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聋校教学质量研究综述

2013-04-11 11:02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聋人聋校手语

成 彦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00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特殊教育事业的的发展,我国聋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者们认为聋校生源发生了变化。伴随着高性能的数字化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术等新型听力辅助设备的研发推广以及听觉医疗康复、言语矫治技术的不断成熟,听觉障碍及由此导致的有声语言习得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轻。部分受益的聋生进入了普校学习,提升了普校中聋生随班就读安置的比重,也促进了融合教育的发展。而由此使得聋校中无法受益于医疗康复的听觉障碍学生,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聋生的比重相应提高。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及具有相关医疗康复源便利性的东部地区更是如此。这是提高聋校教学质量所面对的新课题。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上倡导的双语双文化教学理念逐步加以重视,相应的学术研究日渐活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成果也初步显现,为聋校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于改变聋校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性状况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聋校中汉语言教学具有基础地位。但一些研究者指出多数聋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听学生,有相当部分聋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水平尚不尽如人意,影响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能力。使得聋校汉语言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局面。由于目前我国聋校教学语言方式(主要采用口语、手语、指语及书面语等四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统一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使用这些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严重降低了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度[1]。

在基础教育阶段聋校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进而提高授课效果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何文明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聋生听课感到困难,其中40%左右的聋生只能听懂一点点或根本听不懂,全能听懂的聋生只占13.4%[2]。这种课堂教与学相互间的不协调,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同样在高等学校聋生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语言、板书、投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的欠缺。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比较少也是影响聋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学过程中缺少直观、形象、感性的素材,没有充分利用聋人的视觉语言优势来进行讲授,则显然不符合聋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一、正视聋生视觉语言方式和认知思维能力

聋人与健听人在语言信息的接受方式和语言交流的表达形式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王敬欣对聋人和听人语言理解和生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聋人虽然在书面语的输入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能力显著落后于听力正常人,而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几项指标上成绩甚至还略高于听力正常人。如在关于词汇量的指标上,聋人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听力正常人可以用少量的词汇就能表达清楚的一句话,聋人却要用更多形象性的词汇才能表达清楚。[3]

由于聋人语言表达能力相应较弱,人们容易由此形成“聋人思维能力差”的概念,刘爱琴指出聋人具有正常的思维,与其特殊的语言表述现象并不矛盾,他们在其语言表述中出现的倒序现象其实是属于人类思维的自然过程。聋人在语言表述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中的问题。[4]

相关研究表明聋人的手语和思维关系密切。学者们认为语言只是多元智力中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多元智力之唯一。而认知发展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Parasnis对不同成长环境条件下的聋童进行实验,通过分析比较后认为:聋童的语言障碍对其抽象推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整体的认知发展并不特别依赖语言的发展,而是在认知过程中多采用直觉性的认知策略,而手语有助于聋童认知的发展。[5]方俊明认为思维作为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并不完全依赖语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是思维的重要方式。[6]手语正是具备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功能。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聋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摒弃唯口语论的束缚,为提倡聋人双语教学、发挥手语的教学功能奠定基础。

二、确立手语在聋校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聋人学习有声语言的难度是很大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就如同我们从一个无声的电视屏幕上学习某国语言,或着如同我们把一种仅有文字存在的失传语言,去复原声音并记住和使用这些没有声音的大量文字符号,这是非常困难的。[7]其次,一些其他的交流沟通模式和补偿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但作用有限。Campbell通过对脑神经的研究认为,读唇虽然在给聋人提供语言信息方面有着自然而独特的功能,但语言信息非常有限。人工耳蜗虽然可以提高听力,但尚不能彻底解决其先天或后天的听觉障碍。这些助听装置只能帮助部分而不是全部有听觉障碍的儿童[8]。这就使得充分利用聋人的视觉语言优势来学习手语的必要性愈显重要。Mayberry通过语言测试观察聋童语言结构认知中美国手语及英语作为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关系。结果显示:延迟聋童第一语言的获得最终只会令他们得不到完整的语言结构认知,对第二语言发展极为不利。揭示了及时学好第一语言即手语的必要性和其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大影响作用。

