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以及原因探析

2013-04-11 15:30鲁玉强曹秀芬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功利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鲁玉强,曹秀芬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山东 昌邑 261300)

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以及原因探析

鲁玉强,曹秀芬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山东 昌邑 261300)

学校德育教育低质量和疲软无力,已成为当今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功利化教育的不协调;二是学校德育课程意识的匮乏和德育课程的低质量;三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和严重偏差;四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流失和价值观错位。

学校德育教育;学生道德素质;家庭道德教育缺失

近十多年来,德育教育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内容越来越空洞,过程越来越形式化,教育效果越来越差。造成目前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功利化教育的不协调

人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也不会例外。社会提供人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实践环境以及教育再教育的环境。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对他的熏染和塑造。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变迁和进步而来的功利主义泛滥和社会浮躁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从而对国民教育,特别是对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冲击。事实上,对这种冲击的负面影响,许多专家、学者早已犀利地觉察到并且做了很多有深度的阐述,学界也在谨慎地探寻着德育与社会功利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上世纪80年代的“张华事件”和“华山人墙”的正面形象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而“南京救人者被讹诈”、“我爸是李刚”这些消极事件则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越来越多的监控从交通路口进入到住宅小区、各种娱乐场所、办公大楼,昭示着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度的降低。利益博弈日渐让我们感受到道德与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像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苏丹红等等大面积的制假造假,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为代价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学者疾呼“不能就道德谈道德,必须借助法律手段”,这足以说明社会生活道德的失落和教育被经济的异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学校德育教育领域内回避功利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回避功利,而是要寻找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功利的最佳契合点。

传统的德育教育视功利为大逆不道,学校德育教育谈功利而“色变”,在德育和功利之间划上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这使得学校德育教育在虚浮的“净土”中逐渐消解。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德育课程意识的匮乏和德育课程的低质量

记忆深处,我们是听着故事、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路走来。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人类,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歌声,让我们在吟唱中从心底迸发出对榜样的钦佩,一心向善。学校教育中有着我们对自己德行的约束和对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立德至上”的深刻体验,有着对学校各项德育活动与学习生活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对智育的压倒性重视知识,终至德育教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在课程进度表上,专业课、复习题练习、各类考试几乎占据了教育的全部空间;而学校德育教育,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突击造假、可有可无、形式大于内容、日渐枯萎的无奈的花架子活动。当思想品德课演变为没有生命体验和情感投入的照本宣科,以至最后仅仅是为了考一点德育分数的时候,学校德育教育差不多就要名存实亡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上好思想品德课固然重要,同时在其他课程中也不能忽略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专家认为,“道德教学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人文学科的伦理、同情、宽容和尊重,自然学科的严谨、专注、理性和感恩,综合实践课程的合作、责任、热情和投入,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以至学校中的每一件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像对待智育、对待学科教学那样地用心做学校德育,需要由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需要形成以道德教育为轴心、各学科通过道德教育彼此关联的课程体系。目前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学校德育教育缺乏连续、系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二。

三、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和严重偏差

学生既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里,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根植于他的全部生活,绝不仅仅是取决于学校生活。塑造有道德的学生是学校的理想,培养有道德的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理想,塑造有道德的公民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诉求。但遗憾的是,校园暴力频发、家庭伦理失常、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出现反道德的现实,这些都对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强烈破坏,德育教育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很难取得平衡。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呢?因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思想价值追求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东南大学樊浩教授提出“回归家庭伦理本体”的观点,赋予了家庭对于道德教育的杠杆意义。当前现实的家庭道德教育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有的父母为了实现“换一种活法、过上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南下淘金,北上挖宝,走上一代人艰难曲折的致富之路,而把孩子弃之不顾,交给年迈的老人,致使家庭道德教育日渐缺失;当这些四处奔波的淘金者衣锦还乡时,才猛然发现家庭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在出生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孩子,在过去若干年之后,心头肉竟然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还有一些父母,宠爱溺爱孩子,对孩子灌输的是自私错误的道德观念。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对人不可太诚实”,“出门在外,别多管闲事”,结果孩子失去了正义感和公德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老携幼被视作可笑愚蠢的行为。

学生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社会生活中反道德、反教育的现象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冲击,让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游走,如果“他律”都没有保障,又何谈“自律”?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三。

四、学生精神生活的流失和价值观错位

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学生需要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缺乏精神支柱的学生,物质生活再富足都无法提高其道德品质。当太多的孩子越来越感觉不到自己大手大脚的肆意挥霍,当太多的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当很多中学生早恋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当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泪眼婆娑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学生麻木取代了感动,狡诈取代了纯真,浮华的外表遮掩了德性的流失和灵魂的游离。

一个学生无情地责骂他的同桌,究其原因,竟然是“我心情不好,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是谁赋予他拿着同学发泄的权利?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洗脚水倒到别人的暖瓶中并看着别人喝下,究其原因,竟然是“闹着玩”,学生怎么会堕落到连道德的卑劣和玩笑都区分不开的地步?一个学生与父母闹翻了,究其原因,竟然是“我在叛逆期”,是什么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以“叛逆期”为借口变得六亲不认?在很大程度上,精神生活的流失造就了德性流失的温床,精神的荒芜让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语境中孤芳自赏、画地为牢,最终导致在基本的“是”与“非”上丧失了判断能力。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之四。

综上所述,我们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培养出的人是品质低下、人格存在缺陷的残次品,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最大的失败!为了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期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几代人的梦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深入研究和采取科学有效的举措,尽快扭转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和难堪局面。

(责任编辑:张希宇)

G410

A

1008—6153(2013)03—0174—02

2013-04-06

鲁玉强(1967-),男,山东昌邑人,大学学历,昌邑市第一中学教师。曹秀芬(1967-),女,山东昌邑人,大学学历,昌邑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功利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