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锁明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试论地方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黄锁明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在我国众多地方工科院校中,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政策支持、资源分配等方面常处于劣势,尤其在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职称评定等都受到制约。人文学科如何破解困局,差异发展,这对工科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高校是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输出地,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高层次人才的汇集地。近几年,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尤其对经济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的工科得到的项目、经费相对增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科人才培养的成本相对较低,决定了它成为扩招的主力军,人文学院学生人数爆炸式的增长造成了人文学院师资的严重短缺,“仓促招兵”必然影响人才引进质量,加上众多工科院校中,人文学科发展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常处于劣势,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支持,影响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工科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放到战略发展地位,这对于提升大学人文学术环境,丰富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的办学活力和发展源泉都将起到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发展要始终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发展来说,特别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众多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部属工科院校经划转地方管理,或与别的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大学,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这给地方工科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部分工科院校纷纷扩大学科门类,调整专业设置,大量引进师资队伍,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大学的综合性逐步显现,人文学科在工科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发挥的作用、形成的影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建国以后,我国工科院校的人文学科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政治思想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课阶段,这个时候的文科在工科院校中非常明显地处于辅助和服务的地位。第二阶段是文化素质教育阶段,主要应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问题,这一阶段文科建设在工科院校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第三阶段是为学校的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文科阶段,文科逐步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的学术和学科地位。学科水平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没有高水平的文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逐步成为高等学校发展共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师资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因此,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文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但随着高等工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综合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工科院校必须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要不断满足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全国和地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及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工科院校人文学科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挑战。
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是工科院校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组合配置,以适应工科院校办学需要所进行的系列工作。工科院校人文师资队伍在发展建设中也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
一是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根据这一要求,工科院校应当加快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综合性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为人文学科专业设置不全、师资力量薄弱、建设经费投入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等方面。工科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有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但对人文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成为大多数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发展缓慢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考连年扩招,在校生及专任教师数量迅速增加,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往往远远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人文学科师生比呈下滑趋势,难以达到高校合理的生师比14:1的标准。由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引进的新教师进校后就走上讲台,没有助教经历,专任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这无疑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结构往往欠合理。学历结构大多是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大,博士学位教师较少;职称结构上,正高级职称比例过小,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科研产出;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职工人数偏高;学缘结构方面,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较窄,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师徒或“三代同堂”现象突出;学科专业结构上,人文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专业师资缺口较大,不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师资管理方式僵化。随着市场化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师资管理也越发的重视如何降低成本,以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管理的核心在于事,这种重事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师德、素质、实践等方面能力的要求,对正常的人员流动缺乏科学的认识,过分强调队伍的稳定性,导致人文学科针对教师的淘汰机制和聘任制有名无实。另外,由于理念层面的滞后,导致部分院校在师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也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师资队伍的新陈代谢和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
五是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动力不足。从多数高校来看,相对于工科建设的发展而言,人文学科重教学、轻科研现象严重。大多数人文学科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教学,科研难以形成突破性成果。从长远来看,如果文科整体科研项目形势不佳,人文教师个体之间缺乏竞争和比较动力,最终导致对项目课题申报的积极性日益消退,形成不愿申请项目或者索性不申请的恶性循环。文科、工科教师互动不足,不利于文科教师的综合发展。培训力度不够,对学科前沿缺乏深度研究。人文学院的培训投入经费有限,很多教师的学历培训费都需要教师本人承担一大部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工科院校人文师资队伍的研究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它对提升地方工科院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水平,繁荣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同时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是树立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理念是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理念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行为的变化。新的形势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中,“更新理念是先导”,对师资队伍建设也同样需要树立全新的理念。坚持人才资源是高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为本,贯彻民主管理,育人为先,开放竞争模式,改变单一的人才引入结构,扩宽人才引进口径,达到合作共赢。
二是建立和完善适合师资队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水平,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要立足学院现有师资情况,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实际需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坚持充实数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科学合理规划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充分按照学科发展方向的要求,扩大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师资队伍数量的同时,整合传统学科师资队伍资源,统筹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与结构,保障人文学科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从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出发,科学设置分配制度,优化激励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增强队伍活力,实现教师的个体目标和学院发展目标的融合,实现教师利益和学院利益的充分一致。
三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和谐发展氛围。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建设是适应高校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工科院校中,人文学科同样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存在,从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新的创新团队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展的需要,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层次结构,有利于形成具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对重大科研难题的集体攻关,有利于形成不断奋发有为、团结奋进和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这种和谐共进良好氛围能够渗透到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并形成向心力和创新动力,这无论对整个学校还是整个学院的学科、科研、教学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工科优势,促进人文师资队伍的提升。人文学科是引领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地方工科院校要端正教育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克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扭转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人文学科发展除了学校要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在体制和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之外,人文学科自身发展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与工科的联系,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科研互动等,让工科发展的成功经验、有效措施以及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领域能够反哺文科,促进文科的更好发展。
五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文师资队伍科学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举措。人文学科师资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与政府决策咨询、企业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国家重大需求,这样能够带动人文学科在科研服务、资源整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必然会激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文学科师资队伍,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科学发展。
教育是人的活动,工科院校的持续发展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营造人文发展环境,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工科院校整体师资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1]许汝罗.加强工科院校人文学科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
[2]郭智勇.略论工科院校人文环境的营造[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3]缪志红.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12).
[4]丁维明.论强化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6).
责任编辑:邓荣华
G 645
A
1672-2094(2013)06-0088-03
2013-11-15
黄锁明(1978-),男,江苏姜堰人,南京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