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协同融合研究

2013-04-11 10:50刘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老区实力四川

刘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 100191)

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协同融合研究

刘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 100191)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根植于巴蜀大地,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扣二十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时代主题,与巴蜀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体系。从理论上看,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中的思想内涵、价值核心与表现形态等为其与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协同融合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革命先辈们所遗留的精神遗产,更要关注关注革命老区精神的转化能力、聚化能力、内化能力和硬化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区域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

1 研究问题的审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2]。显然,作为一名官方色彩极为浓厚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建构“软实力”概念大厦的过程中无不贯彻了美国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力图将这种价值理念以“普世化”的美丽包装推广至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是最具典型性的冷战思维的产物,正如有学者指出:“显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3]。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因子与显性样态。在社会主义实践场域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我们所强调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所将产生的现实结果,这一国力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也体现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形成良好形象而产生相应的吸引力”[4]。提高文化软实力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共同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图景。几乎在文化软实力成为顶层设计议题的同时,各地方也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和实践模式。

四川省是我国西南大省,革命老区众多①。形成于新民主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老区精神是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宝贵资源,如何将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推动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是四川文化建设必须面对且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四川省“十二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提出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华蓥山游击队根据地和朱德、邓小平、张澜故居以及红军文化纪念园、旺苍红军城等,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产业”;2012年《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2013年四川省政府再次把“推动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区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文化四大产业带加快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是推动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协同融合的主要模式。我们认为,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只是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方面,诸如物质基础、价值引导、文化传播等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将围绕如何将革命老区精神融入于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2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内涵主旨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根植于巴蜀大地、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扣二十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时代主题,与巴蜀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呈现出的“智勇坚定、求真务实、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体系。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内涵丰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内容,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2.1 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思想内核,集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人民同张国焘错误路线坚决斗争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川陕实际相结合的结果。1933年10月中旬,以张国焘为首的鄂豫皖分局因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未能击退敌人第四次围剿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在转移过程中盲目流动,革命有生力量损失很大。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和指战员对张国焘撤退中的“逃跑主义”强烈不满,并与其进行坚决斗争,要求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创建了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入川后,徐向前等人坚决反对张国焘推出的所谓“入川纲领”,在革命根据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土地政策,巩固并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正如有学者指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根据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四川军阀混战的矛盾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5]

2.2 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动表达,集中体现了四川老区人民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特别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四川人民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保障正面战场的物资补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度成为“抗日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其一,抗战时期,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负担了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二,出川抗战的川军约350余万人,在全国抗日军人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抗日官兵,俨然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兵源基地;其三,四川人民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牺牲,有资料统计,抗战八年,川军阵亡26万余人,负伤35万余人,失踪2万余人,伤亡人数居全国之首;其四,抗战八年来,四川各兵工厂生产各种枪弹85414万发,各种步枪293364支,轻型机关枪11733挺,还有大量的地雷、钢管、钢板由此生产并运往前线。“几千万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忍饥忍寒,共赴国难,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和伟大贡献”[6]。四川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使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传统达到了新的境界。

2.3 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巴蜀儿女的共同期盼。面对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和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红四方面军和四川革命老区人民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1933年,川陕苏区的建立和红四方面军连续作战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震惊;同年9月,刘湘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集结川军各路势力,向穿山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动六路围攻。从1933年10月底至1934年9月中旬,红丝方面军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反六路围攻作战,先后击毙俘获敌军8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7]。六路围攻战役旷日持久,战争程度异常激烈,四川老区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重大的牺牲,充分彰显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主义精神。

2.4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在行为层面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生动诠释了服务人民、遵纪守法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8],顾全大局、统一思想、一致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四川老区人民在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张国焘分裂党的严重错误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对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张国焘在主持川陕革命根据地工作时坚持和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政策,其实质就是“消灭异己”的肃反政策,他罗织罪名,打击和陷害那些对他的错误领导表示不满的干部,致使大批有文化、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遭到迫害,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张国焘的“左”倾错误和分裂党的严重行径,以徐向前、旷继勋、曾中生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从党和革命事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张国焘的错误行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并从实际出发,根据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做了许多正确和有意义的工作,才减轻了张国焘错误的危害[9],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维护了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

