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守亮,程本兴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阳 430025)
▲人文视野文学·艺术
宋玉辞赋叠音词的多视角研究
姚守亮,程本兴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阳 430025)
宋玉10篇辞赋作品中至少有84个叠音词,共出现了97次。按叠音词词义与单字字义的关系可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其格式类型包括AA式、ABB式和AABB式等三种,以AA式为主。其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和象声词,而形容词居多。其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状语、定语、宾语和补语等成分,且以做谓语、状语成分为主。宋赋叠音词可以表现叹老嗟卑的凄婉之美、愤世嫉俗的怨刺之美、忠贞敦厚的情志之美、栩栩如生的灵动之美、生动贴切的自然之美和典雅脱俗的音乐之美以及氤氲之美、句式之美等。
宋玉辞赋;叠音词;分类;审美
何谓叠音词?作为现代词汇学的术语,叠音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用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1](p148)而传统语言学一般称之为“重言”、“重语”、“重文”、“叠字”或“重言形况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叠音词很早就出现了。据统计,《诗经》305篇中有198篇作品共计647次使用了叠音词;《庄子》33篇共计104次使用了叠音词,而《楚辞》18篇作品中共计362次使用了叠音词。①统计数据分别引自①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p18.②李海云:略论《庄子》中的叠音词[J].晋中学院学报,2006,(2).③杨汝福:《楚辞》重言通论[J].河池师专学报,1993,(2).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历来与屈原并尊为“中国文学之祖”。在他传世的15篇作品中,有10篇辞赋作品共计97次使用了叠音词,如果除去同形重复者,则为84个。这是宋玉对《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及屈原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语言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以宋玉辞赋中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从其格式类型及语义特点、词性及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宋玉辞赋叠音词的修辞意义和审美效果,以求进一步拓展叠音词的研究范围,并为全面研究宋玉及其辞赋作品提供系统的叠音词研究材料。
本文所涉及的宋玉辞赋作品,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包括《楚辞章句》中收录的2篇楚辞作品,即《九辩》和《招魂》;《文选》中收录的5篇楚赋作品,即《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古文苑》中收录的6篇楚赋作品,即《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和《舞赋》;《文选补遗》中收录的1篇《微咏赋》,以及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宋玉赋佚篇《御赋》,约计十五篇。②本文所引宋玉作品及相关训释,分别引自①[汉]王逸,[宋]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第178-212页,②[梁]萧统,[唐]李善.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581-584页,第875-894页,第1533-1554页,③{宋}章樵.古文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影印本,第53-67页.现将宋玉辞赋叠音词的分布情况简述如下。
《小言赋》:蒙蒙昧昧眇眇冥冥磊磊
《高唐赋》:朝朝暮暮唯唯濞汹汹溃淡淡滂洋洋蓊湛湛磥磥磕磕溺溺潼潼澹澹淫淫霈霈蜲蜲蜿蜿煌煌荧荧硙硙千千洋洋悠悠忽忽縰縰莘莘靡靡夭夭掩掩嗷嗷喈喈漭漭苹苹
《神女赋》:纷纷扰扰裔裔唯唯峨峨珊珊惓惓茕茕
《舞赋》:唯唯
《风赋》:耾耾清清泠泠
《钓赋》:漫漫
《登徒子好色赋》:唯唯喈喈
《笛赋》:淫淫渐渐善善洋洋萋萋
