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璐萍,孙维连,郝建军,孙 铂,郑 颖
(河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实训基地是高等工科学生进行实境操作训练、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工作当中、接受实践检验、提高动手能力、在实境操作过程中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更是教师进行科研、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以及标准化、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来建设实训基地,是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的重要手段[1]。学校与企业联合办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2]。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在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最佳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接受实践检验的场所;为学生创造一个通过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发明、提高生产力的机会。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是高校积极倡导,企业应约“配合”辅助,企业根据校方提出的要求和条件,积极协助完成一些相应的教学实践任务。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校多是为求生存、谋发展、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没有明确的利益可得,因而积极性不高,所以这种合作模式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中,企业以场地、设备、师资、技术、资金等形式向高校入股,参与高校的组织、决策、计划、管理等职能,分享办学的效益。而高校则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和资金收入等方面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并且,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利益分享和责任分担透明度比较高,因而校企双方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企业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高校追求的则是培养人才的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在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为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高校的教书育人造成的消极影响,以保证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下高校和企业之间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人才。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仅能够参与研究和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一切学生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和产业部门结合的部分培养任务。这种合作模式能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缩短学生向员工转换的适应周期。可是,许多企业都缺乏成熟的校企合作教育思想,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很少真正地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一些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以及生产实际等因素的考虑,往往在出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矛盾的时侯,把培训、指导和教育学生看成是额外负担。此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模式下,高校教师也会因为没有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因而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消极状态[3]。
对于高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实习,目前普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可能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不但要指派专职人员来负责接待,并且还要负责学生的指导、安全等问题。(2)企业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往往会担心核心技术泄密。尤其是毕业实习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较快地熟悉和掌握企业的技术内容,比较容易将实习过程中掌握的技术带到其他工作单位,从而对实习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单纯意义上的实习基地建设,并不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几年来,机械加工制造业受到了国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波动较大,一些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参与热情不高。即使已经建立了实习基地,企业对学生的实习也缺乏较高的积极性,经常会出现借故不让学生实习的现象,甚至要求取消实习基地。
责、权、利划分不清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过程中,哪些教学内容应该属于高校负责,哪些教学内容属于企业负责,学校和企业双方对此划分往往不够明确。如在学生安全方面,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出了重大安全事故应该由哪方负责,往往责任不清;在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是以企业的考核为主还是以学校的考核为主,或是以校企共同考核的综合成绩为准,难以达成共识;在学生实习收益方面,实习期间所创造的价值,应该归企业、学校、学生,还是企、校、学生三方共有,没有统一的分配比例参照标准。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的补助费用如何支付,其补助标准如何计算,费用应该由学校负担还是由企业负担;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建设,企业投入是无偿的,在所有权等问题上的责、权、利划分也不明了。
在建设实习基地的问题上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实习基地只不过是为了学生生产实习而建。这样就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深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技术合作、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双方在合作领域以及实习基地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设备资源、生产技术、科研成果、技术人才和工程经验等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另外,一些企业出于对技术保密的目的,不愿让其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实践指导,由此就产生了实习基地没有高水平校外指导教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基地实习的正常进行,导致实习效果不佳[3]。
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多是由政府立法、企业参与、行业监督等多方协同,共同来推进。多种办学模式,经费来源多渠道,高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在校内或者合作企业里顺利完成,在体制和机制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进行校外实训、实习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校企合作较为规范、有序地进行。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和支持下,自2008 年起,河北农业大学开始与国内大型民营汽车生产企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校企双方认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共同发展”原则,尤其是要让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则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合作目标[4]。为实现以上合作目标,主动适应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国家紧缺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经友好协商,双方在共建合作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1.共同组建“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修改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前提下,修订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专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总学时的50%;同时,在高年级专科专业开展顶岗实习,以有效强化新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的教学活动实施双师制。校企双方均提供足量的教师,理论与课程实验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主要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以企业教师为主,地点主要在企业。以此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理论教学资源丰富、企业实践技能培养资源充裕的特点,实现资源互补。
3.面对用户优化专业,按需修订培养方案。为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避免多专业教学模式变革造成的非预期结果,根据企业产品特点,“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所设专业首先选择了已有与汽车制造及其相关的专业,如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同时,在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时,及时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沟通,实时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人才知识构成需要。
4.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两方对学生实行双重指导。学院组建由院级主管领导带队、学生政治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团队,主要负责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以及实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理论难题;企业则负责实习中的具体岗前培训、岗位确定、工位操作等具体实践技能指导,并定期聘请一些技能优秀的职工开展专题讲座。双方分工合作、协调指导、各负其责,确保圆满完成指导任务。
到2012年年末,长城汽车学院每年近300名专科学生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顶岗实习工作已开展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试行在企业集中实验实习2届、毕业设计1届。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学生对实习过程的看法和建议,总结实习经验。并且通过实习调查问卷方式,在全体实习学生和企业车间班组指导老师中进行调研。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顶岗实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但能够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观念,为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到企业实验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企业认可度也得到明显改善,学生对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了解也逐步增强。学生到实验实习企业的直接就业率达到40%,实际就业的签约率达到90%以上,且毕业生就业有较高的起薪和专业对口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总之,通过校企共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提高了办学水平,为社会与企业培养了国家紧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动了企业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多方受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校企双赢式实习基地,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又推进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办学渠道的多样化,校企共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形式和管理模式也会更加多种多样,必将为学校、企业、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1]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1-183.
[2]徐胜云.校企合作汽车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48-150.
[3]易洪雷.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9-142.
[4]刘恩霄,马跃进,孙维连,等.入主流显特色育英才——机电工程学院近十年发展历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5):99-102.