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琛,刘永家(指导),魏少奔,张淇华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综合方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
梁星琛1,刘永家(指导)2,魏少奔1,张淇华1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近年来,我们用安神定志丸加减、针刺、耳穴贴压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40例,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女25例,男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关于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标准。有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有乏力、头晕头痛、焦虑、失眠多梦等全身性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排除标准:心肌炎、冠心病、甲亢、心脏瓣膜病变以及其他证实有器质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中药:安神定志汤由《医学心悟》中安神定志丸加减而成。远志10g,石菖蒲20g,茯苓15g,龙骨20g(先煎),珍珠母20g(先煎),太子参20g,酸枣仁15g,夜交藤20g。水煎服,日1剂,每次口服100mL,1天3次。
针刺:取神门、内关、照海、申脉、印堂穴。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酒精消毒后,用1.5寸毫针,神门直刺0.3~0.5寸,内关直刺0.5~1寸,照海直刺0.5~0.8寸,申脉直刺0.5~0.8寸,提捏局部皮肤,印堂平刺0.3~0.5寸,各穴均于针刺时持续捻针直至得气,并尽量使针感向上传导。神门、内关、印堂用平补平泻法,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留针20~30min,期间行针2~3次,日1次。
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穴。先将耳廓用75%酒精轻轻擦拭消毒,再把医用胶布剪成0.5cm×0.5cm的正方形,将王不留行放置于正方形胶布中央,用探棒在所选区域中寻找敏感点,然后将胶布固定在耳朵上,使王不留行正好对准敏感点上,并每日至少按压3次,每次3~5min,直至整个耳朵发红发热为宜,3日后更换另一侧耳穴,两侧交替应用。
同时调情志,慎起居。治疗4周为一疗程。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情绪稳定,无不适感,停药3个月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不适感,但仍能坚持工作、学习。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痊愈25例(62.5%),好转13例(32.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0%。
杨某,女,5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渐觉心前区疼痛、胸闷,偶有心悸,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20~30min,疼痛性质为隐痛,长期失眠,曾在多家医院治疗,但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心前区隐痛、胀闷不适,偶有心悸,疲乏,情绪不佳,纳眠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检查均未提示异常。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2周后,心前区隐痛程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治疗1周后心前区隐痛明显缓解,胸闷、心悸症状减轻,后巩固治疗1周,期间均配合耳穴贴压豆,半年后心脏神经官能症痊愈。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中医“心悸”、“胸痹”范畴,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脉闭阻所致。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治疗当养心定悸,安神定志。安神定志汤方中龙齿重镇安神,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茯神、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针刺取穴以心、心包、肾经为主。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可调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与前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二穴相配可补阴泻阳,不眠自愈。耳穴心有调节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神门、交感可宁心安神、解痉止痛。中药汤剂、体针、耳穴贴压合用,相得益彰、协同作用取得药到病除之效,既能调理心神、安神定志,又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另外,在治疗中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精神因素,首先应耐心倾听病史,尽可能的多了解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有关因素,做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然后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性质,可以用一些暗示性语言帮助患者消除顾虑,鼓励调整心态,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进行文娱、旅游和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R256.214.19
B
1004-2814(2013)12-1003-02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