《招魂》:蓁蓁峨峨侁侁觺觺駓駓湛湛
《九辩》:翩翩廱廱亹亹怦怦昭昭悠悠忽忽狺狺遑遑
昧昧冯郁郁莽莽逴逴冉冉洋洋忠昭昭蒙蒙瞭冥冥晏晏绵绵浏浏邅翼翼忳惽惽莽洋洋皇皇纷纯纯抟抟湛湛习习丰丰茇茇躣躣阗阗衙衙锵锵从从容容专专
宋玉辞赋叠音词按其词义与单字字义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2]
(一)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而只有一个语素的叠音词。如:
(1)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神女赋》)
(2)襛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神女赋》)
(3)鸧鹒喈喈,群女出桑。(《好色赋》)
(4)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招魂》)
(5)盘岸巑岏,裖陈硙硙。(《高唐赋》)
例(1)中的“珊珊”一词为象声词,《文选》李周翰注:“珊珊,玉声也。”《说文》:“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可见,“珊”的本义与“珊珊”没有什么关联。同理,例(2)中的“裔裔”用来形容步履轻盈的样子。《说文》:“裔,衣裾也。”衣裾就是衣服的边缘。而例(3)中的“喈喈”是象声词,形容鸟鸣声。例(4)、例(5)中的“觺觺”、“硙硙”分别用来形容角锐利的样子和山石高峻的样子。“喈”、“觺”和“硙”重叠后表示相关意义时,先秦典籍中均无单独使用的例子。用于构成上述叠音词的单字本身或有各自原来的意义,或只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在叠音词中只代表两个音节,与叠音词之间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具备独立的单音词的资格。由这些字组成的叠音词只有一个语素,所以将其归入叠音单纯词。这类词两个音节浑然一体,共表一义,不可拆开理解。
(二)所谓叠音合成词,指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词组成,并具有两个语素的叠音词。如:
(6)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蒙蒙灭景,昧昧遗形。(《小言赋》)
(7)二子之言,磊磊皆不小。(《小言赋》)
(8)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九辩》第三章)
(9)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九辩》第九章)
例(6)中的“蒙蒙”是昏暗、模糊不明的样子。《释名》:“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广雅》:“蒙蒙,暗也。”“昧昧”意思是昏暗不明的样子。《广韵》:“昧,暗昧。”显然,“蒙”、“昧”都是可以单独表义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所表之义与其构成的叠音词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关。以下各例亦如此。例(7)中的“磊磊”本为众石累积的样子,此处为引申义,即“大”的意思。《说文》:“磊,众石也。”例(8)中的“昭昭”形容白昼光明灿烂的样子。《说文》:“昭,日明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明之称。”例(9)中的“躣躣”是行进的意思。《说文》:“躣,行貌”。
据此可以看出,叠音合成词的基本特征是:由单音节词(语素)重叠使用而形成,其词义与构成该词的单音节词(语素)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
以上类别是以词的构成要素——语素为标准来划分的,也可以根据叠音词的内部构造将其划分为若干种格式类型,这些格式类型从音节来看,以双音节为主,也可以是三音节或四音节。
从构词法角度看,宋赋叠音词的格式类型主要有AA式、ABB式和AABB式,其中前两种类型较多,第三种类型较少。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AA式。
这一类型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重叠而成,在宋玉辞赋中数量最多,共出现79次,约占81.5%。如:
(10)耾耾雷声,回穴错迕。(《风赋》)
(11)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磕磕。(《高唐赋》)
(12)麦秀渐渐兮。(《笛赋》)
(13)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九辩》第九章)
