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飘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江西南昌330006)
·讲座·
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胡飘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江西南昌330006)
交叉配血;不合;输血;红细胞凝集
输血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病员救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临床输注全血或含红细胞成分血液前需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间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情况,即主侧或次侧出现红细胞凝集。基于患者血型鉴定无误前提下,本文就可能引起配血困难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部分交叉配血实验是由于血液标本的原因导致假阳性结果,干扰实验结果。其中可以是患者的血液中含有某些物质、抽取患者血液时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或供血者血辫抗凝不充分。
1.1 患者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或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严重肝脏疾病等,由于血清蛋白分泌增加,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血浆黏稠度增加。交叉配血时,主侧交叉中供者红细胞表面Zeta电位降低,形成缗钱状假凝集。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如甘露醇、羟乙基淀粉或右旋糖酐等亦可导致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
消除方法:采用试管法配血(聚凝胺法和盐水法),在配血的主管离心后去血浆,加3滴生理盐水观察结果。
1.2 患者血液中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增高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时,血液标本经1000g离心1min处理,血浆中混有大量的白细胞。由于白细胞平均体积大于红细胞并且其变形能力仅为红细胞的1/1000,微柱凝胶卡配血离心时,交叉配血反应体系中的细胞在微柱凝胶中下移,白细胞不能全部通过微孔进而将微孔堵塞导致游离的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微孔到达底部,导致假阳性[1]。EDTA抗凝标本中的血小板计数较高时,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团块状。交叉配血前,标本离心速度、时间不够会导致血小板悬浮于血浆中,对结果产生影响[2]。
消除方法:将患者EDTA抗凝血液经2000g离心5~10 min处理,将血浆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充分沉淀,可消除血液细胞成分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
1.3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患者血浆存在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或供血者血辫呈部分抗凝时,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纤维蛋白原有可能被激活转变成纤维蛋白,夹带红细胞形成凝块,干扰交叉配血结果的判断。
消除方法:①加温孵育法去除交叉配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干扰,将标本在37~42℃孵育10~ 30min,离心后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②可采用细玻璃棒碾压进行鉴别。用细玻璃棒对凝集块轻轻碾压,在显微镜下观察碾压前后,红细胞是否由凝集现象转变成分散状态,且红细胞形态改变,出现该现象为假凝集[3]。③为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可考虑使用血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1.4 标本溶血溶血性贫血患者或是烧伤科患者,由于存在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微柱凝胶法时,红细胞碎片容易堵塞凝胶微孔而使红细胞不能完全到达底部,导致假阳性。
消除方法:改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4,5],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红细胞是否真凝集。
2.1 不规则抗体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是ABO系统的以外的同种抗体,可经谱细胞鉴定抗体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多因同种异体输血、妊娠产生,新生儿可从母体被动获得IgG类抗体,李雪英等[6]
对无偿献血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共检出0.3%的人存在不规则抗体,其中女性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如果供血者的红细胞含有与受血者的不规则抗体相对应的抗原,交叉配血时,可出现凝集。配血时,选择不含有与不规则抗体对应的红细胞抗原的血液交叉配血。
2.2 药物致敏临床上,部分患者既无输血史,又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且血浆总蛋白正常,无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纤维蛋白原增高,出现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阳性[7],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相关药物使用史,应考虑为药物致敏。患者红细胞膜受某些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最多见)而改变,导致非特异性地吸附蛋白,造成DAT阳性。由药物影响造成的DAT阳性[8],导致的配血困难的比例越来越大。怀疑药物致敏时可进行药物抗体检测,若确定某种药物所致,应避免使用,在停药一段时间后,DAT结果可转为阴性。
2.3 自身抗体
2.3.1 冷凝集冷凝集是指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红细胞在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的现象。红细胞膜表面物质的构型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较低温度时,红细胞膜表面物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某些抗原决定簇,能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在体温条件下,红细胞膜物质的构型阻碍了冷凝集素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冷凝集反应在0~4℃时最强,红细胞凝集最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抗原抗体复合物逐渐解离,凝块消失。
