雷锋精神的可能。雷锋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在启迪民众道德向善、激发民众道德实践、引导道德价值取向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微观层面来讲,依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通过人际关系传播,受外在环境影响,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总体的道德价值的建构,要以更加总体性的道德范式来推广某种道德价值。雷锋精神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具备这种优势。既易于公民认知与接受,又利于国家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地彰显公民道德建设所需要的诸多要素。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社会道德教化与公民自我道德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雷锋精神包含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精神,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丰富养料。雷锋精神的朴实无华、与民众的亲和力强的特点,能够推动公民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要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社会所追求的道德价值与个人道德价值切合,要求在两者之间找到既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又要符合公民道德意识的诉求,符合公民接受心理的道德内容及形式。同时,要充分考虑公民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综合能力。公民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不仅取决于理性素质,更需要国家从意识形态的安全高度上加以引导。正视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因素,让公民真正全面客观地认识雷锋精神,感受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魅力,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中,不断推动雷锋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雷锋精神是雷锋同志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最朴实的精神升华。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是一种“接地气”的道德价值,它所付诸实施的条件是简单的,只要举手之劳便可以加以践行。正是雷锋精神的易于理解、易于践行的特点,决定其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定位。是不是雷锋精神在此就彰显其世俗化的趋向呢?答案是否定的。社会的文化氛围,往往让人们看待精神存在物时,要么一味地拔高,要么一味地贬低,甚至践踏。泛意识形态化的雷锋精神宣传,会导致民众的反感。雷锋精神往往成为道德说教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泛政治化的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只能削弱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价值,降低雷锋精神的道德功能效用。采取多种形式,传播与弘扬雷锋精神,根本上要切实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雷锋精神在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中扎根繁盛,结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果实。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能够使雷锋精神更具时代气息,更具活力,更具道德价值的吸引力,能够使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接受它,并提升它在民众心理的价值地位。
雷锋精神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于以具体的、易于群众接受的形式,启迪群众道德自觉与道德实践。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理念继承,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要,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示范。同时,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内涵和优势的道德价值,使其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引领作用。雷锋精神三维一体的模式更全面地囊括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话语,从宏观来讲,它是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充分发挥其道德价值引领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讲,雷锋精神更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更能彰显个人对社会奉献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在激发群众道德实践热情,引领人民群众道德实践方向上产生积极作用。传播与弘扬雷锋精神,更能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建设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革新。一味地灌输与高度政治强势推动的道德教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业已无法适应时代的现实需要。雷锋精神的时代化解读是要改变灌输的方式,要从根本上使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其所具备的道德价值,要采用更为人性化的说服与引导的方式,提升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引领作用与践行效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建设实践。要把雷锋精神化作一种伦理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普及。“雷锋精神正在从一种个人道德行动扩展为社会公德行动,从个人美德修养范畴扩展到家庭美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各个领域和层面。也就是说,雷锋精神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社会伦理精神。”[7]综上所述,雷锋精神给人们的启迪在于:积极转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重点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与发展。
雷锋精神的时代化是雷锋精神时代解读的重要归宿。对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目的在于发掘雷锋精神与时代的契合之处。雷锋精神的大众化是雷锋精神时代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意识的雷锋精神必然要为时代的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才能真正地成为时代的所属物,才能真正实现时代化。雷锋精神的时代化与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就会失去大众化的现实可能性,大众化只能是“南柯一梦”;没有实现雷锋精神的大众化,也就失去了雷锋精神时代化的实践意义,失去雷锋精神的践行主体,若如此,雷锋精神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推动雷锋精神的时代化与大众化,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信仰建设。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价值迷失,是人们共同的道德价值认同缺失与“信仰虚无”共同作用的结果。雷锋精神具备凝聚道德价值共同认知与信仰构筑的功能。即使这一功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却可以推动人以平和的人生态度与社会态度面对自我与社会,构造良好、平和的社会心态,为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与价值迷失指出一条通途,即道德信仰构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不必担心什么都信的公民,却担心着什么都不信的公民。只有道德信仰构建的完善,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雷锋精神的时代化与大众化的统一在于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是要在充分分析雷锋精神时代性的基础上,使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彰显活力。在实践中践行雷锋精神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目标。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与广泛的处于现时代中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践行的雷锋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只有被人民群众广泛实践的雷锋精神,才能称得上雷锋精神的大众化。“培育、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公民的普遍共识,并转化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8]以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是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雷锋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实践雷锋精神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创新与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探索影响深远、意义深刻的活动主题,把体现雷锋精神的相关活动办得更加扎实,富有成效,把与雷锋精神相关的社会事业做得尽善尽美。同时,在学术领域要不断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提供理论支撑。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1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
[5]萨特.存在与虚无 [M].上海:三联书店,2007:702
[6]费希特.伦理学体系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0
[7]万俊人.迷茫的时代与雷锋精神 [J].人民论坛,2012(3):58-59
[8]王伟.弘扬雷锋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J].道德与文明,2012(2):13-15
G642
A
1673-2006(2013)09-0001-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01
2013-06-0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招标项目“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创新研究”(SK2012A152)。
刘佩瑶(1989-),女 ,江苏丹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责任编辑:武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