例(10),《广韵》“耾,聋也。”王念孙疏证:“耾者,《集韵》:‘耾,耳中声也。’凡听而不聪,闻而不达者,耳中常耾耾然,故谓之耾也。”《玉篇》:“耾,《字书》云:耳语也。”文中的“耾耾”则是形容风声之大。
例(11),《文选》李善注(下文简称“李善注”):“《说文》曰:砾,小石也。磥磥,众石貌。巆,声也。《字林》曰:磕,大声也。”
例(12),“渐渐”即尖尖,形容麦芒尖的样子。《史记》司马贞索隐:“渐渐,麦芒之状。”
例(13),洪兴祖《楚辞补注》云(下文简称“洪补”):“浏,流、柳二音,水清也。”此处引申为顺畅无阻。
(二)ABB式。
ABB式在《诗经》中尚未出现,主要产生于楚辞,它是由单音词A加上叠音词BB构成的。宋玉辞赋作品中共出现11次,约占11.3﹪。如:
(14)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高唐赋》)
(15)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九辩》第五章)
(16)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九辩》第八章)
(17)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九辩》第八章)
(18)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惽惽而愁约。(《九辩》第九章)
(19)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九辩》第九章)
(20)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障之。(《九辩》第九章)
例(14)中共4个ABB式叠音词,即濞汹汹、溃淡淡、滂洋洋和蓊湛湛。李善注:“《字林》曰:濞,水暴至声也。《说文》曰:汹,汹涌也,谓水波腾貌。溃,水相交过也。淡,安流平满貌。……蓊然,聚貌。湛湛,深貌。”《说文》:“滂,沛也。从水旁声。”《尔雅》:“洋,多也。”濞汹汹,指山洪暴发,波涛汹涌翻滚。溃淡淡,指洪水纵横相交,渐趋平满。滂洋洋,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蓊湛湛,指水流汇聚,深不可测。
例(15),王逸《楚辞章句》云(下文简称“王逸注”):“愤懑盈胸,终年岁也。”《广雅》:“冯,怒也。”《方言》:“冯,怒也。楚曰冯。”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文选》五臣注:“冯郁郁,愁心满结也。”
例(16),《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敬心曰忠。”《尔雅》:“昭,光也。”忠昭昭,指竭尽忠诚,且光明磊落。
例(17),王逸注:“茂德焕炳,配乾坤也。”洪补:“瞭,音了,明也。”《说文》:“冥,幽也。”瞭冥冥,指明亮而高远的样子。
例(18),《集韵》:“邅,屯邅,难行不进貌。”洪补:“邅,行不进。”《尔雅》:“翼翼,恭也。”《玉篇》:“忳,闷也,忧也。”《说文》:“惽,不憭也。从心昬声。”邅翼翼,形容举步维艰且恭敬谨慎的样子。忳惽惽,形容忧愁烦闷而神思恍惚的样子。
例(19),王逸注:“周行旷野,将何之也。”《小尔雅》:“莽,大也。”《诗经》毛传:“洋洋,广也。”《楚辞·大招》王逸注:“洋洋,无涯貌也。”莽洋洋,形容荒野辽阔的样子。
例(20),王逸注:“纷,盛貌。”《国语》韦昭注:“纯,专也。”《字汇》:“纯,笃也。”纷纯纯,着重渲染忠诚专一的情怀炽盛。
通过对上述叠音词的解析,可以看出ABB式叠音词有如下特点:①A的词性大多数为形容词,少数为动词(如例18),没有名词性的A;BB有明确而实在的意义。②A和BB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并列的,一般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二者所表达的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关。有的学者将此种格式类型与“活泼泼”、“热腾腾”、“红扑扑”等放在一起比较,视之为“叠音作为形容词的词尾”[3](p319)正如汪维懋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广义的重言词是指两个重叠的双音形式,它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内容和形式的多音节词或成语的一部分。[4](p1-2)这种特性在AABB式叠音词中也较为明显。
(三)AABB式。
AABB式在《诗经》和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出现多例,但屈原作品中似乎鲜见。宋玉辞赋中共出现7次,约占7.2﹪。从内部结构上看,这一类型大致有两种情形:[5](p128)一是由两个叠音词叠加而成,即AA+BB,一般情况下AB不连用;一是由AB重叠而成,AB可以连用。如:
(21)清清泠泠,愈病析酲。(《风赋》)
(22)悠悠忽忽,怊怅自失。(《高唐赋》)
