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 周向军
马克思主义观是对何为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马克思主义观被胡锦涛视为30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所探索和回答的首要问题①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列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真正继承者之一,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之所以能够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拥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由此,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借鉴意义就凸显出来,系统梳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尤为必要。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而其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的判断是体系的起点,他对何为马克思主义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论述,都是以此判断为基本前提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列宁所指的科学性,包涵二层意蕴:一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的变革,“第一次把社会学提高到科学的水平”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二是使得社会主义学说摆脱空想,“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这二者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学唯有成为科学,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336页。对此,列宁从科学的功能和判断依据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列宁赞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坚持理论的解释功能,认为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说明现实过程,“马克思一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和革命活动,就十分明确地表示过他对社会学理论的要求:社会学理论应当确切地描写现实过程,如此而已。”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98页。列宁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给予了科学的解释,“没有看见另一种像唯物主义那样能把‘有关事实’整理得井然有序,能对某一社会形态作出严格的科学解释并给以生动描绘……。”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63页。科学必须具有预测功能,列宁认为,与某些思想家意图预言人类的终极未来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预测,仅限于在现有前提下指明客观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如此而已。”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04页。原因在于,未来的具体实际需由未来的历史条件确定,马克思本人清楚这一点,他对自己理论的定位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页。列宁认为,这就是其预测功能的体现。所以,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做出了合理而完备的分析、解释和预测,那么其科学性在理论上就得到了证明,“既然运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就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果,那么,十分自然,历史唯物主义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66页。。而且,列宁秉持“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84页。理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亦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将继续得到验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愈展开,马克思意见的全部正确性和深刻性在我们面前就显得愈清楚,愈透彻。”⑦《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由此,从何为科学、如何检验两个方面,列宁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属性,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7页。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其科学性的逻辑必然,因为科学越是大公无私,越是有利于无产阶级,“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⑨《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13214页。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理论上的科学性、实践中的革命性内在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一身。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首先,无产阶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必要条件。“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理论在19世纪后半期形成。它叫做马克思主义。”⑩《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8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实践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马克思本人就说过:“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其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源泉。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事实材料,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其不断前进。正如列宁所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之后,认为必须对部分过时的《共产党宣言》加以补充”⑫《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74页。。所以,在列宁看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列宁的基本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科学性的前提,科学性又造就革命性。所以,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列宁的这一判断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逻辑起点,由此而生发出何为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需明确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同一性的质疑,列宁提出了“分工说”给予反驳,“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仿佛存在差别,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题目不同,要解决的任务不同。”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55页。但二人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此,列宁指出:“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50页。由此,“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公正的。”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80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三部分,但有声明在先,只因杜林的体系为三部分,因论战需要,自己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恩格斯的划分显然影响了列宁,1913年3月所写就《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7页。他认为,三个来源相应对应三个组成部分。到了1914年1月的《卡尔·马克思》一文,虽然依然坚持三个来源的观点,但认为这三个来源,由马克思综合为一体,且随着革命实践的前进,新的经验总结不断加入到体系中。“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7页。在此文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分为理论和纲领两类,随之又进一步细化为四部分: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应用和证明,结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列宁认识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视角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列宁认为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部分内容,层层递进。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但它继续前进,用辩证法改造了传统唯物主义,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7页。正是辩证法,提升了传统唯物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质的变革,为此,列宁突出强调辩证法的地位,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其次,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⑦《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335页。列宁认为唯物史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延伸,二者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整块钢,“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8页。最后,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逻辑推论。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来,惟有阶级斗争是理解阶级社会的钥匙,“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5页。因此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落脚点,阶级分析法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的基本方法,所以“一个即使稍微熟悉马克思的人,能够否认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全部观点体系的重心吗?”②《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2页。
第二,对世界观的应用和证明,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7页。世界观作为形而上学无法直接确证,需由其推论来间接证实。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假说提出,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列宁认为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确性,“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63页。也正因为如此,他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55页。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的未来,“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但是这一胜利不过是劳动对资本的胜利的前阶。”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70页。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论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⑦《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页。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实现,这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列宁看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作为其整个体系的中间环节,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资本论》这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对于未来只是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它考察的只是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因素。”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04页。正是《资本论》使社会主义摆脱空想,成为科学,由此可见,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有三重作用:证明世界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论证社会主义。
第四,策略问题乃是理论的应用。上述三方面,列宁统称为理论,而作为对理论应用的策略,亦被其视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44—1845年,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以,马克思后来在从事理论写作的同时,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⑨《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33页。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实践的分析论述,搭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运动的桥梁,因此,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⑩《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07页。
列宁在1920年6月的《共产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该文在评价库恩·贝拉对共产主义“左派”倾向的批判所存在缺陷时指出,库恩·贝拉“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⑪《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3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即抽象性,列宁指出:“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⑫《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69页。所以,马克思主义只能作为理论一般,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时,须将处于上位的抽象规律下降至具体问题的条件中,“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96页。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此为其科学性的固有内涵。
总之,在列宁看来,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为其内在要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内容结构、自身内在要求的分析,列宁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一是指明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81页。二是指明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历史必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81页。
