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勘查技术工程创新人才

2013-04-12 01:49文晓涛童开宇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

文晓涛,童开宇,张 澎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勘查技术工程创新人才

文晓涛,童开宇,张 澎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 要:本文针对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为相关院校及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工程师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教育部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如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欠缺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是可用之才,但并不是创新人才。原因在于,这样的学生只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去保守地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无任何创新思路,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创新成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我校勘查技术工程专业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1.所涉领域广

本专业是在原有应用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工程、遥感技术等专业基础上,按国家新专业目录调整而成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以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前提,使用精密的专门仪器,在地表、地下、空中及海洋观测各种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分布,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处理手段对所获信号与信息进行处理,研究其变化规律,以寻找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及固体矿产资源,进行高层建筑、水利水电站、道路桥梁、机场建设等工程勘查,城市地下管道探测,环境保护研究,地震监测等[2-3]。

2.应用面宽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能源、地矿、地震、交通、铁道、水电、煤炭、建筑、有色冶金、环境保护等行业以及、部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地球物理的科研、生产、教学、管理等工作。

3.历史悠久

我校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创建于1956年,自1958年开始招生勘探地球物理本科生;1976年开始招收应用地球物理研究生,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分别于1984年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培养地球物理勘查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其教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始终保持先进水平,部分属于领先地位,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1999年被评定为部、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以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专业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主要支撑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4.存在的不足

自我校成立该专业以来,虽然专业特点鲜明,培养目标较明确,但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1)在培养目标方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课程体系过于臃肿,学分高达200学分以上,学生负担过重;(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许多实践环节均在校内进行,脱离了生产实际。

二、今后发展方向与具体改革措施

鉴于我校勘查技术工程专业存在以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今后专业建设应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因“勘查技术工程专业应用面宽就无限制地增加课程门数与内容,而应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我校勘查技术工程(物探)专业历史悠久,硬件设备齐全,师资力量强,教师高层次科研项目较多,与大型国有企业有长期的项目合作。以上特点决定了我们有足够的软硬件条件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

根据以上两条原则,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同时注意了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进。使新制订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

1.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在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我校勘查技术工程专业近年来已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之一。201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方案对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科学研究和创造思维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地球物理领域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从培养目标可明显看出,创造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已成为新方案的重点。

2.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进行课程改革。由于勘查技术工程应用面宽,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不愿忽视任何一个相关方向。但这样的课程体系会导致课程体系过于庞大,学生负担重;给予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小,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在本专业内求知探索的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本专业在2011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特采取以下措施。

(1)课上学分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发表科技论文、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与创新、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学生在提交获奖证明或实践证明材料之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见表1)。这样做的目的既保持了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表1 课外学分(等同选修课学分)

(2)根据该专业应用面宽的特点,扩展了选修课体系。许多原先设置为必修课的课程如工程与环境物探、电磁勘探、核物探技术等课程均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修。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一般高校,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实践教学,即便是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其效果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而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改革这种现状,就必须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根据现有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悠久的历史,许多教师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有长期的项目合作与联系,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目前已建立近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习基地能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同的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及侧重点有所差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见表2)。

表2 勘查技术与工程企业实践计划

为了使实践环节更具有可操作性,除了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外,还需要细划实践计划。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物探数据采集、物探资料处理与解释、物探方法研究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见表2),其中第三个环节(12~16项)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系统讲授法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在使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了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抹杀了学生的兴趣。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做大幅度的调整。本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1)通过启发式讨论、问题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怀疑的精神、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如在进行“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多次覆盖技术”一节的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编程绘制叠加特性曲线,并针对不同参数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编程实现和讨论,发现了野外观测参数(炮检距、偏移距、覆盖次数)与叠加效果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了野外观测参数选取的部分原则。

(2)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培养方案中的个别课程采用网络授课,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协调授课时间上的冲突。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而这一阶段专业方向课程尚未结课,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特点限制,无法长期在校外进行授课。网络授课可解决这一矛盾。第二,这一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通过老师指点,参考相关资料,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

5.考试和评价制度

传统的考试和评价制度虽然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考试形式的改革,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这种形式外,应采用如口试、读书报告、实验(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们在校外的生产实习就采用评阅实习报告、检查个人作业、笔记、口试或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对有创新思路或方法的学生进行奖励。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同时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上5个方面是目前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的5个方面。其中前3个是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之前必备的条件,后2个则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在2011年制定新培养方案时已经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问题,但还不够。我们将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反复琢磨、不断完善,为培养勘查技术工程创新型人才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案。

三、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一概而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相关理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在课程设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21-29.

[2] 贾苍琴,王贵和,吕建国,等.加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41-144.

[3] 张广智,宋建国,李振春,等.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些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2):5-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3)02-0085-04

收稿日期:2012-08-23;修回日期: 2013-01-29。

作者简介:文晓涛,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勘探地球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How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Exploration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EN Xiao-tao, TONG Kai-yu, ZHANG Pe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ajor of exploration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levant measures are advanced from these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ive, course system and building of off-campus practical bases. Some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lative colleges and majors.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exploration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utstanding engineers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