(23)縰縰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高唐赋》)
(24)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高唐赋》)
(25)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睛。(《高唐赋》)
(26)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
(27)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神女赋》)
例(21),李善注:“清清泠泠,清凉之貌也。”例(22),李善注:“悠悠,远貌。忽忽,迷貌。言人神悠悠然远,迷惑不知所断。”例(23),李善注:“縰縰莘莘,众多之貌。”例(24),李善注:“蜲蜲蜿蜿,龙蛇之貌。上言水中虫尽暴,总色说之。”例(25),李善注:“煌煌荧荧,草木花光也。”例(26),李善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例(27),李善注:“纷扰,喜也。”《文选》五臣注:“纷纷扰扰,神志陵乱貌。”可以看出,注家训释时一般是把AABB式叠音词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的。
上述诸例AABB式叠音词能够AB连用的,先秦典籍中非常少见。如:“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孟子·公孙丑下》)其中“朝暮”即时、从早到晚的意思,与“朝朝暮暮”意思相近,则本例中的叠音词为由AB重叠而成的AABB式。再如:“﹝北人无择﹞因自投清泠之渊。”(《庄子·让王》)其中“清泠”一词表示水名,属于名词,虽然AB连用,但与“清清泠泠”意思无关。其中,“清清”是“清”的重叠,“泠泠”是“泠”的重叠;“清”和“泠”都是可单用的单音性质形容词,则本例中的叠音词是由两个叠音词叠加而成。
叠音词是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其词义当然具有汉语词汇的一般特点,如单义性、多义性、同义性等。
1.单义性。叠音词的单义性是指该词只有一个义,没有变义(引申派生),即所谓“一词一义”。如例(1)中的“珊珊”、例(4)中的“觺觺”、例(12)中的“磥磥”,还有例(14)中的“溃淡淡”、例(25)中的“煌煌荧荧”等,均属此类。
2.多义性。叠音词的多义性是指该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义,即所谓“一词多义”。其中一个义项与构成该词的单字的本义相同或相近,其余的义项则为引申义。如例(8)中的“昭昭”用的是本义,表示阳光明媚灿烂的意思;而例(17)中的“昭昭”用的则是引申义,表示情怀光明磊落的意思。再如“洋洋”一词,在例(14)中与“滂”字组成“滂洋洋”表示洪流奔涌,水势盛大的意思;而在例(19)中与“莽”字组成“莽洋洋”,则表示原野辽阔,一望无际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尽管有一定差别,但均与“洋”字表示“多”的意思相关。
3.同义性。叠音词的同义性是指同一个意义(含相近的意义)可以用几个不同的叠音词来表达,即所谓“一义多词”。例如同是表示“高貌”,《高唐赋》中用“硙硙”(见例5),《招魂》中则用“峨峨”(“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而与宋玉几乎同时代的屈原在《离骚》中用的是“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再如同是表示时光流逝、年老无成的意思,宋玉在《九辩》中先后用了“亹亹”、“忽忽”、“洋洋”、“逴逴”等几个不同的叠音词来表示(后文将作具体分析)。运用同义词(含近义词)来表达,可以使词义精确、严密并且避免重复单调,让词句富于变化。
宋玉辞赋中的84个叠音词,按其语法功能(词在句中的地位与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以及词汇意义,大致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和象声词等五类。
1.名词共1个,约占叠音词总数的1.2%。如例(26)中的“朝朝暮暮”,王力在其《中国语法理论》中将其视为“名词重叠,”[6](p365)在文中叠用后就有了“每一”的附加义,表示“每早每晚”的意思,做句子的状语。
2.动词共2个,约占2.4%。如例(9)中的“躣躣”表示“蜿蜒而行”的意思。再如:
(28)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九辩》)
例(28),《说文》:“衙,行貌。”“衙衙”表示“匆匆行进”的意思。这2个动词叠用后均有“动作重复”或“动作持续”的附加义。
3.形容词共69个,约占82.1%。如例(6)中的“蒙蒙”和“昧昧”,例(13)中的“渐渐”,例(16)中的“冯郁郁”,例(25)中的“煌煌荧荧”,等等。形容词叠用后大都是表现描写性的,或表示某种状态,如例(11)、(14);或表示程度的加深等,如例(6)、(7)、(8)。有的叠音词尽管在句子中活用为名词,但它本身却是形容词。如:
