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岩, 王佳惠, 张东洁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培养创新人才息息相关。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文章拟从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出发,深入剖析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的作用。
相对于常规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不仅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而且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能通过敏锐感知环境的变化,把握新趋势,提出新创意,创造新事物。
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创新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培养合理智力结构的基础,而且是开发创新能力的第一潜力。二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断进取的意识等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三是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只有具备新颖、独特、多向性的思维,才能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新见解,有新发明和新突破。四是坚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作为创新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是创新人才能否对已知领域破旧立新、成功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因素。五是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1]。在创新人才的品格构建及创造性活动中,创新人格起关键作用。六是良好的创新技能。创新过程是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创新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科学的工作态度,才能进行创新实践。
智力高低一直被人们作为判断创新力的重要标志。据此,教育工作者将开发智力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受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了对受教育者其他能力的教育,致使受教育者的特长不能有效发挥而影响其全面发展。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商因素仅占20%~30%,而情商因素占70%~80%。由此可见,轻视情商的培养,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还会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失去正确的方向。
学历作为求学的经历,它的高低不代表能力的高低,更不代表创新能力的高低。教育培养的只是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而能否成为真正的人才,关键要看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能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在我们这个社会,拿着博士和硕士文凭而不知道如何开业的,大有人在。可见,学历和能力不成正比。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提取出来,构建新的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过多强调教育内容及目标的一致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从教育方法上,由于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注入,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仍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致使学生习惯于从理论的角度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与自身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感召力减弱,不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开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应符合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高校在评价人才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其中,道德修养是人才评价首要的前提条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用“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近来来,我国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的事件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权学交易、官本位化、学术评价异化等方面,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在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等各个关键点,要有机地嵌入对学生理想信念、学术品质、理论素养、心理素质的考察指标,强化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以塑造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
1.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前提。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改革的环境使他们不再保守,开放的环境使他们不再盲从,现代科技环境使他们视野更宽、信息来源更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革除不能与时俱进、阻碍创新人才成长的观念,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发展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体化理念等多种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转变教育方式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敢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原因在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多为“九零后”。他们个性突出、独立意识增强,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主动的“接受”状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开展校园实践,为创新精神的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为创新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借助大学生社团(如科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让创新意识走进每个大学生的头脑;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学者举办科技创新讲座,具体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2.开展社会实践,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广阔的平台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人才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3]。可见,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各种创新实践,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技作品竞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创新活动中遇到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也才能实现自我创新[4]。
[1]纪宝成.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 [J].求是,2006(24):3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耿博文.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EB/OL).[2011-04-25]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 _sdzx/2011-04/25/content _22604972.htm.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