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聋校朗读训练的恒定追求

2013-04-11 10:35陈建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读书

陈建军

(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泗阳 223700)

语文是聋校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承担着形成和提高耳聋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任务。朗读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聋生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有效朗读可以帮助聋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水平,促进思维发展。但目前聋校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问题较多,应该引起广大聋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聋校朗读教学现状:有效性缺失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聋校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目标达成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朗读训练时间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更突出了读书在数量方面的要求。学习一篇课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朗读,才能逐步并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深刻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由于聋生特殊的生理障碍,造成朗读方面特有的困难,绝大多数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为聋生朗读训练安排的时间很少。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视自己的“讲”,而不愿对聋生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即使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也只是象征性地读一读书,整个课堂教学中,用来指导聋生朗读训练的时间微乎其微,甚至没有。

(二)参与学生范围窄。笔者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关注极个别口语能力好的学生,多选择他们进行有限的朗读训练,或者进行所谓的“朗读表演”。而对绝大多数口语差的聋生,关注极少,甚至放弃对他们的朗读训练,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参与有效朗读的聋生人数很少,从而使大多数聋生丧失课堂朗读训练的机会,朗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朗读训练开展“虚”。朗读训练应是贯穿语文课堂的主线,这既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更是弥补聋生学语障碍的需要。教师应引导聋生通过对文本扎实、有效的阅读,进而感知、理解、领悟课文,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但目前聋校语文朗读训练开展不扎实,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十分明显。如笔者经常发现教师为了体现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让学生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从表面看,读书似乎热热闹闹,形式多样,班级学生好像也都参与了进来。但实质上,绝大部分老师在朗读前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和特殊的朗读指导,仅仅是为了读而读,基本是走个过场,摆个形式,给人感觉很不实在,也难以达到朗读训练的效果。

(四)朗读训练效果差。“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基本目标。目前,聋校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远没有达到“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目标。表现在:聋生朗读意识不强,多为被动读书;读错字、漏字、添字,停顿不正确、断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朗读平铺直叙,缺乏感情,这些都说明聋校平时朗读训练的不到位和训练效果的不理想。

二、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因素

造成聋校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结合调查的情况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因素。

(一)教师对朗读训练认识不足。教师是聋生朗读训练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对朗读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客观上影响着朗读训练的有效开展。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聋生的朗读训练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主要是过于放大聋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有声语言障碍,认为聋生听力缺失不能或难以形成朗读能力,从而不重视甚至放弃对聋生朗读训练的指导。教学中存在“两重一轻”的思想,即:重老师自己的讲,轻聋生读的指导;重聋生写的训练,轻学生读的指导。造成聋生在语文课堂听得多,读得少;写得多,读得少。

(二)教师对朗读训练指导不到位

由于对聋生朗读潜能认识不足,对聋生朗读训练重视不够,造成教师对聋生朗读训练指导不到位。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聋生朗读训练指导不深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书,对聋生朗读缺乏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指导,使聋生的朗读较为盲目,读书目标不明确,方法不正确,造成朗读效果差。

(三)聋生对朗读有畏难情绪

由于听力的损失,造成语言障碍,绝大部分聋生缺乏良好的口语基础。因此对聋生来说,正确、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确实具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平时训练不扎实,指导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聋生在心理上对朗读产生畏难情绪,造成聋生不愿读书、不肯读书、不会读书。

三、聋校朗训练的恒定追求:有效朗读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最好诠释,充分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聋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实效,形成和提高聋生朗读能力,是聋校朗读训练的恒定追求。提高聋校朗读训练的实效性,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前提

由于特殊的生理障碍,对聋生开展朗读训练确有超乎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是客观事实。但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聋生在朗读方面所具有的潜能,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聋生朗读的训练。科学、正确的认识聋生所具有的朗读潜能,是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前提。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认识,牢固树立这样的理念,即:聋生是具有朗读能力的,对聋生是应当而且可以开展朗读训练的。大量实践表明,只要方法正确,指导到位,对聋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可行的,而且是富有成效的。

(二)养成习惯——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客观地说,聋生由于特殊地学语障碍,缺乏口语基础,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所以,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开展有效朗读的基础。加强聋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注重聋生朗读意识的培养,引导聋生通过对课文的大量诵读,走入文本情境,把握文章内涵,进而帮助聋生确立爱读书的意识。其次要引导聋生充分利用残余听力,降低朗读的难度。绝大部分聋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对于具有残余听力的聋生,教师要尽量引导他们佩戴助听器,充分利用有限的听力,增加对有声语言的感受,帮助聋生克服朗读障碍,降低朗读难度,提高朗读效果,增强朗读信心。

(三)激发情感——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关键

目前聋校语文课上的朗读,大多缺乏感情,表现为聋生平铺直叙地念书。确有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感觉。有效朗读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聋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课文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按照课文蕴含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喜怒哀乐。如课文《再见了,亲人》,它文质优美,情感深厚。但由于年代久远,聋生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笔者在指导朗读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帮助聋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因素,引导聋生深刻体会文章思想内涵,读出对美侵略者的仇恨,对朝鲜人民的爱戴,深刻感受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避免了平铺直叙似的“念”书。

(四)讲求方法——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重要手段

聋生的朗读与正常儿童的朗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儿童的朗读仅仅通过有声语言即可进行,无需借助其他手段。而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有声语言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朗读具有较大困难,读书也往往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法。如:聋生在朗读时常伴有手势、动作等,借助这些特殊的辅助手段进行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聋生特有的朗读习惯,开展朗读训练。引导聋生通过手势、动作等表示课文情节,辅助阅读,使聋生通过这些特有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形成朗读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科学读书方法的指导。让聋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书,引导聋生在思考中读书;引导聋生手、口、脑并用,在读中“思”,在读中“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形式——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对于聋生来说,朗读是相对困难的。同时,在现实的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由读读书,朗读训练的形式比较单一,也极易让聋生对朗读产生厌倦心理。要想提高聋生对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训练的效果,教师应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开展有效朗读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童话课文的特点,让聋生扮演凤凰、麻雀、老鹰、乌鸦和小燕子进行角色朗读,再相互对调扮演的角色进行朗读,比一比谁读出了小燕子的耐心、虚心和认真,麻雀、老鹰和乌鸦的不耐烦,通过角色扮演和竞赛有效提高了聋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了朗读效果。所以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应注重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可以通过个别读、分组读、情境练读、竞赛朗读等多种形式,克服朗读疲劳,增强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发展朗读能力。

[1]季佩玉,李宏泰.聋校语文教学2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校语文教材教法[M].南京: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编印,1995.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我们一起读书吧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