(29)于是乃纵猎者……涉漭漭,驰苹苹。(《高唐赋》)
例(29),李善注:“漭漭,水广远貌。……《说文》曰:苹苹,草貌,音平。”《文选》刘良注:“苹苹,草聚生貌。”漭漭,形容水面宽广无边的样子,苹苹,形容野草丛生的样子。这两个词本是形容词,只不过在这里活用为名词罢了,就像杨伯峻所指出的那样:“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表示性质或特征的词来代表具有那种性质或特征的人与事物。”[7](p56)
4.叹词共1个,约占1.2%。叹词是一种封闭词,它总是单独成句,不与其他词组合。如:
(30)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高唐赋》)
例(30),《说文》:“唯,诺也。”又:“诺,应也。”《礼记》注云:“唯,速而恭;诺,缓而慢。”“唯”多用于下对上的应答,“诺”多用于一般的应答。诸如“唯”、“诺”之类的词,有的将其划为“呼应词”,有的称之为“应对副词”,本文根据许嘉璐《古代汉语》的划分标准,将其归入“叹词”之中,以表示“呼应或首肯之声。”[8](p115)
5、象声词共11个,约占13.1%。象声词又叫拟声词,具有许多形容词功能,因而有的学者就将其作为一个附类划入形容词。[9](p119)如例(1)中的“珊珊”,例(3)中的“喈喈”,例(10)中的“耾耾”等,即是。可以看出,宋玉辞赋叠音词中形容词最多,如果将象声词也计算在内的话,要占到其总数的95%以上。
宋玉辞赋叠音词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其语法功能也不尽相同,其中AA式语法功能最强。这些叠音词在句子中既可以作谓语、状语,又可以作定语、宾语及补语。现分述如下:
(一)充当谓语。
例(3)、例(9)、例(12)、例(24)中的叠音词均为句子的谓语,充当谓语成分的有象声词“喈喈”,有动词“躣躣”,还有形容词“渐渐”和“蜲蜲蜿蜿”;格式类型既有AA式,又有AABB式。例(9)中的“茇茇”和“躣躣”与其他例句中的谓语不同,它们分别作“朱雀”、“苍龙”的谓语,由“之”连接,组成“主+之+谓”结构,在句子中整体作为“左”、“右”的谓语。句式为“主语+谓语(主谓短语作谓语)”。
(二)充当状语。
例(6)、例(11)、例(14)(15)(16)(17)(18)(19)、例(26)中的叠音词均为句子的状语,充当状语成分的除了“朝朝暮暮”是时间名词外,其余全部是形容词;格式类型既有AA式,又有ABB式,还有AABB式。AA式、ABB式叠音词作状语时,状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常用连词“而”、“以”和助词“之”、“其”来连接,对谓语进行修饰。由于ABB式叠音词作状语最为常见,故而有的学者就称之为“三字状语。”[10](p564)
(三)充当定语。
例(1)、例(8)、例(10)中的叠音词均为句子的定语,充当定语成分的有象声词“珊珊”、“耾耾”,有形容词“昭昭”和“悠悠”;格式类型以AA式为主。需要指出的是,例(1)中的“珊珊”、例(8)中的“昭昭”和“悠悠”是用来分别修饰中心语“声”、“白日”和“长夜”的,却放在中心语之后。这种中心语在前,定语在后的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这种句式有强调定语的意味,可能也有押韵的考虑,都必须带结构助词“之”作为形态标志。
(四)充当宾语。
例(29)中的“漭漭”和“苹苹”活用为名词后,意指“大水”和“草丛”,分别作动词谓语“涉”和“驰”的宾语。
(五)充当补语。
宋玉辞赋叠音词中充当补语成分的仅见一例:
(31)垂鸡高巢,其鸣喈喈。(《高唐赋》)
例(31)中的“喈喈”作动词谓语“鸣”的补语,其用法与《诗经》中的“鸡鸣喈喈”、“鸟鸣嘤嘤”如出一辙。[8](p19)而例(3)中的“喈喈”则是主语“鸧鹒”的谓语,语法功能不同。
宋玉作品中叠音词的大量运用,主要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或抒情,或拟声,或状貌,或绘景,均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对外界事物感受的具体写照。这种修辞方法通过音节的恰当重复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把字音复叠所起到的表情达意作用,提高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抒情让人感同身受,拟声让人如闻其声,状貌让人如见其貌,绘景则让人身临其境,就像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11](p556)其中“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就道出了叠音词在构成和运用上的重要特点。下面将从审美效果的角度,尝试探讨一下宋玉辞赋叠音词的修辞作用。
(一)叹老嗟卑的凄婉之美。