3 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协同融合的条件分析

革命老区精神与文化软实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是文化样态,后者是国力样态,尽管两者在文化要素层面上具有相似性,但实现两者的协同融合并非“存在”的结果,仍需要(创造)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我们认为,思想内涵、价值核心和表现形态等为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协同融合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3.1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以“红色文化”为形态的先进文化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在四川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精神和红色文化,是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进取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体系,其中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就是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井冈山精神有着渊源上的共同性,都是土地革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根据地、建设根据地,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写照;它与长征精神有着内容上的一致性,红军长征中,四川老区人民所给予的极大帮助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其精神实质上同长征精神的内涵上是一致的:“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0]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作为先进文化的革命老区精神要在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精神内涵,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前进方向和人民意愿。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十分珍惜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应当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内涵与解读方式,激发红色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3.2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灵魂”的文化

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起到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属性、基本气质和世界意义的最核心要素,这就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心在于价值观的塑造,因为价值观能够激发起人们的热情、渴望和想象的力量。价值观的形成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无疑要归属于相对于客观物质的哲学范畴的精神、意识或者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性铸就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生活,无不是以当时已有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条件。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热浪潮,无不产生于巴蜀人民广泛参与的革命斗争之中,没有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顽强斗争,没有人民群众献身为国、支援前线的伟大贡献,就不会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达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度和境界,一切精神世界外部的美化和勾勒都显得“苍白无力”。欣喜的是,在革命老区精神与文化软实力融合过程中,我们找到具有“粘合”作用又具有“聚合”作用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共同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更容易被社会理解和接受。

4 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协同融合的实现路径

当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协同融合提供了重要机遇。推进两者的协同融合,我们应当关注革命老区精神的转化能力、聚化能力、内化能力和硬化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4.1 将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四川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支撑

人民群众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主体和评价主体,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全体巴蜀儿女的共同事业。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的作用,把老区精神的创造权利、选择权利、转化权利和评价权利交给人民群众,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精神,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鼓舞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人民群众“人生出彩”的美好梦想。同时,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旨归,精神的力量只有以物质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当前,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18个,62个县有扶贫任务,脱贫致富仍然是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首要问题[11]。因此,要将四川老区精神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化为推动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使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惠及老区人民。

4.2 将革命老区精神聚化为四川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核

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四川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支撑。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契合启示我们,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思想育人和文化引导的促进用,就要积极探索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途径,用系统化、一般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对其加以呈现和表达,使老区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成为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思想源泉和价值准则。为此,要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为核心,拓展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和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四川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气质结合起来,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作为具有四川地域特则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标志,“通过‘接地气’营建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践行的文化场域,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张力”[12]。

4.3 将革命老区精神内化为四川文化软实力的多维样态

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文化艺术、文化活动等多维样态呈现,亦可通过舆论传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种渠道增进共识和认同。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协调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形成中的文化创造和精神创造,继承和发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丰富遗产;更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思想育人功能,大众化、生活化的传播形式将革命老区精神实质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的催化剂。一要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老区精神以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二要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三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观红剧、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等方式,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广泛传播老区精神的积极因子,营造浓郁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手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

4.4 将革命老区精神硬化为四川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

文化软实力需要以物化的形式加以呈现,物化的形式可以使“软实力”原本抽象的概念更让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以非常现实、生动、感性的生活素材直接与公众产生稳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持久、更具说服力。因此,革命老区精神与四川文化软实力协调融合的根本途径就是解放和发展以革命老区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四川红色文化生产力,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发掘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蕴藏的无穷力量。要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体现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时代性特征。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建构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13],这启示我们要充分依托四川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倾力打造具有四川红色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红色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革途径,实施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加大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创办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优势。

注释:

①到2000年底,四川革命老区分布在全省11个市州,占全省21个市州级行政建制的52.38%,全省有56个县有老区,占全省181个县级行政建制单位的30.94%,全省有1345个老区乡镇,占全省5039个乡镇的26.69%。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2]Joseph S1 Nye,J r1,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M].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05,No12,1990. 1177~1921.

[3]张国祚.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7):10—15.

[4]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

[5]蒋家胜.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提升巴蜀文化软实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275~279.

[6]抗战四川,辉煌壮丽的史诗[N].四川日报,2005-8-15.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31.

[8]蒋家胜.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坐标[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13—15.

[9]亓阵之.土地革命如火如荼[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7.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6.

[11]李学林,黄小毅.新时期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

[12]章剑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话语方式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26—31.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责任编辑:周哲良

C915

A

1672-2094(2013)06-0007-04

2013-11-10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BYJC1317)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黄建华教授)。

刘佳(1989-),男,辽宁抚顺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共党史与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老区实力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软实力致胜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实力抢镜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