全面了解和认识手语的表达形式、发挥的功能对于确立手语在聋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聋校教学中,要明确自然手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应该针对聋生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其视觉形象思维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郭誉玫认为由于手语有自己的结构和文法规则,而那些对手语本身缺乏了解的人,在分析聋人的手语句子时,过分地偏重口语语言而将其与手语拿来作直接的比较,但由于对手语认识不深而忽略了手语语言中空间关系的重要性和面部表情的语法功能。[9]事实上使用手语的聋人在视觉表象判断、运动知觉、脸谱辨认、心理旋转诸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进而促进了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邓慧兰指出如果让聋童从小接触手语也可以跟健听孩子一样获得第一语言。[8]因此手语应该作为聋生的基本语言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龚群虎认为手语沟通是聋儿的首要语言沟通需求,无法阻挡。不用手语,我们怎么可能让尚未习得汉语的聋儿仅用只言片语的汉语进行与他们心智发展相匹配的复杂沟通呢?[10]

三、尝试双语双文化教学

世界聋教育初期采用的是手语教学,而自1880年米兰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后,国际上逐步兴起了“口语教学”。“手口之争”时起时伏贯穿了聋教育历程近200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之而起的是“综合沟通法”,即采取手、口、耳、唇读、指语等方式与聋童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从北欧诸国开始,其后在欧美等许多国家引起极大反响的“聋人双语教学”,即运用聋人母语(自然手语)和本国语言的书面形式进行教学。这一新的理念是“国际特教界”的追寻。[11]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超越了原有在医学范畴对聋人所确定的定义,而将聋人的耳聋和使用手语从社会的范围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双语双文化教学理念与方法越来越引起中国聋教育界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同时,有关双语双文化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

学者们对“双语双文化”理念所阐释的定义为:所谓双语即将聋人母语(自然手语)作为聋生的第一语言,本国语言的书面形式(在中国指汉语)作为聋童学习的第二语言。[12]所谓双文化即两种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国聋人需要适应的双文化就是聋人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13]由此可见,该理念承认手语是聋人的母语,但手语不是指手势汉语,而是符合聋人视觉语言规律的自然手语,同时承认聋人具有属于本社会群体的文化——聋人文化。

手语双语聋教育应作为使全社会认同聋人语言和特有文化的框架,作为使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的阶梯,由此促进聋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邓慧兰认为目前聋人双语获得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地观察手语跟相关口语两种语言内在结构的特性,而作出语言转换的条件,这个语言转换正是聋童手语双语发展的哲学基础[8]。因此,发展双语聋教育对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乃至于提高参与社会沟通能力至关重要。我国虽然对有关聋文化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对于聋文化与聋教育的关系来说,聋文化对聋教育有着很深的影响。我国聋教育目前贯穿的只有主流社会文化的“单文化”教育。沈玉林认为这种单文化聋教育使得聋生既没有学好汉语,也没有掌握规范的自然手语;他们的学业成绩低于同龄的健听儿童;对“聋文化”他们没有理性的认识;他们普遍缺乏一种自豪感。[13]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实践来看,正是由于实行双文化的聋教育能使得聋童更好地生活在主流社会中,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聋”是医学的终结,也是教育的开始。医学上的听力康复是对教育的辅助,决定聋童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根本是教育,而非医学。与其只关注聋童生理上的听觉障碍,不如更多地关注聋童在社会与文化上所具有的生命意义。[14]日本《聋文化宣言》中的第一句便是:“所谓聋人,是指说着日本手语这种与日语不同之语言的少数群体。”这个新定义的进步意义在于它摆脱了把聋童看做残疾的、生理缺陷儿童的这种极易让教师们产生悲观消极教育心态的不利影响。这也为下一步从聋人文化视野理解聋校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学手段和方法、语言教学等一系列问题,廓清了道路。[18]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聋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在逐步深化和推广,国内大部分研究都着重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聋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使其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支持之一。同时这也是目前在聋人高等教育阶段,由于从事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为专业学科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手语,难以应付复杂的课堂教学而所需要的。