《九辩》是宋玉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落魄的垂暮之年,“因秋感触,追忆往事”(游国思语)而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鲁迅语)。笔者认为,这“凄怨”一词至少有二层含意,一是凄婉惆怅而悲叹,二是哀怨忧愤而讽谏,且“凄”、“怨”二字贯穿全诗,而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既“悲”且“怨”的情感色彩。如:
(32)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33)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34)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35)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驰。
(36)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
例(32),王逸注:“时已过半,日进往也。亹亹,进貌。……虽久寿考,无成功也。”联系上文可知,作者因蟋蟀鸣叫而彻夜未眠,并由蟋蟀联想到了自己,感叹自己就像这彻夜跳跃、鸣叫的蟋蟀一样,已过中年,却如此滞留在外,终将一事无成。
例(33),王逸注:“年岁逝往,若流水也。……惧我性命之不长也。”很明显,作者此时的心情比例(32)所表现的要沉重得多,前面担心的只是人过中年却事业无成,而这里却带有某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感,由时间意识上升到生命意识。
其余三个例句中的“逴逴”、“忽忽”、“冉冉”、“洋洋”也都是用来形容时光迅速流逝,年岁已经远去,而老境(《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渐渐迫近。例(36),王逸注:“岁月已尽,去奄忽也。……亡官失禄,去家里也。”可以想象,此时作者已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似乎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回首往事,诗人空怀忠君之志,空有济世之才,却终无报国之门,反遭诬陷、排挤并丢官失禄,背井离乡,因而穷愁潦倒聊度余生。诗人晚境如此惨淡,怎能不让人顿生哀惋之情呢!
(二)愤世嫉俗的怨刺之美。
给诗人造成人生悲剧,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并最终导致楚国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楚国君臣昏庸腐朽,嫉贤妒能,排斥忠良。面对黑暗的政治和败坏的世风,诗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有力的抨击。如:
(37)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九辩》第四章)
(38)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九辩》第五章)
(39)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九辩》第八章)
(40)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九辩》第八章)
(41)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九辩》第九章)
例(37),王逸注:“谗佞欢呼而在侧也。……阍人承指,呵问急也。”《文选》五臣注:“狺狺,开口貌。迎吠,拒贤人使不得进也。……闭关,喻塞贤路也。”诗人用凶狗张口狂叫来刻画奷佞小人的无耻形象,从而表达了包括诗人在内的贤良之士忠心事君却遭权奷诬陷、排挤的无比愤慨之情。
例(38),王逸注:“群佞并进,处官爵也。……孔子栖栖,而困厄也。”《文选》五臣注:“贤才窜逐,独无所也。遑遑,不得所貌。”当时的楚国,贤良之士就是诗中“凤”的化身,凤凰整天忙碌却惶恐不安而又无处栖身,实为诗人报国无门而漂泊在外,独自彷徨的生动写照。
例(39),王逸注:“思望圣君之聘请也。日以喻君。……群小专恣,掩君明也。蒙,一作濛。”全句写云是虚,借喻社会现实为实。“蒙蒙”一词形容浮云弥漫,遮天蔽日,大地一片昏暗,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
