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杰, 程 茂
(1.河北农业大学 体育工作部,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体育教学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组织学生练习,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使他们掌握体育技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的教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使传统的以生理为依据转向与心理并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处于一般心理水平和观念水平的价值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背景[1]。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拟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进行非智力因素研究,力求科学地运用非智力因素理论,搞好体育教学工作。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动机,一种是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承认,以展示自己的自身价值和优美动作技能,尤其是在一场比赛或某个动作中能一展风姿。另外,间接动机也非常重要。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当时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与个人体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事业相关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良好动机。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体育课非常重要。
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形成的体育学习动机存在许多问题。如:对上体育课动机不稳定,易于摇动,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是浪费时间。一些同学对体育课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对此,大学体育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克服动机的起伏现象,根据学生的动机特点,认真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积极启发诱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进行思想教育,强调体育的目的、作用、任务。
通过体育课,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动机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同时注意三者综合运用。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堂有趣的体育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堂枯燥无味、死板的体育课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表现为广泛性和深刻性,这是体育课所特有的魅力所在。广泛性是指不仅关心课内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级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深刻性指学生对于国内外重大比赛异常的关注,甚至对个别运动项目达到入迷程度。有研究证明:当代学生所崇拜的偶像中除了歌星就是著名的运动员。体育巨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应该利用这种兴趣反作用于体育课中,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
在中学时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教师言行、举止及技能水平、个人修养等也存在许多问题,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认真钻研,消除这些不良因素。具体可采用以下形式: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其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竞赛和游戏方式,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奇的天性,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绩,适当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但批评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掌握每堂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如:讲解语言的生动性,示范动作的标准性,身体练习的多样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教学环境的陶冶性。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征为学生产生丰富情感提供了条件。如一场比赛,学生会因比赛顺利而感到兴奋、满意,为争得荣誉而欣喜若狂;也可能因比赛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此,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从身、心方面培养学生情感。情感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质量。
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身体机能增强时,情感体验也增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身体机能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情感的动力调动自己的行为能力。同时,还需注意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教师情感的变化可直接作用到学生的情感上。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与润滑剂,它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弥漫在整个教学空间,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对体育教学起到强化与弱化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反感。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去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进入场地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上课状态、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熟练的动作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教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诚、关心、平等、尊敬地对待学生,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善于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意志是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对意志的培养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同时意志品质的好坏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运动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有些项目对动作、技术、难度、力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意志,承担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的情况下,才能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目标。
教材具有不同特点,如:高强度的力量性练习;长距离跑中的缺氧条件下的终点冲刺;器械练习时所必须的高难度动作的协调性等都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完成。教师可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做法。
培养意志应从小逐渐加大困难的难度。在意志初期培养时,较易动作的练习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用非常大;而过于容易的动作不利于培养意志,但过于困难不可克服的练习动作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只有难度较高同时又是可克服的动作,才能培养学生意志。
教学实践证明:为了培养和巩固学生较强的意志能力,应让他们解决比平时更难的任务,提出一定的目标。
应使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教师所提出的任务。练习者常常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坚定意志,原因是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示范练习,使学生相信他们自己能做,可以克服这个困难。
尽量让学生进行长时间意志能力的培养。
人的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这些方面受到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制约,并有某种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对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一个重要条件。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在体育课中,长期的运动有时候使人改变一些个性特征,尤其对性格影响较大。因为在体育运动中人与人直接交往多,运动交往能力产生一种特殊效果,有时使沉默内向的人变得开朗大方,使冷漠无情的人也变得越来越热情友好,使软弱的人变得坚强。通过体育活动完善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性格习惯。体育为他们提供了这种环境氛围,使学生加强了自身个性的培养与锻炼[2]。
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是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成长中享受着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许多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活中独立性差、意志薄弱、交际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不能理解别人。因此,面对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的人际关系,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封闭自我,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上常常面临许多矛盾和冲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应通过体育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素质的高低与个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教学包含智力教学与非智力教学,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使技能活动和脑力活动有机结合。由于运动技术复杂多样,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并有吃苦耐劳和协作的精神。不论哪一项运动,都可锻炼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的塑造是提高智力的良好条件。教育者应积极提倡体育教学“独立练习”、“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3]。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使两者互为充实协调发展,是当今科学化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启迪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让体育教学发挥它特有的教育功能。
[1]张朝栋.略论非智力因素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6,9(2):114-115.
[2]罗时铭.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J].贵州体育科技,1996(3):3-4.
[3]梁红英.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