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幸福观及其现当代价值

2013-04-11 15:30董华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苏格拉底现实

董华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苏格拉底幸福观及其现当代价值

董华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主体本身对于其社会目标和理想价值的实现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幸福观是基于现实又超越自我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精神愉悦、自我满足的客观心理需求。苏格拉底对于幸福的理解不是孤立狭隘的,他把幸福理解为宽泛存在,幸福辐射多重心理因素和社会实践,只有把它们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幸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认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幸福。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对我们当代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启迪。

苏格拉底;幸福观;真理;欲望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个人的意识和世界观也随之改变,对于幸福又有了新的诉求。社会风气的败坏、个人道德的沦丧,使得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发生扭曲,在这些伦理滑坡的迷途中,重读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能够对那些生活在繁荣社会中却感觉不到幸福存在的人有所裨益。

一、苏格拉底幸福观的内涵及其特点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他的幸福观研究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堪。恰是这样不平凡的经历,才促使他研究现实、反思现实以及为这样种种的不满找到出路。

(一)苏格拉底幸福观的内涵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主体本身对于其社会目标和理想价值的实现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反应是宽泛的,它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种幸福观是基于现实又超越自我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精神愉悦、自我满足的客观心理需求。“人如果不生活在现实之中,而是一味的去追求别的东西,那么他就会远离现实,更加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幸福。”[1]他强调幸福应基于现实的存在,而非遥不可及的理想,并且这种幸福是个体幸福和内心世界的呼应,而非外力所强加。

(二)苏格拉底幸福观的特点

1.物质丰富与幸福所得不成正比。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决定幸福的多寡,以苏格拉底自身实践证明他是个穷人,但是在一路探索和追寻过程中,他却是一个幸福的人。他认为物质富有和满足是幸福哲学极大的幌子,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能掩盖精神空虚的事实。幸福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是精神和心理的体验,物质生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得到精神的满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单纯的物质丰富是远远不够欲望的吞噬,所以,物质的丰富并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

2.对真理的追求是幸福的源泉。苏格拉底认为幸福的追求不是物质的欲求,而是对于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赋予了幸福以特殊的含义,在探寻真理的实践中感悟幸福、把握幸福并创造幸福,这成了他的信仰,他对于真理的执着超越了生命和一切。“真正的哲学家为他的信念而死,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如果你看到某人在临死时感到悲哀,那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2]

二、苏格拉底关于幸福的辩证

苏格拉底对于幸福的理解不是孤立狭隘的,他把幸福理解为宽泛存在,幸福辐射多重心理因素和社会实践,只有把它们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幸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认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幸福。

(一)幸福与欲望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需要、欲望和目的是幸福与不幸的共同根源,人的欲望反应人自身心理需求,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幸福就愈加深刻,但是也可能膨胀地反应人的客观需要,人类的欲望如无底深渊而无法满足,欲望不得实现从而滋生痛苦。“意欲作为生命本体不顾一切的客体化便决定了人生和痛苦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3]欲望的无休止,使得人们不得不徘徊于幸福和痛苦的边缘,得之,则幸;不得,则痛。像苏格拉底一样的穷人,他的幸福在于他们对欲望的控制。即便是富有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终将成为欲望的奴隶,苏格拉底挣脱了这种欲望的限制和束缚,成为幸福的主人。

诚然,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他既是幸福的动力又是不幸的诱因,“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满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要难堪”。[4]我们在追逐幸福的同时,只有适度的欲望才能会使人更容易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所以,我们要达到适度,作为血肉之躯,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是有必要的,过分的膨胀私欲,只能无限制地增加痛苦和不幸。“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是告诫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并懂得知足常乐。

(二)幸福与劳动

劳动是人根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使得人类脱离并超越于动物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自身需要的满足。“不创造毋宁死,然而创造实实在在的是过程。”[5]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不仅创造了一切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创造了领略幸福的主体。劳动的实践,使得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主观意识和内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智慧与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利用,这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得身心愉悦,与此同时,精神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伴随劳动而被创造出来。劳动不仅仅创造丰富的物质实体,在劳动的过程中体味劳动带来的满足,远远要比作为结果的幸福更加耐人寻味。“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人走向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是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践基础。”[6]苏格拉底把这种劳动创造沉浸于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中,他在享受真理作为结果被推断出来的喜悦远远没有其探求真理的过程更叫人惊喜。

(三)幸福与人生

快乐和幸福的善本性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目的,即幸福与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人的一生行为所追求的目的,这个目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目的理解为合乎德性的善,即幸福。这个目的不是既定的存在,不是纯粹的虚无缥缈,也不是每个人唯一的终极目标,而是对于每个人可能实现的终极目标。人生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存在追逐幸福和快乐作为结果为目的,而是在经过趋利避害、婉转痛苦之过程的丰富阅历而带来的欣喜和从容。“没有快乐的生活姑且可以忍受,而无意义的生活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生失去意义将变得漂浮无根”。[7]苏格拉底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的定格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在探求真理的艰辛道路中品味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他将真理凌驾于个人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的实现之中,这种奉献、牺牲与享用的一致性跨越时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方式,是体味幸福的最高境界。

三、苏格拉底幸福观的现当代意义

苏格拉底用生命诠释了幸福的所在是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他的幸福观给我们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处于迷茫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启迪。

(一)幸福是主观意识和内在感受的统一

幸福不是简单的主观的快乐,而是源于灵魂的内在体验,肤浅的肉欲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满足,甚至,肉欲生活日益弥漫,精神就愈加空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世界的需求无限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人们对真理和实践的探索不再有昔日意气风发之态。人们私欲无限制的膨胀,贪图享乐、奢侈腐化、攀比、忌妒、炫富等一切不良社会现象一涌而进,并且毫不遮羞地以此为豪,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对于幸福的理解只是沉浸在物质泛滥的世界,扭曲了幸福的含义,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应该建立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积极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奢侈,如果精神的内在灵魂不能战胜物欲的无限扩张,那必将成为物质的奴隶。

(二)幸福是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苏格拉底认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个体幸福的主要目的,而社会幸福体现在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8]人是社会的人,是附属于社会的,个人依赖于社会幸福的实现,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同时又丰富着个人幸福。只有将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个体融入于社会,个体的完全幸福才能体现社会的幸福。

(三)幸福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理想是一种基于现实的一种精神存在,是人类在劳动过成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愿望,这种愿望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幸福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在社会实践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理想而获得的精神和内心的满足。幸福的源头是不断的需要并得到满足,如果人的需要和理想并未实现,则幸福就无从谈起。所以,基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必要的,但期望值过高加大了人们实现理想的高度和难度,从而影响了幸福的感受。因此,在处理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上,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并能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对社会不满的牢骚中郁郁终身。

总之,苏格拉底对幸福的独特见解,启迪着后辈诸人孜孜不倦地前进。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代社会是个道德感缺失的的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滋生,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令人毛骨悚然,幸福危机更是迫在眉睫。道德重塑、回归伦理已经成为当今热议的焦点。那些处于混乱迷茫的人们,应该正确理解幸福的真谛以及得到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1]刘烨.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闫顺利.关于痛苦的伦理省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5][7]闫顺利.关于幸福的伦理省思[J].临沂大学学报,2011,(3).

[6]闫顺利,曹凤珍.幸福观念检思——试论—种合理的幸福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友才)

B502.231

A

1008—6153(2013)03—0170—02

2013-04-16

董华(1988-),女,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哲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幸福观苏格拉底现实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苏格拉底的幽默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