例(40)中的“昧昧”本指昏暗的样子,这里是指奷佞群小相互标榜,善恶莫辨,忠奷不分,是非不明。例(41)中的“皇皇”意同“遑遑”,本指匆匆忙忙的样子,这里是指权奷和群小相互勾结,排斥忠良,营蝇狗苟。“昧昧”和“皇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乱象。还有例(8)中的“悠悠”,本指漫长的样子,诗人以黑夜漫长的状态暗喻楚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三)忠贞敦厚的情志之美。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宋玉的情感世界里,除了“愁”,除了“怨”,还有“忠”。尽管诗人屡遭诬陷排挤,甚至丢官失禄,尽管诗人对个人及家国的不幸多有哀叹,对权奷小人的丑恶行径多有揭露,但他对君王的忠诚,对楚国的热爱之情丝毫未变。在《九辩》里“忠”字出现了4次,其中3次直言“愿忠”,还有2次说到“思君”,至少3次提及“愿一见(君王)”。如例(16),诗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了竭尽忠诚,多么希望面见君王剖白心迹,但因乌云遮日总是难以如愿。又如例(20),诗人满腔热忱,多么诚挚地希望能够效忠君王,却被那形形色色的嫉妒所阻挡。“忠昭昭”、“纷纯纯”这些叠音词力透纸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忠”,也反衬了群小的“奷”。再如:
(42)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九辩》第七章)
(43)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九辩》第九章)
例(42),王逸注:“思想君命,幸复位也。……久处无成,卒放弃也。”《毛诗诂训传》:“亹亹,勉也。”意为勤勉不倦。在国事多变的形势下,诗人依然不断勤勉,希望进身报国,所以久留国都徒自彷徨,只可惜壮志难酬。
例(43),王逸注:“……执履忠信,不离善也。”“专专”形容用心专一,表明诗人对君王的忠心专一坚定而不改初衷,并希望将自己这种思君爱国之情推广开去,期盼君王惩恶扬善,与我心相同。就在全诗的最后,即使被迫离开了君王,遨游于云天,诗人仍然无限深情地祝福:“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其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四)栩栩如生的灵动之美。
宋玉辞赋中除了叠音动词,还有相当多的叠音形容词、象声词,甚至叹词,也能把人或事物的神态、动态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充满了灵妙的动感,因而具有灵动之美的审美效果。先看形容词,如读到例(12),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梦中的神女已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闪亮登场,正迈着轻盈的步子向你款款走来。例(13)中的“浏浏”本义是指水流动的样子(一说水很清澈),这里是指尧舜乘着骏马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奔驰,畅通无阻。再如,当你读到例(24)中的“蜲蜲蜿蜿”,又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看到了鼋鼍鳝鲔等众多水族成员,在山洪袭来之时,争先恐后游上小岛,成群结队、曲曲折折地奋力爬行。其他诸如例(14)中的“溃淡淡”、例(22)中的“悠悠忽忽”、例(23)中的“縰縰莘莘”以及“翩翩”、“駓駓”等等,无一不富有动感。
其次是象声词。例(1)中的“珊珊”当指神女所佩之玉在轻纱缓行中抖动发出的响声,作者看似在写佩玉响声之悦耳,实则映衬了神女体态之婀娜。读者由这响声也自会联想到神女的仪态。
其三是叹词。叹词“唯唯”在宋玉辞赋中共出现4次,均用于下对上的应答。《礼记·曲礼上》:“父母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康成注:“唯”恭于“诺”。《玉篇》亦云:“父母呼唯而不诺”。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小臣”的宋玉在骄横跋扈的楚王面前该是多么毕恭毕敬、小心翼翼,那语气如萦耳旁,那神情跃然纸上。
(五)生动贴切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主要是通过叠音词的拟声、状貌来表现的。拟声的,如例(3)中的“喈喈”摹拟鸟声,例(11)中的“磕磕”摹拟水石相击声等。状貌的,如例(14)中的“觺觺”用来描摹阴曹地府魔王头上尖角之貌,例(5)中的“硙硙”用来描摹悬崖岩石高峻险要之貌,例(12)中的“渐渐”描绘的则是小麦抽穗后麦芒尖尖之貌。
自然之美中还包括事物的色香之美,如例(25)中的“煌煌荧荧”,形容山间花草树木色泽浓艳,光彩鲜明;例(30)中的“苹苹”则形容原野杂草丛生,一片葱绿。又如:
(44)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耀虹霓。(《高唐赋》)
(45)被荷裯之晏宴兮,然潢洋而不可带。(《九辩》第八章)
(46)薄草靡靡,联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高唐赋》)