李启隆、李明、蒋雪峰等将IBM语音识别技术引入高等聋教育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对“无障碍教学”的先进理念作了阐释,并认为其将引发教学模式的革命。[15]张漪等通过比较分析目前高校聋生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三种形式(即传统CAJ课件教学、虚拟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结合聋生自身的特点,提出提高聋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师生互动、选择恰当的课题、制作优秀的课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16]李叶则指出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听力残疾学生的信息素养。[1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识别技术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没有任何杂音干扰;同声辩字错误率高,容易进行视觉混淆等。而手语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可以起到支架性的作用,便于聋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字性的东西,否则很容易降低聋生的学习热情,如长时间持续性地盯着计算机,极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五、展望

尽管我国对有效提高聋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历史较短,而且对手语教学、口语教学、综合法、双语教学这四种目前聋校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不同见解,但该领域的研究还是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有了很大的进展。聋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使每个聋生都能够掌握适合他自身特点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正如张宁生教授所言:有观念的转变,才会有牵出的一系列改革,才会有自觉的前进方向,才会有锁定目标的左冲右突。[18]搞好聋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但对探索聋生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创新聋校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聋生学业成就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第一,拓展聋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理论研究并加大实证力度,将研究成果付之于实践。目前我国有关聋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理论研究寥寥无几,实证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聋教育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是深入探究聋生学习心理规律发展的特点,并更好地研究出与聋生相关的学习策略,以便更好地整合他们的内部语言,相应提高他们学习中的理解能力。同时,更加重视聋生汉语书面语习得的认知心理实验研究。

第二,深化聋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发展,确立聋人特有的文化,对于弥补聋校教育中存在的欠缺,使聋生能够自由平等地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里,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聋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通过研究聋生文化心理了解聋生具有的文化特征,进而在聋校校园文化中自觉实现聋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属于聋文化范畴的聋人手语,聋人社会的心理、习俗、行为特征、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科学探究,从而揭示聋文化的发展规律。同时相应建立聋人手语语言学,聋人社会学,聋人社会心理学、聋人文学等聋文化学科。研究主体社会文化与聋人文化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探索实现两者互通互融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改进聋校双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手段,提高聋生学业成就水平。

第三,重视初等教育阶段聋校应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要针对聋童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聋童视觉优势,研究适用于聋童学习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进行软硬件的开发研究。以提高初等教育阶段聋校的教学水平。

第四,亟需加强对聋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措施的研究,并完善支持性教学资源。由于聋童早期干预不及时、质量不高,家庭教育不配合、投入少,学前教育缺失、没有保障,支持性教学资源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给聋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困扰。所以,必须加大对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1]赵庆.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输入是聋校有效教学的根本 [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3):50-51.

[2]何文明.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J].中国特殊教,2003(1):36-40.

[3]王敬欣.聋人和听力正常人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1):8-12.

[4]刘爱琴.一种有效的聋人语言与思维形成的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9(3):29-32.

[5]Parasnis,L Samar,V.Bettger,J.Sathe,K(1996):Does deafness lead to enhancement of visual spatial cognition in children Negative evidence from deaf nonsigners.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1,145-152.

[6]方俊明.聋儿的认知与综合语言教育[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6):44-49.

[7]吴铃.一种成功的聋人大学生书面语言训练方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2):31-34.

[8]邓慧兰.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J].当代语言学,2011(2):175-187.

[9]于松梅,张宁生.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61-63.

[10]龚群虎.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3):63-67.

[11]斯坦艾瑞克·欧纳.与中国聋校的沟通和合作:中挪手语双语教育的合作经验[J].中国特殊教育,2009(4):59-69.

[12]陆晴.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学,2008(3):116-119.

[13]沈玉林.论聋文化与聋教育[J].21世纪特教改革论坛,2002(1):19-21.

[14]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90-93.

[15]李启隆,李明,蒋雪峰.听障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走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7(6):55-58.

[16]张漪,莫晓晖.网络辅助教学在高校聋生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7):110-113.

[17]李叶.信息技术环境下听力残疾学生的无障碍教学[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8):792-704.

[18]张宁生.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97-101.

猜你喜欢
聋人聋校手语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奇怪的手语图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