1913年3月列宁写就《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而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首次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1页。他将自此之后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从1848年革命到巴黎公社(1871年);(2)从巴黎公社到俄国革命(1905年);(3)从这次俄国革命至今。”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1页。马克思主义便与其产生之后的世界历史紧密相联,其命运与世界历史同步律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在第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论争中胜出。列宁指出:“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1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终级标准,“1848年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⑦《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2页。这既是对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否定,亦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肯定,所以,列宁指出:“到第一个时期(1848—1871年)即风暴和革命时期的末尾,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2页。
在第二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具有和平的性质,西欧革命告一段落而陷于低潮,而东方尚还缺乏革命条件。马克思主义在和平时期虽然缓慢但却是不断的积攒力量,为未来的战斗做着准备。列宁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⑨《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3页。
在第三个时期,俄国革命遭到了失败,但是唤起了亚洲的觉醒。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使得民主主义深入人心,这恰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有了欧亚两洲的经验,谁若还说什么非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社会主义,谁就只配关在笼子里,和澳洲袋鼠一起供人观赏。”⑩《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85页。
对于马克思主义,因其革命性而受到猛烈抨击,斗争伴随着其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48页。但因其科学性,而必然获得胜利,列宁得出结论:“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这三大时期中的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4页。展望未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
何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注“行”。后者无疑更加重要,因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列宁的这一判断,决定了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最伟大成果,实现社会学的革命,使之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科学,此为学习的必要。“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页。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列宁指出,多亏了马克思,他使我们懂得了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原因以及即将到来的革命的条件,而这一点是我们任何一个前人所未从有过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你们就不必从头做起,而只需继续从前做过的事情,使你们能够立刻各就各位,把运动向前推进,把它提到更高的阶段。”④《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页。因此,1923年3月,列宁发出号召: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能自发生成,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外在强制力。考茨基最先提出以下观点:社会主义思想不能从工人运动中产生。对此,列宁予以认同,他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76页。,科学社会主义以人类以往思想为源,“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76页。但是,思想沉降至实践,再返回思想,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真实路径。“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⑦《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6页。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前人思想以无产阶级实践为中介,自我扬弃的结果,“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67页。在这里,列宁用“直接”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是人类思想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这是列宁的一个基本判断,所以,他同意考茨基的观点,“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⑨《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85页。不正视这一点,而迷信自发性,就会掉进意识形态的陷阱,会损害无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⑩《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85页。正因为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是第一要务,惟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需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不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社会主义就依然是幻想,正所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的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8页。惟有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认识工具,无产阶级才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为此,列宁指出,“谁如果不尽力参加研究和运用这种理论,……谁就不能做一个社会主义者,做一个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②《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页。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时又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扎实的知识,那他就根本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③《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82页。其次,追本溯源。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以为不必领会共产主义本身借以产生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足够了,那是错误的。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④《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80页。应当放开眼界,以宏观视野审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最后,最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300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固有之意,也是革命实践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正如前面所述,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不为无产阶级思想所支配,必然为资产阶级思想所支配。列宁曾经形容自己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298299页。。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唯一正确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自是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原因。惟有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⑦《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科学越是大公无私越有利于无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只有一个唯一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必须坚持而毫不动摇,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各种学说严格的区别开来,“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深信,现在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他们将用全力来传播这个学说,使它不受曲解,反对任何想把还年轻的俄国工人运动同那些不确定的学说联系起来的行为。”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9页。
由此,列宁得出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取得进步的前提条件。“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⑨《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50页。放弃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将会丧失一切,这一警示对于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列宁予以客观而全面的反驳,科学地维护马克思主义。首先,有人否定马克思主义,原因在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随时可以看到引自马克思著作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时候),这是不足为奇的。”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305页。自身对马克思的片面理解,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只能是对其自身的否定。其次,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而造成实践失败,这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一般说来,一个纲领的某些要求之‘不能实现’(从它们在目前情况下或在最近的将来不一定能实现这种意义上讲),是不能当作反对这些要求的论据的。”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判断理论的科学性,应该分析其是否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或整个文明世界中总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相适应。而理论的实现是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从理论到实践是有着多个中介环节的,不具备成熟条件下的盲动必然失败,不能因此独断地否定理论的科学性,需要仔细甄别,才能确定失败的原因。再次,对于客观条件成熟而又失败的运动,原因在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便是明证。列宁指出:“当今的欧洲国际的破产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破产,而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即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破产。”③《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页。综合论之,列宁认为:“说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际经验,没有科学根据,是根本错误的﹗”④《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也惟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大全,而不是具体判断、论述、结论。“实践标准即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所证明为客观真理的,是马克思的整个社会经济理论,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表述等等……”⑤《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50页。因此,应从整体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⑥《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163页。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一句话最为贴切地表达了列宁的观点:“当然我只坚持基本的东西,具体细节不坚持。”⑦《列宁全集》第5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44页。
实践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源于思想继承,发展于实践。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以提供指导,“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⑧《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第96页。而在现实中,历史亦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科学的极限。历史不断提供新的事实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理论。”⑨《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8页。可见,列宁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必要,又是必然。
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局限性,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受其创造者主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现实的主体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所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的历史局限应有清醒的认识。尊敬而不迷信,是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不,不。恩格斯并不是完全没有错误。马克思也不是完全没有错误。”⑩《列宁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3页。除历史局限之外,还有个体特殊局限。由于个体能力和学术兴趣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有些问题,根本未曾涉猎,“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第324页。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依照科学的态度。“按照我们的观点,我们完全同意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基本思想(这已经反映在《共产党宣言》和西欧社会民主党人的纲领中),并且主张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不断地发展这些思想”②《列宁全集》第4卷,第288页。。在这里,列宁指明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二个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前者,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何为基本思想而非具体结论。对于后者,需要明确何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能是其它什么,而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从那时以来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旧的答案,那就是只忠于学说的字句,而不是忠于学说的精神,就是只背诵过去的结论,而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新的政治局势。”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在列宁看来,这两个原则,既是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惟一途径。
以上笔者系统地梳理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其马克思主义观是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成功,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重新审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