例(44),李善注:“俗望山谷芊芊青也。千、芊古字通。”“千千”通“芊芊”,句中用于形容秋冬之际的山色浓绿,一片肃杀之气。
例(45)中的“晏晏”是指用荷叶裁制的短衣既轻柔而又颜色美艳。诗中用服饰的轻柔、鲜艳来刻画人,表面是在赞赏,实则暗喻君王用人只注重外表,不识善恶,而且好大喜功,华而不实。
例(46),“靡靡”,形容草木相互依倚的样子。“夭夭”,形容草木茂盛而艳丽。“越香”,指花草之芳香飘散升越。“掩掩”通“馣馣”,香气浓郁。《广雅疏证》:“馣,香也。重言之则曰馣馣。……掩与馣通。”《文选》刘良注:“掩掩,香气貌。”文中“掩掩”一词就是指高唐观侧花草茂密,并同时发出了浓郁的香气,这香气随风而远播。
对于不同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诗人大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贴切而生动。例如同是摹拟鸟鸣,鸧鹒和垂鸡用“喈喈”(例3、例35),群雁用“廱廱”,众雀则用“嗷嗷”。再如同是表达动物聚集、众多之意,蝮蛇用“蓁蓁”,豺狼用“侁侁”,朱雀、苍龙诸神用“湛湛”;而山间“状似走兽,或像飞禽”的怪异之物则用“縰縰莘莘”(例23)。诚如刘勰所言:“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11](p557)
(六)典雅脱俗的音乐之美。
表现音乐之美的叠音词主要集中在宋玉《笛赋》之中。如:
(47)游泆志,列弦节,武毅发,沉忧结,呵鹰扬,叱太一,声淫淫以黯黮,气旁合而争出。
(48)八音和调,成禀受兮。善善不衰,为世保兮。绝郑之遗,离南楚兮。美风洋洋,而畅茂兮。
例(47),《古文苑》章樵注:“……鹰扬,猛将;太一,尊神。笛声皆足以感激之。……黯黮,凄惨也。”《说文》:“淫,侵淫随理也。一曰久雨为淫。”本为渐渐浸入之义,重叠后指水向前缓缓流动的样子,此处用的是比喻义,形容笛声就像那潺潺流水一样,舒缓低回而播扬。
例(48),《古文苑》章樵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笛居其一,惟声中律吕,故能谐八音。《风俗通》曰: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笛音一定,诸弦歌皆从,笛为正。”《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善善”,即美善,指笛子演奏的乐曲在审美上达到了尽美,在道德教化上达到了尽善。“美风”,即美好的民间乐曲,指《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是正风。洋洋,指音乐丰富而优美。在宋玉看来,竹笛演奏奇曲雅乐能够防止邪恶,抵御横暴,正所谓“夫奇曲雅乐,所以禁淫也;锦绣黼黻,所以御暴也”(《笛赋》),其道德教化功能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此外,宋玉亦长于哲学思辨,在其《小言赋》中,通过衬托、比喻、描状、夸饰等表现手法以及叠音词的恰当运用,生动地表现了玄妙的氤氲之美,将深奥的概念浅显化,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如例(6)。至于叠音词用在对偶句、排比句中,构成整齐匀称的句式之美,此类例句在宋玉辞赋中俯拾即是,前贤时彦对此已有所涉及,故不赘述。
[1]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郭珑.《诗经》叠音词新探[M].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汪维懋.汉语重言词词典·重言词略说[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5]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力.王力文集(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7]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8]许嘉璐.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王力.古代汉语(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曹先擢.《诗经》叠字[A].语言学论丛(6)[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龙必琨.文心雕龙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邓年
H042
A
1003-8477(2013)09-0114-06
姚守亮(1963—),男,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研究员。程本兴(1942—),男,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