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幸福观是一个人“三观”的综合反映,它影响和塑造着人的精神生活,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们良好的德性修养。
为准确了解开放型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2年6月至7月,笔者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关于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现状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了结构化问卷的形式,列出了享乐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民间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等7种幸福观的10个观点,被调查者需在“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确定”“不太认同”“很不认同”五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借此来了解学生幸福观的总体构成。本次问卷随机发放,共发放600份,收回556份,其中有效问卷396份。在被调查者中,男性129人,女性267人;20岁以下39人,20-30岁275人,30-40岁72人,40岁以上18人;未婚216人,已婚177人。
通过对396个样本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享乐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民间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认同情况逐一进行了分析,发现以下结论:(一)23.2%的大学生持享乐主义幸福观观点,男性高于女性,年轻者高于年长者,未婚者高于已婚者;(二)21.2%的大学生持有拜金主义幸福观观点,男性高于女性,20—30岁之间的人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未婚者高于已婚者;(三)28.3%的大学生持有基督教幸福观的观点,而且,性别、年龄和婚姻这些因素与分布规律无关;(四)39.7%的大学生持有民间幸福观观点,与性别、年龄基本无关,未婚者比已婚者略高;(五)73%的大学生持有儒家幸福观的观点,与性别、婚姻状态无关,40岁以上的人认可比例最高;(六)83.8%的大学生持有道家幸福观的观点,女性高于男性,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已婚高于未婚;(七)80.4%的大学生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观点,四种观点中,认可度最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幸福的观点和物质精神统一性幸福观点,利他性观点和过程性观点稍欠;(八)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呈现出了综合性、复杂性特点,每个人都持有多种观点,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坚定不移的主体,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发挥补充作用,舶来主义幸福观相互孤立,存在一定的发展势头,应该严格限制、引导。
从七种幸福观的融合性分析来看,互相冲突的幸福观几乎不存在,两两幸福观相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可以说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综合性、复杂性。所谓综合性,没有任何一种幸福观是被调查者的唯一幸福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多种幸福观的综合作用,共同存在;所谓复杂性,这七种幸福观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大学生的主体幸福观。在信奉享乐主义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89%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在信奉拜金主义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86%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在信奉基督教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82%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在信奉儒家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79%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在信奉道家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79%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在信奉民间幸福观的人群中,仍有79%的人持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我国的主流幸福观,应该大力提倡。第二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幸福观,及道家幸福观、儒家幸福观和民间幸福观,这三种幸福观之间具有很好的融合性,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也具备很好的融合性。因此,应该加强引导,取其精华,去其腐朽,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补充。第三类幸福观是舶来主义幸福观,即享乐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这三种幸福观是我们要积极防范的,所幸的是这三者之间相容性不高,彼此基本是孤立存在的,且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融合性较高,可以判断其危害性有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认识的根本态度。马克思的幸福理论贯穿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和创造的统一,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幸福理论,一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有深刻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对当代人生活价值目标的确立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从多维度和角度出发,为开展学生幸福教育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从利他性、过程性和集体性等多方面为学生身心健康向良性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引,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服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南。
笔者认为,开展幸福观教育并非简单地说教,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为抓手,用“幸福人”的教育理念开展幸福观教育,并将其融入学校办学模式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将幸福观教育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范围的植入,始终以最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导向,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潤物细无声”,达到完善学员幸福思想,促进学员幸福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