患者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时,血样采取以下方法处理:采集血样后,立即离心,获得压积红细胞;用37℃温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如仍有凝集现象,将洗涤后的红细胞45℃水浴放散3min或巯基试剂处理以破坏IgM;交叉配血在37℃进行。
2.3.2 温自身抗体部分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和红细胞中均具有高效的病理性自身抗体,可与供血者红细胞及自身红细胞发生凝集,造成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发生凝集。在交叉配血时可采取如下措施:(1)将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浆吸收,用吸收后的血浆交叉配血;(2)与多人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做配血试验,选择主侧凝集最弱的供血者血液,制成洗涤红细胞后输注;(3)如果自身抗体干扰ABO血型鉴定,而患者的病情危急,需紧急输血抢救生命时,可立即给与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
2.4 移植患者接受ABO血型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原有血型的红细胞不断衰亡,相应的抗体逐渐消失,最终ABO血型转为供者血型。在受者完全转变为供者血型之前,患者血型及抗体会发生变化,输血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血型改变的情况,制订合理的输血策略,选择相应的血液成分[9]。
ABO血型主要不合的移植(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ABO血型抗原的抗体),选择红细胞血液制品的血型与受者相同。为了减少同种抗体的输入,以利于受者红细胞血型转变为供者血型,可以考虑输注洗涤红细胞,而血小板和血浆制品的血型与供者相同。
ABO血型次要不合的移植(供者体内存在抗受者ABO血型抗原的抗体),在移植后3周内应监测受者血型抗体效价并做抗人球蛋白试验,如果DAT反应呈阳性,应给患者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如果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可以输注与供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或普通O型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血型与受者相同。
ABO血型主要不合及次要不合同时存在(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ABO血型抗原的抗体,同时供者体内也存在抗受者ABO血型抗原的抗体),在受者血型完全转变为供者血型前应输注O型红细胞,AB型血小板、血浆。
2.5 红细胞多凝集或全凝集红细胞多凝集或全凝集可有基因变异,也可因血中红细胞被细菌或细菌酶污染,引起红细胞膜结构改变,暴露出T抗原,T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大多数成人血清中含抗T抗体,因此,交叉配血时,T活化红细胞几乎与所有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鉴定交叉配血是否由红细胞全凝集引起,可将患者红细胞与脐带血清或6个月以内婴儿血清作用,因6个月以内婴儿血清中不存在抗T抗体,不能与T抗原反应,故红细胞不凝集。将患者红细胞分别与10人份AB血清反应,部分凝集则称为多凝集,如果全部凝集则是全凝集。
由疾病导致的全凝集现象是暂时的,一般病愈或控制感染后即自行消失,输血时选用同型洗涤红细胞制品,而避免输全血或单独输血浆。
2.6 供血者DAT阳性正常人群约有1‰的供血者有DAT阳性,其红细胞应避免输入患者体内。同种异体输血有传播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等风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输注,提倡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用以交叉配血的患者血样必需是3天之内的、最能反映患者输血前的免疫状态的标本。严把输血前交叉配血关,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是减少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1]夏兵,戴书萍,裴宝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致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假阳性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2):152-153.
[2]邹海虹,甘福生.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889-2891.
[3]王晶吉.交叉配血试验中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原因分析和去除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0):96-97.
[4]杨莹,谭雅玲,蒋永青.卡式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3):332.
[5]陈燕萍,王长奇,朱芳,等.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和筛检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6):719.
[6]李雪英,张国平,邱玉霞,等.35 751例健康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及特点[J].山东医药,2011,51(15):94-95.
[7]雷国华,钟清兰,熊永萍,等.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配血及血型鉴定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202.
[8]梁洁玲,黄美群,王发雄,等.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分布特征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161-2162.
[9]高志勇,谢毅.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输血支持[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17-419.
457.4.1+1
A
1674-1129(2013)01-0059-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1.020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编号20133048)
胡飘萍,女,1981年7月生,武汉大学硕士学位学历,主要从事临床输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